APP下载

简析李白乐府歌行的思想艺术特点

2018-10-24孙嘉欣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天姥山汉乐府歌行

孙嘉欣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李白是一位最能体现盛唐精神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气磅礴、雄奇奔放的乐府和歌行,另一类是自然明快、清丽隽秀的律诗和绝句。其中,乐府诗和歌行体诗更能体现李白自由、浪漫、豪放洒脱的个性特点。

一、乐府诗和歌行体诗

汉代,确切地说是汉武帝时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乐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搜集和整理各地的民间音乐和民歌,并创作一些新的音乐作品和诗歌作品。它所搜集的民歌,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现实性强,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二是语言通俗易懂,节奏简洁明快;第三,是形式自由活泼,格律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语言以五言为主,有的还杂有三言和七言的句子。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等。一般来说,这些诗歌都可以配上音乐进行演唱。魏晋、唐代以及后代的诗人,模仿汉乐府诗写的诗歌,虽然不入乐,但也叫乐府诗或拟乐府诗。如曹操的《蒿里行》《观沧海》,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远别离》等等。当然,拟乐府诗一方面吸收了汉乐府叙事诗的创作经验,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显示出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歌行体诗,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有些诗题名为“歌”、“行”或“吟”等等,于是,就被命名为歌行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诗,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出二者的区别,大概主要有三点:一是歌行体诗的诗题中,一般有“歌”、“行”、“吟”等字,比如李白的《丁都护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二是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歌行体诗的抒情性更强,行文更加流转酣畅;第三,乐府诗大多是以第三人称的口气来写,而歌行体多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事和抒情。

二、李白乐府诗与歌行体诗的特点

李白的乐府诗和歌行体诗,主要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大量沿用汉乐府的旧题,但是有很强的时代精神和批判意识,表达了李白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丁都护歌》这首诗,集中表现了李白乐府歌行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严格来说,《丁都护歌》是一首歌行体诗,既有较强的叙事性,又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写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开始再度漫游。当他漫游到江苏丹阳一带的横山时,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描写拉船纤夫悲苦生活的诗。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云阳,是个地名,是长江下游的一个繁华的商业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句是说,从云阳乘船北上,两岸是商贾云集。“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喘月”是个典故。吴牛,指南方的水牛。据说,南方的水牛特别怕热,看见月亮就以为是太阳出来了,就热得直喘气。在这句诗中,用“吴牛喘月”,既形容酷暑难耐,又含蓄地告诉人们,纤夫们过着牛马一般的生活。云阳的繁华和商人的云集,就和那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纤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天气如此的炎热,纤夫们渴了,喝什么呢?只能喝河水,而河水一半是水,一半是泥土,污浊不堪,难以下咽。“都护歌”,指拉船的号子。纤夫们口里唱着拉船的号子,唱到伤心处,往往眼含泪水。“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纤夫们冒着烈日拉的那个船上,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磐石”,磐石大概指的是太湖石,这些都是皇家或者贵族修建园林需要的东西。太湖石太多了,也太重了,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在拉船,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将它们拉完。

这首诗,典型地表现了李白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和批判精神。李白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鼎盛的开元盛世。然而,身处盛世的李白,却敏感地意识到,这盛世的繁华,是由无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创造的。而且,他们虽然创造了繁华的盛世,自己却依然过着贫苦、艰辛的生活。这幅辛酸的纤夫拉船图,与开元盛世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李白更多的乐府诗和歌行体诗,则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色彩,集中体现了李白那种自由、浪漫、豪放的个性特点。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也是李白离开长安、再度漫游时写的。离开长安以后,李白继续在江淮(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一带漫游。李白再度漫游,大概有这么几个目的:一是通过游山玩水、借酒浇愁,发泄壮志未酬的郁愤之情,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第二个目的,是寻仙访道,实现当神仙的梦想。当然,李白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继续寻找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一般认为,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离开长安已经有八年了。当时,他和朋友岑勋(岑夫子),应另一个朋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邀请,一起到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颍阳山居,大概是元丹丘在颍阳山修建的一座别墅。他们经常在那儿一起饮酒赋诗。《将进酒》就是这时候写的。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可以翻译成“劝酒歌”,这类诗的内容,大多是写宴饮游乐。而李白的这首诗,是借汉乐府旧题,来表达自己非常复杂的情绪。那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复杂的情绪呢?

我们先看诗歌开头的两组排比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李白他们所在的颍阳山,在嵩山(中岳,河南郑州市附近)的西部,离黄河不远,大概是三十多公里。所以,这首诗首先借描写黄河,作为诗篇的开端:说黄河水宛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奔向大海。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是在感慨人生短促、时光易逝,把人的一生,说成是“朝”“暮”之间的事,一转眼的功夫,满头的乌发就变白了。

开篇的这两组排比句,非常巧妙地采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取得了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首先有借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黄河水的一泻千里、永不复会,比喻时光的流逝,时光的一去不复返;还有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感叹人生短促,岁月匆匆;还有反衬:以黄河的宏大永恒,反衬生命的短暂渺小。这个开端写得特别好,可以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另外,通过这两组排比句,我们也能感受到李白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深深的感慨。

