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2018-10-23谢育玲
谢育玲
基金项目:广州工商学院2016年度院级科研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对外贸易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KA20161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项目编号:GD17XYJ33)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食品出口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出口,它对质量要求较为严格,而发达的商贸流通业则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储存和运输,进而对食品安全出口产生影响。本文利用我國2004-2015年间的省级层面数据,就商贸流通业发展对食品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程度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整体上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了食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但不利于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分地区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增强了东部地区食品的出口竞争力,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则都不显著。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食品出口竞争力 促进效应
引言
食品的出口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它要求食品能够得到安全的储存,并能够安全快速地运到出口目的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食品能否以较低的批发和运输成本运送到海外各个消费市场。
目前关于食品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壁垒、食品检验标准以及食品出口沿线的安全状况等。宋国宇和杜会永等(2016)利用灰色分析方法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扩大黑龙江省食品的总体出口规模。吴洪(2014)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显示,我国对食品出口的风险和预警存在重大的缺失,这不仅减少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外贸收入,也对国内食品消费者的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钱华生(2017)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指出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包装安全以及转基因等方面存在监管不到位等情况,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出口的形象,对我国食品出口收益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王瑛(2015)认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海合会国家由于气候和人口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其对食品的进口量较大,虽然我国的出口食品和这些国家的需求存在较大的互补,但是我国对这些国家的食品出口规模仍然偏小。李丹和王守伟等(2014)认为,虽然加入WTO后我国的食品出口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我国的食品出口仍然集中在初级农产品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而加工类的技术密集型食品依然偏少。周星和范燕平(2008)运用我国1995-2005年间对日本、美国的食品出口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我国的食品出口占有的相对优势有所提升,但是食品总体的出口竞争力还没有增强趋势。苏芳(2012)以临夏州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为例,发现该地区清真食品的加工以及绿色农作物种植的发展,都需要健全的商贸流通业服务的支撑。
本文运用我国2004-2015年间的省级层面数据,实证分析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促进效应,并为今后食品业提升出口竞争力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设计
(一)因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总出口额与二者的总销售产值的比值来衡量食品业的出口竞争力(ex),该比值越大,说明我国的食品越受国外市场消费者的喜欢,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越富有竞争力。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由批发和零售业的实际增加值(val)来衡量,实际增加值越大,则表明商贸流通业为国内外其他企业提供商贸服务的能力越强,发展水平也越高;在回归中若该变量的系数值为正,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增强了食品业的出口竞争力。
(二)其他控制变量说明
本文额外选取了6个控制变量,从而控制其他变量对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外资流入规模(fdi):采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外资企业在海外市场拥有完整的销售渠道,因而他们在我国进行投资有利于将更多的食品销售到海外市场。
第二,城镇化(city):采用城镇常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表示。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对加工类食品的需求就越高,而且对其质量也有更高要求,这有利于促进食品企业提升食品质量,进而提升食品的出口竞争力。
第三,工业发展水平(fina):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工业技术越雄厚的地区,越有能力加工出高质量的加工类食品,进而提升食品的出口竞争力。
第四,交通状况(traff):采用单位面积上的交通里程密度表示(交通总里程=内河航道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的地区,越有利于食品运输到海外市场进行销售。
第五,经济发展水平(city):采用城镇常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高端食品的需求量越大,越有利于高端食品的规模化生产,从而提升食品的整体出口竞争力。
第六,金融发展水平(fina):采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则食品企业越容易获得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经营规模所需要的资金,进而提升食品业出口竞争力。
回归中所使用的变量都为对数值或者比值。由于我国西藏的数据缺失严重,回归数据为2004-2015年期间除我国西藏外的剩余30个省级层次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和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回归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表1中。
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利用总体样本数据进行了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表2中。其中表2的(1)(2)列采用固定效应进行回归,(3)(4)列采用随机效应方法进行回归。由于相应的计量检验显示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方法更为合理,因而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围绕固定效应结果展开。
