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法针刺太溪穴为主治疗偏头痛38例

2018-10-24蔡海英张云鹤鲍蔚敏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75煤炭总医院北京10008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05

江西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太溪偏头痛头痛

★ 蔡海英 张云鹤 鲍蔚敏(1.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75;.煤炭总医院 北京 10008;3.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05)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容易受到各种刺激或劳累等而诱发或使头痛加重。据文献[1]报道,偏头痛发病较高,普通人群约为 18.50%,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大多数偏头痛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本病列入到功能性致残疾病的范畴[2]。当前,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主要以西药和中医中药治疗为主。化学药物治疗只能达到暂时缓解疼痛的目的,无法根治。中医药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证候特点以及病情的变化发展规律,制定个性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尤其是针灸治疗,在临床偏头痛的治疗中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临床上广泛运用于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3-5]。针灸大家张士杰是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的名老中医之一。张老治学严谨,临床针刺严格遵从古法,特别喜欢选用太溪穴。临床上常常选用太溪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本人师从名老中医张士杰,研习古法针刺。多年来,在临床上选穴以太溪穴为主,对偏头痛运用古法针刺进行治疗,疗效明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72例患者均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治疗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1.41±11.65)岁;平均病程(7.05±3.46)年。对照组患者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65±11.83)岁;平均病程(6.29±3.82)年。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作统计学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备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诊断标准[6]。

1.3 纳入标准 (1)年龄18~70周岁;(2)具备偏头痛的诊断条件;(3)发作频率≥2次/每月;(4)病程≥1年;(5)治疗前1周和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药物;(6)发作期和缓解期就诊的患者均可;(7)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不愿意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2)针刺有不良反应者;(3)合并心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4)妊娠患者;(5)近 1周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取穴:太溪、太冲、太阳、风池、百会、头维(患侧)。针刺手法:首先,对太溪穴进行针刺,再对其他穴位进行针刺,所有穴位均采用古法针刺。古法针刺手法:在患者呼气时进针,轻轻的缓慢进入,进入后用拇指向前推动九次,如果未得气,可继续用拇指再向前推动九次,直到得气,得气感就好像鱼吞钩饵上下沉浮一样,或者是有电击感等其他反应,这就意味着气已调顺。可以在患者吸气时拔针,拔针时要迅速,让针孔快速闭合,隔1天针刺1次。其中,太溪穴针刺时需运针强刺激。连续针刺5次为一个疗程,针刺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2d。

1.5.2 对照组:按照规划教材《针灸学》“偏头痛”腧穴处方选穴针刺。取穴:风池、角孙、率谷、头维、外关、丰隆、足临泣、太冲。针刺手法:风池穴严格按照教材要求进行针刺,其他头部腧穴采取平刺进针;四肢穴位常规运用平补平泻手法,常规针刺。1次/d,留针30min。连续针刺10次为一个疗程,针刺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2d。

1.6 临床观察指标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要求制定“总疗效问卷表”,记录患者头痛发作的频次、头痛程度、头痛发作持续的时间和伴随出现的症状。

记分方法:(1)头痛发作的次数:按月为时间单位进行计算,每月发作多于或等于5次记6分,3~4次记4分,少于3次记2分;(2)头痛的程度:发作时强迫卧床休息记6分,影响工作记4分,不影响工作生活记2分;(3)头痛发作持续的时间:持续超过2d记6分,12h到2d之间记4分,少于12小时记2分;(4)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多于或等于3项记3分,2项记2分,1项记1分。

综合评分方法:(1)重度头痛:总积分大于或等于17分;(2)中度头痛:总积分大于等于12分,小于17分;(3)轻度头痛,总积分大于或等于7分,小于12分。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治疗疗程结束后1个月不发病;(2)显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大于等于50%;(3)有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在20%-50%之间;(5)无效:治疗后总积分减少在20%以下。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的临床效果有效率为76.47%,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比较

2.2 组间和组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积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总积分这四项指标积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总积分这4项指标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总积分这四项指标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总积分这四项指标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积分比较()

表2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积分比较()

注: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P<0.01。

项目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 观察组 4.79±1.44 1.63±1.53★▲对照组 4.53±1.66 2.53±1.93▲头痛程度 观察组 4.63±1.32 1.79±1.85★▲对照组 4.53±1.42 2.71±2.02▲头痛持续时间 观察组 4.42±1.41 1.79±1.85★▲对照组 4.41±1.46 2.76±1.97▲总积分 观察组 15.16±3.30 5.53±5.29★▲对照组 15.03±3.29 8.26±5.57▲