紧接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复杂的人生感受和无尽的思绪,如黄河水一般奔涌而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说我们得意的时候、顺利的时候,就应该尽情享乐,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时光。那李白得意过没有呢?他曾经在长安当过一年多的御用文人,似乎得意过,但是,那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梦,一眨眼的工夫就过去了,留下的只有失望和愤慨。所以,我们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感受到的不是李白内心成功的欢乐,而是壮志未酬的痛苦、失意和绝望,他是想通过这种及时行乐,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懑。那李白是不是因为在长安遇到挫折,就否定自己,从此消沉下去呢?没有。李白这个人一直是非常自信的,他是不会轻易消沉的。于是,他用乐观的口吻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李白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态。下面的 “千金散尽还复来”,又体现出李白和常人的不同之处:一般人常常视钱如命,而李白把金钱看得很淡,从来不为金钱所左右。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场盛筵,他们“烹羊宰牛”,放声高歌,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

我们再看诗歌的最后几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钟鼓馔玉”指功名富贵。李白说,功名富贵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那就是过眼烟云。可是,他接着又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一句才是酒后吐真言。功名富贵对李白来说,难道真的就如过眼烟云吗?其实,李白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在政治上成就一番功业,位至卿相,做帝王师,然后再飘然隐退,去当神仙。所以,离开长安之后的李白,并不能像陶渊明一般,真正超脱于功名富贵之上。他还是难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仕途失意”这一严酷的现实。当他被唐玄宗有礼貌地请出长安,也完全没有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与自由,而是带着满腔的失意和愤懑离开的。所以,他才会通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来冲淡心中的痛苦和愤懑。然后,他由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联想到“陈王”曹植。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也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但是,因为受到曹丕的猜疑和妒忌,一生郁郁不得志。最后的“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更是以夸张手法,展示了李白内心那种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无法排遣的苦闷之情。

所以,这首诗借汉乐府旧题,表达了李白非常复杂的思想和情绪:有对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有怀才不遇的愤懑,有对功名富贵鄙弃而又难以真正超脱的矛盾和痛苦,还显示了自己乐观自信的情怀,同时,也多少流露出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总体来看,李白将自己那种“豪迈、洒脱、放荡不羁”的个性气质,融入这首诗中,使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三)想象、夸张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李白的乐府歌行,还经常运用大胆的想象、夸张以及象征手法,来描写自然山水和生活情景,以便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感受。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歌行体诗。这首诗,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也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经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严格来说,翰林待诏不是个正式官职。所谓的翰林待诏,就是一些在某个方面有特长的人,被召集到翰林院。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陪着皇帝消遣娱乐。所以,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其实就是个御用文人,根本就没有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李白因此经常借酒浇愁,发泄心中的不满。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春天,李白见自己在长安不能有所作为,就上疏玄宗,请求还乡。玄宗是“赐金放还”,给了李白一大笔钱,很有礼貌地把李白请出了长安。

被迫离开长安的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在出行之前,写下了这首诗。

为什么在离开长安后不久、南游吴越之前,李白会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一首记梦诗,而且,诗中天姥山的景色既高大雄伟又变化莫测,与现实中的天姥山相去甚远?在诗歌的结尾,还非常突兀地写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在心颜!”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其实是采用想象、夸张以及象征等手法,象征性地描述了李白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内心感受,是李白前半生心路历程的缩影。

在诗歌的开头,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座想象中的天姥山,这座天姥山在云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山势高峻险拔,甚至超过了五岳,遮掩了赤城山。这座在李白眼中高大雄伟、令人神往的天姥山,似乎是李唐王朝最高权力机构的象征。李白对天姥山神往,也形象地展现了他渴望登上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机构、一展自己治国安邦政治理想的迫切心情。

接着,诗人描绘了梦游天姥山的经过。诗人登临天姥山之后,呈现在他眼前的,首先是一幅瑰奇壮丽的胜景:月明风清,渌水荡漾;海日升空、天鸡高歌。诗人也是沉浸在这幅胜景中,迷花倚石,流连忘返。这是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阶段的象征性描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唐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多元发展。而李白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漫游之后,经过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也如愿被唐玄宗征召,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待诏。这是李白人生的上升期,也是他最接近成功的时期。

但是,这一瑰奇壮丽、充满浪漫色彩的胜景却是昙花一现,转眼间便暮色降临、“熊咆龙吟”、阴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正当诗人内心充满疑虑和惊惧的时候,忽然间“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一个景色壮丽的神仙世界又展现在诗人面前。这一部分,似乎是李白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待诏期间,内心感受的一个象征性描写。李白进入翰林院的时候,唐朝虽然处于所谓的开元盛世,从表面上看,仿佛就像天姥山中那个景色壮丽的神仙世界一般,但是,唐朝在政治制度、用人机制以及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隐患和危机。再加上晚年的唐玄宗,独断专行、不思进取、沉迷于享乐,重用李林甫等奸臣,更加重了这些危机。李白虽然缺乏政治经验,在政治上不够成熟,不过,他似乎也隐约感觉到了这些危机的存在,也意识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

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到诗的结尾,这是诗歌的第三部分。长安三年的经历,使李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唐王朝潜藏的各种危机,认识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钩心斗角。从长安出来之后,李白一方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懑和不平,另一方面,他面对功名富贵,似乎比之前更超脱一些了,功名富贵对他来说,不过就是东流的江水,过眼的烟云而已。最后,道家回归自然的隐逸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有远离那个等级森严、追名逐利的官场,寄情于自然山水,诗人才能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才能获得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洒脱与自由。

猜你喜欢

天姥山汉乐府歌行
长歌行
天姥山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育文化熏陶
长歌行
从音乐民歌看雅俗文化的融合
东瀛长歌行
雪域高原长歌行
唐诗之路天姥山
雪中游天姥山
雪中游天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