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重庆方言研究综述

2018-10-24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儿化普通话方言

文 洋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东临湖北省、湖南省,南接贵州省,西靠四川省,北连陕西省,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城市。重庆方言是内部一致性非常高的西南官话的代表方言,据李蓝(2003)《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文字说明,重庆市大部分区县的方言属于川黔片成渝小片,只有江津区和綦江区属与西蜀片岷赤小片①,另还有客家方言、湘方言和闽方言等方言岛零星地分布在潼南县、梁平县、大足区、荣昌县、和开县等地。近年来,对于重庆方言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但缺乏综述性的研究。仅有马宇、谭吉勇(2017)的《重庆方言语音研究综述》专门对近20年来重庆方言的语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另外,在崔荣昌(1994)的《四川方言研究述评》、戴伟和周文德(1999)的《巴蜀方言重庆话的语音特点》、陈荣泽(2008)的《巴蜀官话方言语法研究综述》以及陈荣泽和高永鑫的《巴蜀官话方言语音研究综述》中,涉及了对重庆方言的综述性研究,但其中有三都仅是对语音研究的述评,对于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综述性研究还十分匮乏。直辖以来,随着重庆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重庆方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

一、重庆方言语音研究

近20年来,重庆方言语音的研究涉及面较广,有对重庆方言语音的整体研究,也有关于单个方言点(区县)语音的归纳总结;有对重庆方言语音现状的描述与分析,也有关于重庆方言语音历时演变的探讨与总结。通过这些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大体上展现了重庆方言的语音面貌。具体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整个音系的综合研究

对整个音系的综合研究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从共时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对重庆方言语音特点的综合考察,其中有以重庆主城几区方言语音为对象进行的研究,如:戴伟、周文德的《巴蜀方言重庆话的语音特点》(1999)、钟维克的《重庆方言音系研究》(2005)、韩唯玮的《重庆方言语音研究》(2013)等。也有以重庆下辖区县方言为对象进行的研究,目前研究的地区已涉及铜梁、开县、江津、万州、奉节、大足、綦江、秀山等地,如:钟维克的《重庆江津方言音系研究》(2001)、易杰的《重庆万州方言音系》(2009)、邹璐的《重庆秀山方言音系考察》(2015)等。第二,从历时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对重庆方言语音演变的考察,其中,曾晓渝的《重庆话音系七十年比较分析》(2013)考察了七十年来重庆声韵调的变化,指出声母系统基本未变,韵母系统变化细微,声调系统的变化较为明显。此类研究还有杨海明的《近四十年来重庆音系的变迁》(1995)、张爽的《从垫江话半个世纪以来的语音变化看汉语方言语音演变规律》(2013)等。

(二)对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分别考察

对声母的专门研究主要有谭世松的《奉节方言声母调查研究》(2011)、谢小丽的《重庆方言 f、h混用情况调查研究》(2013)、罗依薇的《重庆话[η]声母源流探寻》(2013)等。目前,专门针对重庆方言韵母的研究十分匮乏。除了方晓园的《重庆方言uo音系特征概述》(2009)以外,未见到其他论文和专著。对重庆方言声调的研究主要是对两字连读变调的考察,如明茂修的《重庆方言声调实验研究》(2016)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重庆方言的四个声调的实际调值和变调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科学地证实了重庆方言中也存在着变调现象,打破了传统认为重庆方言中不存在变调的固有认知,是对重庆方言声调研究的一大贡献。此类研究还有刘永绥的《重庆方言的实词重叠及变调》(1997)、郝志伦的《重庆方言“很”与“囫囵”变读考》(2000)、罗伊微的《重庆南川话的两字连读变调》(2013)等。

(三)对儿化音的研究

儿化是汉语的一种语音变异现象,存在于语流音便之中,即词尾“儿”与它前面一个音节连读时,二者变为一种合音,韵母成了一个卷舌韵母。浓郁、随口的儿化音是重庆方言的一大特色。②汪长学的《重庆方言儿化音刍议》(1996)是研究重庆方言儿化现象最早的文章,之后关于重庆方言儿化音的研究还有徐海英的《重庆话的儿尾》(2001)、樊华的《遵义方言与重庆方言的儿化特色》(2009)、何蔚的《重庆方言的儿化浅析》(2012)等。

二、重庆方言词汇研究

词汇的研究相对于语音和语法的研究来说是重庆方言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从我们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的结果来看,近20年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研究重庆方言的论文不足200篇。其中,研究重庆方言词汇的论文仅有8篇。目前可见的对重庆方言词汇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与考察的论文仅有李玥琦的《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研究》(2015),笔者运用语料库法、归纳法与演绎法、典型例子描写法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其余七篇为期刊论文,其中四篇是对重庆方言中几个词语的意义和源流进行考证的论文,如:王兴才的《重庆方言词义札记》(2003)、罗彩文的《重庆忠县方言词义考释》(2010)、方有国的《重庆方言词语探解》(2010)、王兴才和段文华的《方言词“高”何以有“周遍”义》(2012)。另外三篇是关于重庆方言词汇内部对比和与普通话进行对比的论文,如:吴春玲的《重庆涪陵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异同辨析》(2011)从语法上的词类概念角度,辨析了涪陵方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李忠伟的《普通话词汇和重庆方言词汇中同素逆序现象考察》(2012)分析了普通话里发生逆序但词性没有发生改变的同素逆序词的语用和重庆方言和普通话对比起来的同素逆序词的语用。

