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分析法在编排设计教学中的特色应用

2018-10-24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析法课程设计

一、引言

编排设计是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的基础课程,是主干课程的根基。它是学生接触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规划的第一门学科,在这门课程中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结构的建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课程教学手段是:知识理论导入、成熟案例赏析、实践训练的多层次递进。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参差不齐,学习时间较为分散(该课程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仍有较重的文化课课业)等诸多原因而对课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担任了几届编排设计课程的主讲教师后,针对该课程我总结了几点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时间有限(三周),学生无法完全消化所有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可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巩固加强,但会给新的课程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形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刚从基础课部回到系里,尚未从高中的灌输式学习的方法中脱离,无法完全适应大学由点连线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2)理论与实践阶段的衔接存在脱节。面对文字理论和“高、大、上”的图片案例赏析,学生并不能第一时间转化为行动能力。这看似是所有课程初期都会出现且很难避免的问题,但作为基础课程且课时较短的编排设计,通过新的教学手段来缩短这个“尴尬期”则显得非常必要,这对大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的维护也很有帮助。

(3)学生基础能力和水平差距较大。编排课程有别于其他主干课程,更强调基本功而非创意思维,且又是一门极其考验美学修养的课程,因此也最容易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作为教师,自然希望面面俱到,但毕竟精力有限,因此希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达到既可兼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并迅速提升设计品味,又能照顾到“尖子生”们的更高需求的教学目的。

解决这“三大难题”,最大的困难在于缩短学生的理论转化时长,而比较分析法就是一种高效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事物的规律和走向。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法找到编排设计理论及案例的规律、美学或应用学上的相对标准,就能够解决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消化问题,并能通过发现差异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对编排设计乃至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本文将就此方法做具体地阐述及探究。

二、比较分析法在编排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

对比分析法与编排设计教学的结合是有基础和可操作性的,版式的基本元素中无论是图形、色彩还是比例关系等都是可以数据化的,如色彩可以用CMYK的数值表示。数据是理性的、高效的,同时也是可视化的,是有效教学的完美助手。同时,对比分析法在教育中的核心是前文所提到的快速归类、寻找标准和发现差异,只要摸清了对比法的规律,对比对象是完全可以多元化的。

对比分析法中包含了许多的对比方法,编排设计主要借鉴了其中两种可广泛应用于数据、图形、图片等范围的方法:水平对比和归纳对比。

1.水平对比

简单来讲,水平对比就是首先树立标杆,然后寻找差距,最后制订计划追赶标杆。提高学生的设计品味是编排设计的教学目的之一,也是拉开学生差距的因素之一,作为教师有必要用自身的审美品味和业务能力为学生树立标杆,但这种“标杆”应避免个人主义色彩,要站在教学和审美拓展的角度上进行。

水平对比多运用在案例欣赏、举例说明和作业点评这几个环节。案例欣赏不用多说,教师应结合课程需要、时代发展等诸多方因素来挑选案例,从多个层次树立不同的“标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以及事物认知。而举例说明也不容忽视,有时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案例可以说明,应以树立的“标杆”类型为依据进行选择。学生作业点评则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将这些“闪光点”树立成“标杆”,让学生相互学习以缩小差距。

树立“标杆”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给学生树立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水平对比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借鉴,让学生在不断刺激之下深入的思考、研究,集众家之长并有所突破。为了更好地开展水平对比,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标杆库”,与时俱进,不可啃老本。

2.归纳对比

首先,归纳是指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所以,在逻辑学中,通常把从个别走向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对比则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研究方法。

不可否认,艺术类的学生感性思维强而理性思维弱,刚刚进入设计系的大二学生常常呈现出条理性和逻辑性不强的状况。归纳对比法恰好能够快速地将零散、枯燥的概念理论、实践常识和教学内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图表、提纲、分类等手法将案例、知识点、作业练习等按照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归纳整理,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强化学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两种对比法在编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无论是哪种分析法,缺少和相关课程的磨合都是空谈。编排设计是设计系学生在大二时接触的第一门综合设计课程,它是后续诸多课程的基础。编排设计包含了图形、文字、色彩、空间等多种视觉元素,且还涉及了流派、风格、功能等理论知识,说是基础课程却一点也不简单。针对编排设计的课程特点,现来具体谈谈比较分析法中的水平对比和归纳对比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两种对比法在课堂练习中的意义

教师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但经验的习得却无法代替学生完成。因此,学生练习的设计则尤为重要,既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又要生动有趣。就练习环节的成功标准而言,无非是学生对练习本身的接受度与能力转化程度,而水平与归纳对比法对教师在进行练习环节时有着以下积极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练习目的。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交差,练习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学生有这样的心态往往是由于:①作业太难,无法完成;②作业太过简单,没有挑战;③不知道做这些练习的意义。前两个理由自然是练习本身的设置问题,而就第三个理由而言,教师可以以列表法或叙述法向学生说明将要开展的N个练习的名称,然后将每一次的练习目的做一个说明和对比,让学生明确感受到练习设计的层次感。如练习1.1是针对点、线、面的固定空间布局(规定的版面尺寸上配有教师规定的网格);练习1.2则是在1.1的基础上对固定空间做出拓展(去掉网格),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固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增加对无形(或正负形)空间的理解和探索。以上这些练习教师均可以提纲的形式归纳对比出各练习之间的关联与进展,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是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练习中按照教师的设定一步一步接近最终的教学目标。

(2)帮助教师设计出更加系统更有层次的作业练习。以编排设计中的网格练习为例,我设定了三种网格形式(但网格数量恒定):水平、垂直和倾斜,要求学生以相同的短句为素材,依据网格进行拼贴。在这个练习中,学生通过对三种不同网格方向的对比感知空间的变化,归纳出各种网格形式的规律和视觉感受(图1)。即使相同形式之间也可进行对比(图2),将知识点贯彻得更加细致。

