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再生产理论谈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升级

2018-10-23易圣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消费升级

易圣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增速有所放缓,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并以提升经济质量为中心,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升级,对于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现阶段我国流通与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消费结构升级与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要素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关键词:消费升级 社会再生产理论 商贸流通

引言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形成于19世纪,是长期以来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孜孜不倦探索的结晶,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形成、发展规律做出了深刻的揭示。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期,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具有深刻的指導意义。自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发展也发生量向质的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各行业的升级转型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出口弱化、投资疲软的大环境下充分调动内需、带动消费升级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商品价值通过有效的流通得以实现,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流通业的产业先导作用愈加凸显。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影响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发展,因此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升级二者之间的深刻联系,推动流通业创新建设现代化消费业态,促进服务型消费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流通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现状

(一)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流通业在产业集群和业态创新方面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已由完全依附上游生产领域的末端产业向促进终端消费、带动投资的先导产业演进。流通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环节。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为流通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电商模式的兴起,我国流通业也开始走向规模化、连锁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第一,流通业的连锁化发展进程加速。据中商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9.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2.9%;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4.6%,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连锁零售企业约为37万家。2009-2016年,我国零售连锁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连锁经营企业逐步规模化运营。连锁运营模式利用规模化和同质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统一配送和经营模式下也有利于品牌效应构建,增强品牌传播度。第二,流通业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据统计,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运营已经达到了79%。随着“互联网+”的持续推进,2016年很多企业进行信息化升级,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合,压缩供应链渠道,完善营销支付链条,打造网络一体化全供应体系。第三,电子商务加速发展。2016年我国电商企业交易额达到5.16万亿,同比增长26.3%。短短几年时间,在互联网经济的助推下,零售电子商务不仅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上有巨大进步,而且在运营模式、供应链体系上也有极大发展。与传统实体零售业相比,电商零售具有扁平化供应链体系和全信息化线上交易的优势,个性化推荐系统和差异化数据库构建为电子商务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助推力。

如图1所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月同比增长速度2014年1-2月在11.8%,到2015年1-2月这一数值降为10.52%,充分表明我国零售业态增速放缓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尽管电商的增速与同期相比有所放缓,但仍远高于百货、超市等其他零售业态。其中O2O模式的发展持续加速,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进一步增加了电商的互补性优势,为电商零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O2O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约45%。同时,依托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电商平台,推出个性化推荐系统,打造精准营销模式。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不断搜集客户的关键词信息,进行差异化归类分析,不断适应细分化的终端消费市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地区市场呈现条状化分割,农村商贸基础设施落后,消费层次较低。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构建有效打破了农村市场壁垒,推动农村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和业态创新,不断拉动农村地区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依托于城乡连锁流通体系,农村地区商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方面,连锁商超、大型购物中心、连锁便利商店的兴建极大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城乡双向流通体系也为农产品向城市市场的流通提供了渠道。互联网经济的壮大和电商的发展为农产品统一价格体系的构建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对称提供了平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不仅带动了城乡地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

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历史因素,我国商贸流通业起步较晚,加之从业门槛较低,一直以来未能形成完善的流通机制,导致流通业处于产业从属地位。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制造业的进步,流通业的产业先导作用愈加凸显。流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上游生产领域的发展和供应链的完善。我国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物流配送基础设施滞后、集成化管理程度不高、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没有构成跨区域的大型物流配送网络等。

二是物流业发展水平偏低。我国物流业从业门槛较低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总费用逐年增加,发展迅猛,但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物流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在技术、人员配置方面造成了巨大浪费,导致供需失衡。

三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遇到瓶颈。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主要走线下体验线上经营的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火爆一时的团购网站。O2O模式下依托于线上平台的高覆盖率拓展目标客户群体,同时以线下体验来弥补单一线上运营的不足。但O2O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创新机制缺失,导致客户黏性降低和诚信监管等问题。2013年底,我国团购网站达到6246家,2016年底增速逐渐放缓,我国团购平台的关闭率一度达到了82%。O2O模式主要是通过低价竞争获取流量,通过线下体验将流量变现,但很多O2O平台缺乏诚信监管,产品质量堪忧,在预先付款的模式下,消费者实则处于弱势地位。

