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2018-10-24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

一、研究现状

以往,高校在招收美术与设计专业的生源时,通常以艺术类生源为主,他们在高中时就已经进行专业的美术基础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素描、色彩和速写的基本技能。近些年,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和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日趋良好,越来越多的普通文理科高中毕业生即非艺术类生源进入高校学习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即是其报考的一门热门专业。

目前对非艺术类生源的研究先是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非艺术类生源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主要以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改革等为切入点,探索非艺术类生源设计专业能力培养路径[1-4]。而后,从具体的课程中探索非艺术类生源的培养方式。如胡鼎婕具体探讨了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非艺术类生源没有绘画基础的特征,提出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同时多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5]。江保锋从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类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适应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6]。潘倩,盛夏也同样认为非艺术类生源学生在学习图案课时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应加强临摹在实验教学中的地位[7]。

我国高校艺术教学体系虽然建立较早,但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却相对落后,直至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要求》才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仅仅只是参照我国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标准,忽视了术科的特殊性,导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课程安排和评价标准不能得到很好的运行、运用[8]。近些年,学者们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展开了探讨,分层次、模块化、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成为了共识。王秀芝开创性地提出以CDIO为主线建立3层次 (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6模块 (服饰文化实践模块、服装材料实验模块、服装数字化设计实践模块、服装结构工艺实践模块、工程训练模块、综合创新创业实践模块), 以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9-10]。王建刚,陈东生以福建省纺织实验教学师范中心为案例,按照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以及探索创新性三个层次设计实验项目,将服装专业的实验内容,分成服装工艺实验模块、形象设计实验模块、服装材料与纺织品测试模块三大专业实验模块,构建了能力培养型实验教学体系[11]。高云兵以服装CAD为平台,构建了认知型、综合型、创新型3种渐进性实验项目类型,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分为操作实践、产品设计、工程技术和创新创业四大模块[12]。郑芳琴,周莉英提出了递进式的学科基础实验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设计创新探索模块—职业能力养成模块实验教学体系[13]。另有学者从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服装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14-15]。邱书芬则认为应从对学生及时考核评价、建立实训质量考核标准和整合实训内容三个方面来建立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16]。然而,目前针对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极少。

非艺术类生源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基础教育,在审美、造型、动手能力等各方面和艺术类学生有很大差距,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针对有美术基础的艺术类生源,这就给服装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针对非艺术类生源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定位,对真正地培养这些非艺术类生源的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二、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与艺术类生源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相比,非艺术类生源的学生具有自身的优势。首先,他们在高中阶段对文理科的基础知识学习相对扎实和全面,因此,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对于公共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如服装专业英语、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等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有着明显的优势。其次,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勤思考、重推理,做事严谨缜密细致,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再次,他们的协同意识强。非艺术类生源学生擅长团队协作,对于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或独立解决的问题,他们更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善于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而且组织纪律性强,团结协作能力突出。

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也具有很多专业上的劣势。首先,艺术类生源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掌握了素描、色彩和速写的基本技能,在这一点上是非艺术类生源的学生不能比的,这也使其往往缺乏自信。其次,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审美层次、空间想象方面与艺术类学生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服装色彩的运用、造型设计等方面,经常出现结构不合理、色彩使用混乱等问题。再次,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这并不体现在服装制作的过程中,而是体现在服装的整体效果呈现上。例如,在成衣立裁、面料艺术再造等的课程上,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操作时长、操作过程和艺术类生源学生基本无异,但最终成型的服装结构、版型等效果就呈现出一定的差距。

三、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由于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原有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理论课时较长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培养的需求。因此,需根据21世纪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来建构一种新型的适应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特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2014年招收了一批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学院针对这批学生的特点,在实验课程体系设置、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改革,初步摸索出一套符合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案,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锻炼。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培养美术与设计优质专业人才及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创新性人才为目标,针对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特性,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传统的课程制教学向实战型课题制教学转变、由本中心单师制向社会文化单位及企业联合办学的双师制教学转变、由校本位的实验资源与设备利用向社会资源与设备集约化利用的转变。借助美术学与设计学两大学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形成多层次、多类型、重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图一)。

1.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图1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通过全面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和资源,构建了与理论教学有机联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模块、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分阶段的实验教学体系。按多层次、多类型模式,将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分为“教、练、训、联、创”五个方面。

“教”是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认知性实验,讲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开展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教予基本技能,进行基础训练,使学生熟悉各种工具材料,规范操作,拓展视野,培养兴趣,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善于理性思维是他们的长处,因此第一学期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而素描、色彩及三大构成等课程却是他们最头疼的,所以在教学计划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与艺术类学生的不同。对于第一学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服装专业英语、思想政治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可适当减少授课时数,把相应的课程内容以课外作业和实践形式加以补充;而对美术基础课程和造型基础课程则要增加授课和训练时间,如素描、色彩和构成可从临摹开始训练学生的观察、造型等能力,教师通过大量的示范、讲解及作品欣赏来加强非艺术类学生的脑、眼、手的综合能力训练,使他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如何用最简单的线表现出其体积感、空间感,结构的起伏、转折关系,为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同时通过这种反复的操作实践,也让学生形成思维方式的习惯,养成善于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直观感悟能力[2]。