图1 水平、垂直、倾斜的空间布局对比

图2 水平布局之间的空间对比

2.两种对比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形式

编排设计的课程主要由知识导入与学生练习两个方面组成,结合两个环节的特点,我将两种对比法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归纳如下:

(1)图示法,即用图解的方式,将知识点直观地呈现。理论知识或设计经验单靠叙述法并不能使大多数学生快速消化,利用艺术生对图形的敏感将图片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归纳、分类或者制作,让学生一目了然。以编排设计中的文字应用为例(图3),将版面的背景设定为统一图片再合理拉开字体差距,让学生自己感受在相同背景下不同字体带给版面的不同氛围和风格的变化。

(2)列表法,即将历史年代、流派风格、应用范围、视觉元素等内容按照规律放在相对的表格中进行归纳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或是线索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以视觉元素的讲解为例,编排设计中的各种视觉元素都可归纳为点、线、面,可用列表法将它们的各自属性归纳如图(图4),在列表中能明确看出点、线、面的形态及大概的应用方法,且无需任何语言就能看出三者之间的关联。在给学生发放资料的时候,也可充分利用列表法,将不同类型的资料归纳在不同的文件夹中并冠以相应的名称(图5)。

图3 归纳对比和水平对比的结合运用

图4 点、线、面的关联性及规律展示

图5 充分利用文件夹的特点形成列

(3)叙述法,即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提纲式地描述教学内容的实质,是通过对比分析推出结论的一种表达方式。以编排中点与面的关联与区别问题为例,首先叙述点与面的各自属性,如点在版面中面积占有率与面在版面中面积占有率就可通过数字对比来呈现,再结合图示法充分展示点与面的区别应用。

3.两种对比法与情景式教学中的结合

视觉传达设计属于应用型学科,致力于解决问题。就编排设计而言,既是如何应用于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等,这都需要教师来进行相关情景的模拟,在教学上被称为情景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教育中非常常用。对比分析法可结合情景式教学法进行,两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也可以说将对比分析法结合到情景式教学中的方法本身就受到了水平与归纳对比法的影响。

以编排设计中的文字应用为例,可先虚拟出特定情景如警示牌设计,在以警告为特定目的的情景下应如何选择字体,可以图示对比法的方式展现(图6)。这种方法也可用在平时的课堂练习当中,让学生在教师归纳出的特定情景下对版面进行水平对比的分析。

图6 警示牌的文字应用对比

4.两种对比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结合

任务驱动法也是笔者日常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是以某一个具体任务或问题动机为驱使,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是以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有待完成的任务来转化知识。任务驱动法的重点在于两点:一是“任务”的设计,“任务”的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且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其次要有阶段性,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制定有递进关系的若干个“小任务”。二是“任务”完成过程的引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巧妙地融入知识点,并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就是在此环节融入了水平与归纳两种对比方法来辅助教学的。

以编排设计课程为例,课程的每个阶段都会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个任务的执行引导都遵循了以达到该阶段教学目标为方向,以比较分析法为引导手段的规律。如“名片”的设计任务,在课堂上虚拟出五个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人员身份,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其名片的设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得到五种不同行业的名片设计草稿和相关行业名片的参考资料,这些可作为归纳对比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对比自主探讨不同行业的不同设计需求。而每一种身份的名片又会有若干个可做水平对比的素材,同时还可进行优秀作品间的对比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在不断地对比中获得了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和更加立体全面的经验。

四、对比分析法在编排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对比分析法能有效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和简明化,缩短知识的转化时长,并且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度较高,难度较小。同时,通过对训练方法的改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言中所说的编排设计教学的三大难题。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分析方法,它放大了数据的优点:理性、高效、可视化。但数据也是冰冷的,对于以图形思维为主的艺术生来说可能会延长反应时间,造成理解障碍。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所以对比分析法在对艺术生的教育上应遵循三步走的基本原则:

第一步,感性导入基本概念。课程初期的概念导入往往是重要而又枯燥的,过分强调数据对比和理性思维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可在概念导入上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为导入手段,再配以有针对性的对比图片。以编排设计课程为例,在介绍课程性质的部分我以几组对比图片将编排的意义展示出来(图7),既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又能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教师所想表达的概念。

图7 盒饭图片对比效果

第二步,用理性练就技术。当然,一味地感性先行也无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构建知识体系上,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进度制定阶梯式、针对性的课上练习和课下实践。以编排设计课程为例,学生们需要对字距、行距、边距、版心等进行数据化的测量和分析,测量分析结束后还会被要求进行还原拼贴,比如将一个单词以字母为单位剪开,再用手拼贴还原为原先的字距,这种训练就是让学生在心里培养出一把理性的“标尺”。

第三步,以理性的逻辑思维支撑感性的创意力。虽然在很多设计领域都十分强调功能性和理性,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区别就是创造力和细腻迷人的感性思维,这是艺术的本质。因此,理性的逻辑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应用指南,创意思维则是理性思维的生动表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艺术设计教育日渐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了教师开拓思维,针对学生情况酌情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手段。比较分析法对于艺术而言是一个“舶来品”,与艺术设计专业还需磨合,现在的运用还尚显粗糙且并不深入,其中包含的其他对比法也未能开发和学习(如优序对比法),这些仍需不断的努力。教学方法上的尝试是有风险也是有必要的,再成熟的教学模式也会随着时代而慢慢落伍,每年笔者都会对教学做一些修改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调整,每年都有新的收获也有新的遗憾。接下来笔者将对已用的对比法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使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再配合其他教学和分析方法缩短本课程知识点在下一课程运用时的转化时长。

猜你喜欢

分析法课程设计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