三、重庆方言语法研究

(一)词法研究。

第一,对某一类词语语法功能的研究,涉及语气词、助词、量词、副词等等。例如:杨月蓉的《重庆方言量词的语法特点》(2000)探讨了重庆方言中的重叠式双音节量词、量词结构的词缀和单独用在形容词“大、小(细)”之后,组成形量短语作谓语、补语和定语等其他特殊用法。向莉的《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2003)指出重庆方言助词“起”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并且还可以构成重叠式或出现在连谓结构中,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方式和结果。张红,岳林海的《重庆方言中的副词“好”和“好好”》(2014)探讨了重庆方言中的副词“好”修饰形容词的句法意义、重叠“好”字修饰动词的意义作用。

第二,对某一个特殊词语的语法功能的研究。例如:苗春华的《重庆方言的词缀“头”》(2002)指出在重庆市区方言中,词缀“头”可作名词词缀、方位词词缀和形容词词缀,其语法作用有二:构词(转变词性,改变词义)和构形(词义不变,增加音节)。李科凤的《重庆方言的“打”》(2005)分析了“打”在重庆方言中的特殊意义和语法功能。陈丽帆的《重庆方言的“哪个”》(2012)将重庆方言中的“哪个”与普通话的“哪个”和“谁”比较,总结出了重庆方言的“哪个”用法的特点和规律。向学春《重庆话中的“家”》(2015)指出重庆方言的“家”主要粘附在表人、表时间的名词和表方式的短语之后,用作指人物、指时间、指行为方式的类别标记。

第三,对重叠形式的研究。重叠是普通话和方言中较普遍的现象。但重庆话单音词(或语素)的AA式重叠的分布,正好和普通话呈相反的格局。从总体上说,普通话动词、形容词、量词能够重叠,名词不能重叠。而重庆话名词能够重叠,动词、形容词、量词不能重叠。③对重庆方言重叠形式进行研究的有刘红曦的《重庆方言名词的叠音现象》(2005)、周艳的《重庆方言动词重叠式的语义条件考察及语义特征》(2006)、骆莉萍的《重庆方言重叠式浅论》(2011)等。

(二)句法研究。

李学渊的《小议重庆方言“X登了”》(2012)从来历、句法功能、语义等方面对重庆方言“X登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发现“登”是由成熟、丰收的意思慢慢发展成程度副词的,表示到达极点之意。“X登了”多强调不好的事情,用来抱怨不满和发泄情绪。杜远会的《重庆方言否定形式研究》(2013)运用结构语言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重庆方言里的否定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解释。王清秋的《重庆方言“V 得倒/起”中“倒”“起”的区别》(2014)从重庆方言“V得倒/起”结构中的动词着手,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可能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倒”和“起”的不同。指出“倒”表示由此及彼的趋向性、持续的状态、施事、上限和能力或动作的结果;“起”表示由下而上的趋向性、短暂的动作、受事、下限和能够支付完成动作所要付出的代价。董思聪的《重庆方言的两个零形否定结构》(2014)指出重庆方言中“X+(个)+Y”和“X+(才)+Y”两个结构并不含有否定词,却能表达否定概念,属于零形否定现象。刘爽的《浅析璧山方言存现句中的“V得有”——兼论重庆方言“得”》(2016)运用认知语法的意象图示对璧山方言表示存在状态的存现句结构“NPL+V得有+NP”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句式保留“有”的原因与重庆方言中“得”的意义有很大关系。

四、结语

总之,直辖以来重庆方言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的内容更加全面了。不仅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例如:重庆方言对语言教学负迁移的研究,目前已涉及普通话、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重庆方言与周边地区方言对比研究,对比得较多的地区有贵州、四川等地。还有重庆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研究等等。第二,研究的方法增多了,如实验语音法、统计法、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等。第三,研究地域更广泛了。不仅仅局限于主城几区方言的研究,对下辖区县方言的关注度也有所提升,如不属于成渝小片的江津和綦江,还有奉节、秀山、大足等边远的地区。

成果之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语音方面,大部分研究注重声韵调的描写,对重庆方言语音中存在的特殊现象的研究和对比研究做得不够。词汇方面,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对重庆方言词汇成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更少,很多词汇特点还有待挖掘。语法方面,词法句法的相关研究虽然很多,但大都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第二,偏重语音的研究,词汇和语法的研究有待加强。语音的研究由于其系统性、规律性强的特点,研究得比较充分。词汇和语法的研究也应和语音一样,建立在充分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来进行,目前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第三,注重静态的共时描写,缺少动态的历时研究。例如现代重庆方言的形成和演变方面的研究还可以加强。

注释

①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秀山县原属黔北片、荣昌区原属灌赤片仁富小片.

②汪长学.重庆方言儿化音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③喻遂生.重庆话非名词词类的重叠形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03).

猜你喜欢

儿化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