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
2018-10-24郑州市骨科医院450000袁晓明张遂连王晨吴凌云
郑州市骨科医院(450000)袁晓明 张遂连 王晨 吴凌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疾病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满足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自愿参与研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7例。参照组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介于44~67岁之间,平均为(56.4±6.3)岁,研究组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介于41~68岁之间,平均为(55.4±5.5)岁,两组常规性基线资料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督导患者卧床静养,主动抬高患病侧肢体,且在患者临床病程处于3d之内条件下,为患者组织实施系统有效的溶栓治疗干预,避免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症状表现。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基础护理干预,主要任务在于完成住院病房内部的基础性空间环境建设优化工作,且做好针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干预。②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具体表现的心理情绪状态展开恰当合理的护理干预。③患病侧肢体的护理干预:护士应当动态观察和记录患者患病侧肢体的皮肤温度、色泽,以及水肿症状发生表现情况,避免因局部压迫现象的发生导致患者患病侧肢体出现缺血和缺氧现象。④并发症护理干预:护士应当针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常出现的肺栓塞临床并发症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 临床评价 观察指标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卡方检验。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附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附表2。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接受手术治疗处置的骨科疾病患者在术后治疗期最为常见的并发疾病类型,深静脉血栓并发症通常多发于患者下肢部位,且通常会展现出较高水平的致残率,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骨科手术后治疗期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1][2]。从现代骨科临床医学事业的综合性实践发展的角度展开分析,切实选取和运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针对骨科手术后治疗期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对于改善和优化患者的整体性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选取和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获取了较为良好且优质的临床预期效果,本次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统计学比较测算差异有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统计学比较测算差异有意义(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临床中收治的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获取到较好的预期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附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附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n,%)
总之,对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改善和优化患者在罹患疾病和接受术后护理处置过程中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普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