3 讨论

所谓古法针刺,指的是《黄帝内经》里面所包含的关于针刺的理论和针刺的方法,是有别于经方家的常用针刺理论和方法。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中的针刺理论,张老一直提倡加强理论挖掘并在临床上大力宣扬古法针刺。

张老临床运用有古法针刺有三个特点:(1)独钟太溪。张老对太溪穴的研究和理解非常独到,对太溪穴情有独钟,几乎所有患者临床选穴都会选用太溪穴,这是张老多年采用援物比类临床运用古法针刺治病的具体表现,据此,世人尊称张老为“张太溪”[8]。张老以太溪穴为主穴,治疗了很多疑难病症,取得了良好效果[9]。(2)气调而止,间日一刺,不留针。临床针刺,气调即止,针刺时得气即出针,从不留针,隔日针刺1次。(3)取穴稀疏。古法针刺临床治病主张选取穴位要做到少而精。

偏头痛,中医称之为“头痛”“脑风”等病名,其主要病机表现在虚为本,实为标,本虚指的是肝、脾、肾三脏不足,标实包含风、痰、瘀等各方面。据此,临床辨证选穴以太溪为主,得气后,配合取穴太冲、太阳、百会、风池、头维(患侧)。

本病的发生是以本虚为前提的,本虚主要是指肾精亏虚,精血不足,头脑失养,而致脑部经脉挛急,不荣则痛,涉及肝脾肾三脏,其中尤以肾精亏虚为核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武峻艳等[10]从基础和临床多个角度探讨肾与脑的相关性,揭示了肾病与脑病的发病机理与相互影响。李林等[11]根据中医“肾生髓,脑为髓海”理论,用动物实验对肾虚证可以导致“髓海不足”进行了证明。另外,许多与脑相关的疾病可以通过补肾来治疗。贺文彬等[12]研究论证了“肾-髓-脑”的生物轴理论,根据补肾中药对“肾”的靶点作用。于国强等[13]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针刺太溪穴后的研究发现,脑的听觉语言及认知功能区域与太溪穴的脑激活区重叠,这与“肾开窍于耳”“肾经挟舌本”“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等中医理论相一致。这些研究表明,针刺肾经太溪穴主治脑部疾病具有很好的生物学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也是肾经之“输”,针刺原穴能够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肾为十二经生气之源,所以太溪穴可主宰一身元气之盛衰。在本病治疗时,先针刺太溪穴,采用古法针刺,针刺时需运针进行强刺激,已达到鼓舞肾气,补肾填精之功。多个原穴配合使用,可以医治相关脏腑和经脉的病症。肝肾经原穴太溪穴和太冲穴联合应用,肝肾同源,母子相生,滋水涵木。达到补益精血,髓生而脑充,缓解脑部经脉挛急而止痛。

标实以风邪为主,头部位居人体高巅,头为诸阳之会,唯风邪可到。风邪分为内风和外风。肝肾经原穴太溪穴和太冲穴相配,补益肝肾、气血,肝得血养,则内风得消。风池穴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之穴,是风邪汇聚的地方。太冲穴配风池穴,一表一里,祛风通络止痛。百会穴属督脉,乃是督脉、肝经、足三阳经等多条经脉相交之处,循行入络脑,具有平肝熄风、通络止痛、调和阴阳等作用。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头维穴是足阳明与足少阳的交会之穴。如此,太冲穴、风池穴、百会穴、太阳穴和头维穴(患侧)相配,共同作用,达到疏风通络、行气止痛的功效。

研究结果显示,古法针刺观察组临床效果有效率为94.73%,普通针刺对照组的临床效果有效率为76.47%,两者比较(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再从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总积分这四个指标积分情况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四项指标积分分别比较(P>0.05),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四项指标积分分别比较(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四项指标积分分别比较(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四项指标积分分别比较(P<0.05)。通过四项指标积分比较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都有明显的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证实了古法针刺太溪穴为主治疗偏头痛可以明显减少疼痛的程度、发作的次数,缩短发作持续的时间及减轻相关的伴随症状,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法疗法,且临床治愈率更高。本针刺法采用古法针刺,相比普通针刺法,具有取穴稀疏,间日一刺,针刺次数少,针刺不留针,占用床位时间短,周转速度快等许多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太溪偏头痛头痛
头痛应该灸哪里?
温暖手脚
头痛与口疾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远离头痛的困扰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太溪穴 填精壮阳太溪妙 通络安眠堪称奇
太溪穴:肾脏元气居住的地方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会变身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