(二)我国现阶段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潜力由居民收入和储蓄率作为直接反映。2000年至今,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居民收入越高,表示居民可能用于消费的比例越高,即购买力越强。而对于储蓄率而言,居民储蓄率升高表示居民消费潜力相应增长。2007-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消费周期显著缩短,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一方面,居民收入的增长势必带动消费的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消费的升级,消费潜力会迅速得到释放。

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显著。消费结构的升级主要体现在消费层次由低到高的演进,其中恩格尔系数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体现。我国在近30年间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2.9个百分点。居民用于食品等基础性消费在消费总支出的占比下降,用于服务型消费的占比有明显增长。如图2所示,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家庭为43.7%;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8%,农村家庭则为37.1%,这充分表明近十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结构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服装等方面的消费比例有所下降,在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比例有较显著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城乡居民在交通通讯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都有所增加。二是境外购物需求有所增长。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加之国内有效供给不足难以充分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在供求方面常常出现不均衡发展。主要是由于一部分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新兴行业有效供给不足,加之国际品牌附加价值的影响。三是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巨大。近些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有了显著增长,加之电子商务等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构建都极大释放了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农村地区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零售品消费上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城镇地区。

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流通与消费的关系机理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产能转换的关键环节。流通业的发展为我国推行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动力。以商业流通提升经济发展、引导就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上通过供应链将消费需求向上游生产领域传递,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最终实现有效供给和需求拉动,优化资源配置,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将經济活动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互相影响进行转化。生产环节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环节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环节,但也通过分配和交换环节作用于生产环节。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出流通在满足消费和引导生产中的作用,为流通先导性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社会再生产理论四环节

一是生产通过流通满足消费。在逐步细化的消费市场和专业化生产模式下,消费领域与生产领域逐步分离。愈加细化的生产领域常常不能与终端消费需求进行有效对接,造成无效供给,引发产能过剩。二者需要通过有效畅通的流通渠道,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继而实现商品价值。高效畅通的流通渠道能有效避免商品生产的盲目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流通渠道是优化产业结构、去除过剩产能的关键环节。在最优条件下,流通业充分掌握终端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并通过供应渠道向生产领域传递,达成生产信息的合理性:一方面,可以为生产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提供详细指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建立需求结构预期,使产品开发更加贴合消费需求,实现产品的精准定位。同时,流通效率的高低密切影响社会再生产效率和资本增值速度。作为中间环节,流通效率越高,产品生产和研发效率越高,如果流通环节相对滞后,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相对降低,影响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二是消费通过流通作用于生产。在传统消费模式下,生产领域是主导方,在单一的产品供给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被抑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消费需求趋于多元化发展,消费潜力被极大释放。在买方市场下,消费者更多参与产品生产和品牌设计中,消费与生产通过流通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消费需求通过流通环节逆向传导到生产领域,以此调节市场供给,同时也促成产品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流通对消费的影响

一是流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居民收入是消费升级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下高效流通会极大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从消费群体出发,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低价高质的产品。而流通成本已经成为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润空间,会不断推进业态创新,争取市场主导权。流通业态创新所带来的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生产领域的高度贴合以及零售业的规模效应都会极大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社会化生产效率,促进资本增值。在高效流通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生产效率都会大幅提升,创造财富的速度会提升,最终实现居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流通环境对消费的影响。与消费环境不同,流通环境对于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是间接的,但影响更为广泛。流通环境对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消费质量和消费行为特征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流通环境也是流通业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才能更好地提升流通环节质量,提升消费体验。尤其对于电商企业而言,物流是衡量客户体验的重要标准,保障产品的安全、完整,能够完善客户的消费体验从而带动二次消费。再者,良好的流通秩序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流通市场环境的健康稳定会促进流通企业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构建高质高效诚信的企业口碑和形象。

