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同步行听力和耳聋基因筛查的意义
2018-10-24,
,
(河北省儿童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病因既包括遗传因素,亦包括环境因素,其中新生儿耳聋病因中,因遗传因素引起的患儿约为66%,而<4岁的患儿中遗传因素则约为72%[1-2]。遗传性耳聋既包括先天性听力损失,亦包括迟发性听力损失。多项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发现,部分患儿出生时既被确诊为听力损失,而部分患儿会携带引起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基因突变,包括SLC26A4、GJB3、GJB2、12SrRNA等基因突变[3-5]。该类患儿在出生时能够通过听力筛查,但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导致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当前,常规的听力筛查方法容易出现迟发性听力损失患儿遗漏的情况,而同步行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出生时就确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另一方面亦能够预测迟发性听力损失患儿,进而能够延迟或防止听力损失的情况出现[6-7]。本研究对2 856例新生儿进行同步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现对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疑听力损失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2 856例新生儿,进行同步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其中出生后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者共224例。本研究内容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所有新生儿的监护人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通知书。
1.2筛查方法
1.2.1听力筛查
初筛时,针对母婴同室的新生儿,采取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tor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筛查方法,仪器为筛查型耳声发射仪(产自美国VIASYS NEUROCARE公司,型号为GSI70);对在NICU者进行TEOAE法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筛查方法,设备为客观听觉测试平台(产自丹麦国际听力设备公司,型号为Eclipse)。两种方法均在<40dB(A)噪声的环境下进行筛查。同时,针对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于6周后进行第二次筛查操作,而复筛仍未通过的新生儿,则在3个月后进行听力学诊断操作。
1.2.2基因筛查
采集新生儿出生第三天时的足跟血3滴,血斑直径为6mm,并在室温下进行放置,且经过干燥后,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新生儿4个常见耳聋基因。针对筛查后出现单杂合携带的新生儿,抽取其3mL静脉血,并通过Sanger法进行SLC26A4、GJB3、GJB2及线粒体12SrRNA的全序列测序操作。
1.3听力诊断与评估
针对听力初筛、复筛未通过及携带耳聋基因的新生儿均进行听力诊断处理。①基本情况:了解患儿母孕期疾病史、耳毒性药物用药史及耳聋家族遗传史等情况。②声导抗测试操作:仪器为美国诊断型声阻抗分析仪(中耳分析仪)(产自美国VIASYS NEUROCARE公司,型号为GSI-TympStarⅡ),针对年龄低于6个月的新生儿选择1kHz进行探测音处理。③电生理检查操作:检查仪器为听觉诱发电位仪(产自美国VIASYS NEUROCARE公司,型号为GSI Audera),测试参数有短纯音ABR、短声ABR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等,均在<17dB(A)噪声的环境下隔声屏蔽室进行检测,且于检查前行皮肤脱脂处理,极间阻抗在5k及以下,参考电极则放于双耳乳突后,而记录电极处于前额正中处,地级则处于鼻根处。④影像学操作:针对诊断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新生儿,进行传统颞骨CT检查,并根据患儿情况必要时采取磁共振成像检查。
1.4统计学方法
将全组新生儿的临床相关数据录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全组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筛查情况
全组中未通过听力初筛者共315例(11.03%),其中有31例(9.84%)新生儿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在2 541例通过听力初筛的新生儿中,共有101例(3.97%)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未通过听力初筛的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明显高于通过初筛者(χ2=5.46,P=0.01);全组总体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62%(132/2 856);母婴同室新生儿与在NICU新生儿的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97,P=0.21),见表1。
表1 全组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n(%)]
2.2 132例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分布情况
在132例耳聋基因携带者中,SLC26A4杂合突变34例,携带率为1.19%(34/2 856);GJB2共85例,其中纯合突变1例,复合杂合突变1例,杂合83例,携带率为2.98%(85/2 856);线粒体12SrRNA突变5例,其中均质突变4例,异质性突变1例,携带率为0.18%(5/2 856);GJB3杂合突变4例,携带率为0.14%(4/2 856);GJB2合并SLC26A4突变4例,携带率为0.14%(4/2 856),见表2。
表2 132例耳聋基因携带者听力筛查情况(n)
注:携带率指的是新生儿耳聋携带者在全部2 856例新生儿中的比例。
2.3全组耳聋基因测序情况
在123例耳聋基因初筛杂合携带的新生儿中(34例SLC26A4,83例GJB2,4例GJB3,2例GJB2合并SLC26A4),共有49例患儿家属同意进行基因全序列测序操作,其中听力损失患儿3例,初筛时均为235delC携带者;3例听力损失患儿分别为1例极重度听力损失,对其GJB2基因进行测序后发现另一致病位点131A>G,2例轻度听力损失患儿测序时发现109G>A突变位点;其他46例新生儿听力正常,均未发现致病突变。
2.4听力学诊断情况