“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在专业实验课程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其对缝纫设备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性的制作方法和制作程序,学会驾驭和利用各类服装材料,探索各种服装工艺制作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专业实验研究,将学生从简单的实验操作者转变成能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表达的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训”是在专业实际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项目和课外实践活动,支持和资助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参展参赛,将课程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并根据实训反馈,不断更新和充实实验内容,把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引入实验教学,提升实验课的水平。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培养艺术素质的实验(践)教学内容,从注重感性知识和审美知觉的教学逐渐过渡到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并重,实现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中隐含着的技能提高。

“联”即与社会、企业联动开展联合式实验项目。强调实验项目的社会实践与应用,注重产、学、研结合,主要包括面向社会和企业的专业创作与设计实践等,形成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联合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三年级的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实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主要包括学生的毕业创作、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依据课题目标,融通已学知识结构,打破专业界限,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开展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自主独立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科学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们各个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以情境化、课内外、校内外和网络平台的综合形式,以团队协同、学科交融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实践性知识,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目的。

2.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由于其服装制作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的教师团队展开了项目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专业需要开展的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包括服装CAD、面料艺术再造、服装工艺基础等,以前的教学是将这些实训分模块进行,为了培养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系部组建了一个综合实验室,将电脑、缝纫机、版桌、熨烫机等设备集中于此。学生可在综合实验室中完成从电脑制图到结构制版再到最后成衣制作的整个服装设计流程的操作,一旦哪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可立即发现并进行修正,方便完善和总结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对于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的讲授,要针对非艺术类学生善于理性思维的优势,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通过加强教学环节的衔接与整合,多方位多角度地讲授课程,以课题和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介绍课程内容[2]。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项目,如:女装结构设计,然后将这个项目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前片原型定位与侧胸省设计、服装整体造型变化和三围宽松量的设计、胸省移位设计、肩部设计、领型设计、袖型设计等。学生通过项目的设计、项目的任务分解、各任务的要求标准到最后项目完成效果的整体评价,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团队和实验教师团队引导学生申报各类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积极指导、支持和资助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和充实实验内容,把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引入实验教学,提升实验课的水平。

传统的对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验考核方式侧重于结果的考核,对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缺乏考核,然而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因其美术设计的基础差,单从结果进行考核容易导致考核结果不够全面,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评价不够全面,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积极性。非艺术类生源学生在实验中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合作能力、积极性等,这些素质无法通过实验结果显现出来的,却往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和手段。为了更全面地评价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验学习和掌握情况,应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相结合。实验过程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实验态度、团队合作、现场纪律以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实验结果考核是在课程或者课题结束时,通过评价作品的质量来考核。对作品质量的评价也一改以往的单一由任课教师评价的方式,由系部的全体老师共同鉴定作品质量,最后给出综合成绩。

3.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美术学与设计学不同专业的共性、差异性、融合性等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教学管理人员将根据实验室特有的教学规范和要求,对实验室的教学活动进行安排、统计、汇总和上报。学院的教学质量监督人员将按照相关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跟踪和检查。

组织教学团队编写与实验教学层次相适应的教材。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设独具特色的美术学、设计学实验教材,制订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计划,在通过1-2年探索后,再进行充实和完善并出版正式教材,并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根据实验教学中心面向美术学、设计学等不同专业的需要,将形成相应的实验教材体系。

加强对师生队伍培训,规范实验操作程序,科学、安全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实行由示范中心主任、分管教学领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负责人、管理人员、班长管理责任制,师生共同管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负责审核实验室的建设和长期规划,提出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研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评估。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和研究项目,实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资源,课堂教学与课程辅导相结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实验室高效运转。

设立实验室管理及教学辅助的技术队伍职责。明确实验室管理及教学辅助的技术队伍,安排实验室以及学生实验用房,根据实验中心总体规划,制订实验室软、硬件发展计划,并加以实施;配合主讲教师实施实验教学。

四、结语

非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缺乏美术基础的特性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在实验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中必须弥补其缺陷,发挥非艺术类生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团队协作意愿和能力强等优势。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在实践中构建了由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和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三个方面组成的非艺术类生源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执行上的困难,例如在基础实验课程中针对非艺术类生源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强的优势修改了这部分实验课程的学时,但是基础实验课程一部分是全校性的课程,这就需要学校的其他部门配合为非艺术类生源的学生单独授课。但大体而言,这套体系综合考虑了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及非艺术类生源的特殊性,因而取得了初步成效。

猜你喜欢

艺术类生源服装设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