三是流通渠道对消费的影响。流通渠道作为消费和生产领域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消费的实现和产能的调整。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都依赖于畅通的流通渠道得以实现,从这个层面来看,农产品市场之所以出现买高卖低的情况,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一方面,要保证通过流通环节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降低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利用流通渠道带动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实现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从传统的百货、商超到现今的商业综合体和电子商务,高效流通渠道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不断为消费群体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不仅推动着消费模式和消费心理的改变,也极大拉动了消费需求,消费者更加倾向于精神消费的追求,生产企业通过有效的流通渠道获得与消费市场对接的条件,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四是流通效率对消费的影响。流通效率的提升是消费升级的关键一环,随着流通效率的提升,流通组织成本必然下降,形成规模效应,企业利润的增长促进员工收入的增长,进而刺激消费。流通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流通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效促进消费升级。同时,流通效率的提升也会带动外部效益增加,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会进一步促进流通效率的提升,降低交易成本,带动消费升级。流通效率促进消费升级逻辑如图3所示。

随着经济与生产的发展,实物商品呈现多元化发展。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加,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流通业也相应出现多种业态形式。从早期的日杂小商店、购物中心到现代化的自选连锁超市,都是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不同的流通业态形式,便捷高效的流通形式为居民消费升级提供了可能。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商扁平化供应链体系能够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带动消费升级。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说是流通决定消费的实现,但流通业态的丰富、流通水平的提升都为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渠道。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消费升级带动流通效率的提升。隨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开始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由物质性消费向精神性消费提升。终端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细分促进商品种类的丰富,同时,企业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不断细分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推动流通业态的创新和流通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促进消费的便利性。

对策与建议

(一)推动流通资源的整合利用

流通业对于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优化的先导作用日益增强,经济新常态下为了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化改革,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就要进一步增强流通业的创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带动消费领域升级和生产领域有效供给。但大力发展流通业不是一味扩大流通规模,而是在重质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整合流通资源,优化相关硬件配置。一方面,应支持传统零售业态例如批发市场等形式的流通业态积极转型,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连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化物流等方式促进传统商贸企业的资源整合。依托于信息化技术,针对流通各个环节进行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另一方面,引导传统生活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将绿色、生态、环保等理念与传统服务行业相结合,讲求质量、品质的提升。积极转变传统消费理念,创新业态形式,为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新的供应链循环。强化流通业内部资源的充分整合,在完善供应链的基础上,更加重要的是建立最佳的资源配置机制,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扩大流通规模,充分发挥流通业的产业先导作用。

(二)提升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物流行业作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提升我国经济素质、促进消费升级的迫切需求。物流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极大影响流通效率。我国物流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滞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仍旧依赖于人力优势,物流行业的劳动密集性特征阻碍了物流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同时也制约着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高物流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水平,构建高效完备的配送系统,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和运营,提升机械化、自动化配送装载水平,提升客户体验;针对大型物流企业,要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构建自建物流体系,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提升物流效率。

(三)实现“互联网+流通”的创新升级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商贸流通业应充分抓住行业升级的良好契机,积极从产业结构、运营、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与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引导,带动产业的信息化升级转型,降低管理运营营销成本,充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需求,适应不断细分的市场趋势,走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之路。以O2O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为例,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的充分结合,以线上带动线下覆盖,以线下转化为线上流量弥补了传统零售的覆盖率不足、体验滞后的缺陷。流通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走专业化+互联网、细分化+互联网的新路子,实现与终端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并建立起新的分享渠道、体验渠道,建立差异化数据库,打造个性化推荐系统,深化客户体验。在有效降低管理、运营成本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效率和效能。应大力引导和支持流通企业发展协同经济新模式,增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功能,为消费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袁清.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2.姚嘉.流通产业发展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

3.魏杨.我国农村流通业转型的战略对策:消费升级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5,31(12)

4.陈君.农村消费升级背景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5,31(7)

5.郝爱民.消费升级与我国流通体系的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11(2)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消费升级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消费升级给营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