从表2第(2)列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val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从全国总体层面来看,在控制住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不利于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使得其增加了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服务规模,但是对国内市场的服务量要大一些。此外,随着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需求的疲软,食品出口企业开始将更多的目标销售市场定位在我国,而国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使得食品企业生产的各种加工类食品可以较快的运送到各地区市场进行销售,进而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从而减少国外出口量。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国内对食品加工质量的要求没有国外市场那么高,加之便利的国内商贸物流服务,进一步激励食品企业更多的生产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质量较低的一些食品,进而不利于其食品质量的提升和出口。
控制变量中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外资的流入增加了食品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外资企业长期在国外市场生产经营,更加了解国外市场政府对食品质量的要求,对国外消费者更喜欢哪些食品也更为清楚,再加上外资企业在国外市场拥有完善的食品销售渠道,因而他们在我国市场生产的大量食品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更容易出口到海外市场。
交通基础设施(traff)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反而不利于食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当前沿海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更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这些地区的商品更容易销售到东部地区的消费市场,从而扩大了总体食品的市场销售量,但是出口量增长幅度较小,从而总体的食品出口占比呈现下降态势。
我国各个地区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差异大,不同地区食品消费量和食品加工技术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不同地区食品出口规模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进一步分地区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在表3中,其中表3的(2)(4)(6)列控制住了其他因素对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由表3可以发现,首先,在控制住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增强了东部地区食品的出口竞争力,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都不显著。其次,东部地区科技实力雄厚,现有的技术条件足以支撑该地区生产出大量符合发达国家要求严格的、质量安全的、绿色标准的高质量产品,而且东部地区拥有大量懂得贸易实务的高水平人才,因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与东部地区的良好条件结合,进而提升食品的出口竞争力,并将大量食品出口到境外。最后,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受到科技技术的制约以及国际商贸人才匮乏的影响,使得其难以在食品业开展出口活动,因而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将更多的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开发,而难以有效提升食品业的出口竞争力。
控制变量中工业发展水平(second)的系数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都为正且显著,这表明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提升了东部和西部地区食品的出口竞争力。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得食品企业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进而生产出更多符合发达国家严格要求的绿色食品,提升东部和西部地区食品业的出口竞争力。
科技水平(patent)的系数在中部地区为正且显著,这表明科技水平的提升显著提升了中部地区食品的出口竞争力,表明中部地区将大量的科学技术创新集中在如何更好地生产出高质量食品。
市场需求规模(sale)的系数在中部地区为正且显著,而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都不显著,这表明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顯著促进了中部地区食品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当前居民已经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教育和娱乐活动方面,而对食品的支出规模未有明显改变,进而对食品业的影响较小,难以对食品出口竞争力产生有效影响。中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购买食品,食品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食品业规模化生产并激励食品业采用更先进技术生产,进而能够提升食品出口竞争力。
交通发展水平(traff)的系数在东、中和西部地区都为负且显著,这表明交通基础完善后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将目标市场转移到国内,削弱了其开发海外市场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省级层面2004-2015年间的数据,就商贸流通业发展对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了食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但不利于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分地区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增强了东部地区食品的出口竞争力,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则都不显著。
由于不同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对食品业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包含的政策意义在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东部地区应当继续培养高端的贸易实务人才,从而有利于商贸流通业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进而提升食品的出口竞争力,并将大量食品出口到境外。其次,中西部地区应当大力补齐发展食品出口所必须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并加大对食品流通体系的监督,有效提升食品的品质。由于出口食品存在较高的质量要求,因而从食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的各个过程当中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最后,食品的出口涉及到海关、税收等各个环节,这必然会影响食品出口过程中的运输时间,因而各级政府应当在食品出口过程中开辟相应的绿色通道,确保食品高效、安全、有序的通关和交税。
参考文献:
1.苏芳.商贸流通与产业融合耦动—以临夏州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2(4)
2.李丹,王守伟,臧明伍等.加入WTO后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及展望[J].世界农业,2014(4)
3.宋国宇,杜会永,尚旭东.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出口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吴洪.出口风险与预警—基于食品出口的案例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5)
5.钱华生.我国食品出口中有关检验标准违规的风险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17(5)
6.王瑛.“一带一路”与中国对海合会的农产品与食品出口[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5(4)
7.周星,范燕平.我国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8.任婷婷.谈对外贸易中商贸流通业对经济运行速度效益的引导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8)
9.卫莉.我国商贸流通渠道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探究—基于内外贸易一体化视角的考量[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
10.葛万军.“外转内”背景下浙江商贸流通业态结构优化与升级[J].商业经济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