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小组在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2018-10-24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王灵香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王灵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小组成员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50名护理人员组成,并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0例需输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被告知实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平均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4~68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12~69岁。两组患者病理特征和输液疗程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静脉治疗小组成员的培训方法: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需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参与静脉治疗相关理论知识、护理临床操作技能等相关的培训,并且为小组成员树立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使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准确和牢固地掌握规范的静脉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明确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每月对小组成员进行一次完整的静脉治疗理论知识(输液药物PH值、配伍禁忌、渗透压、应用输液药物注意事项等静脉治疗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标准的静脉治疗穿刺技术、各种敷贴的选择与应用、静脉留置针的规范使用、CVC、PICC、输液港的日常维护与并发症的处理、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静脉炎的预防等)考核,促进静脉治疗小组成员的输液技术和实操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组患者由静脉治疗小组成员进行输液护理,由非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输液护理[1]。
附表 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对比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2.2%)明显小于对照组(6.7%),研究组患者的药物外渗发生率(2.2%)明显小于对照组(8.9%),研究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0.0%)明显小于对照组(4.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输液治疗是临床上运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式之一,也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护理人员对输液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是引发患者出现输液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由于个别护理人员对特殊药物给药途径缺乏准确的认识,对相关的输液操作规程未按规范操作流程进行等等,会导致患者在输液治疗期间出现较多的非计划性拔管、药物外渗事件,且易使患者出现静脉炎、静脉血栓等不良并发症,为此我院成立了一支静脉治疗小组,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培训和规范的输液操作技能培训,引导护理人员合理的选择和使用静脉治疗工具,提高其对输液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采取相应的防预措施,以降低输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针对的培训和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我院静脉治疗小组已逐步形成一套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护理模式。
本研究中,分别由非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和静脉治疗小组成员对输液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2.2%)明显小于对照组(6.7%),研究组患者的药物外渗发生率(2.2%)明显小于对照组(8.9%),研究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0.0%)明显小于对照组(4.4%),说明了在输液护理工作中,建立静脉治疗小组有助于提高输液的安全管理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输液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静脉治疗小组在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良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