全组中共对185例新生儿进行听力学诊断,其中27例声导抗单耳或双耳鼓室图显示B型曲线,听力异常表现在轻度传导性听力损失,且均在9月龄时,听力基本恢复正常;6例存在耳聋家族遗传病史。最终5例患儿在3个月内确诊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且均为SLC26A4和GJB2基因突变,携带率为0.18%。5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5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的检测结果
Table 3 Screening results of 5 infants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3讨论
3.1新生儿耳聋基因的携带状况
本研究发现,全组2 856例新生儿中有132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4.62%。5例患儿在3个月内确诊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且均为SLC26A4和GJB2基因突变,携带率为0.18%。有研究报道指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5.50%~6.83%,其中因SLC26A4与GJB2基因导致的听力损失携带率为0.60%~0.95%[8-9]。可见,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率明显较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生率高,并且,SLC26A4与GJB2两组基因突变是导致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重要病因。本研究发现,在123例耳聋基因初筛杂合携带的新生儿中,听力损失患儿3例,初筛时均为235delC携带者,结果提示235delC突变是耳聋基因较为常见的突变位点。本研究还发现,全组中未通过听力初筛者共315例(11.03%),其中有31例(9.84%)新生儿携带耳聋基因突变;而在2 541例通过听力初筛的新生儿中,共有101例(3.97%)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未通过听力初筛的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于通过初筛者,结果提示可将听力筛查未通过的人群视为耳聋基因筛查的重点研究对象,此类人群参与耳聋基因筛查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同时发现,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在NICU新生儿与母婴同室新生儿中并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母婴同室新生儿与NICU新生儿听力的影响较为接近。
3.2新生儿耳聋基因的测序情况
本研究发现,在132例耳聋基因携带者中SLC26A4杂合突变34例,携带率为1.19%;GJB2共85例,携带率为2.98%;线粒体12SrRNA突变5例,携带率为0.18%;GJB3杂合突变4例,携带率为0.14%;GJB2合并SLC26A4突变4例,携带率为0.14%。其中,GJB2基因突变的表现包括非综合征性隐性遗传性聋,亦包括非综合征性显性遗传性聋[10]。通常情况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往往表现在迟发性听力损失,其听力损失程度较轻,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发病时间较早,且症状较为严重[11-12]。本研究中5例听力损失患儿,由于其携带多种基因位点,具有不同听力学表型;其中1例患儿测序后结果为235delC/109G>A复合杂合突变。由于109G>A纯合突变会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导致遗传性耳聋。同时,109G>A突变携带率相对较高,而其临床表型较轻。本研究5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轻度听力损失患儿2例,测序时发现109G>A突变位点。GJB2引起的听力损失通常是非进行性的,而109G>A所引起的听力损失会导致患者发生渐进性听力下降[13]。GJB2纯合突变与复合突变发病时间均较早,且听力损失较为严重,甚至为极重度者。这可能与其携带的热点突变位点密切相关,其中235delC是最为常见的突变位点,由于其是截断突变之一,对听力损失的影响较大,症状较重。本研究中无论是235delC纯合突变患儿,亦或是235delC复合突变患儿,其听力损失均较为严重。因GJB2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病变以耳蜗为主,患者能够保留较多的螺旋神经纤维,且能够维持听觉通路的完整性[14]。
3.3同步行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必要性及意义
耳聋基因筛查能够及时筛查出致病的突变基因,可以有效延迟或避免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出现,并且能够发现听力正常而携带耳聋基因的新生儿。有研究指出,携带耳聋基因的新生儿中约有82%能够通过听力筛查[15]。本研究发现,在2 541例通过听力初筛的新生儿中,有101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3.97%。可见,若单一进行听力筛查,容易遗漏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患儿。对此类高危人群进行听力学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共有49例患儿家属同意进行基因全序列测序操作,诊断为听力损失的新生儿3例,且初筛时均为235delC携带者。3例听力损失患儿分别为1例极重度听力损失,对其GJB2基因进行测序后发现另一致病位点131A>G;对2例轻度听力损失患儿测序时发现109G>A突变位点,结果提示有必要对235delC携带者进行基因测序,有助于及时发现其他致病突变。
本研究发现,全组中对185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学诊断,其中27例声导抗单耳或双耳鼓室图显示B型曲线,听力异常表现在轻度传导性听力损失,且均在9月龄时,听力基本恢复正常;6例存在耳聋家族遗传病史。新生儿同步行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是及时发现迟发性高危听障患儿的重要方法。以往单一的听力筛查方法仅对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进行常规听力检测,而未对耳聋基因携带者做进一步评估。同步行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既能够及时发现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亦能够对通过听力筛查而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患儿做进一步听力学诊断,最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新生儿同步行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可利用二者综合筛查的作用,利于尽早发现听力损失新生儿,特别是迟发性听力损失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