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知识图谱
2018-10-23邓爱民张馨方
邓爱民 张馨方
[摘要]旅游本真性作为旅游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解释旅游与现代关系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关注。文章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73—2016年的414篇关于旅游本真性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及突现词分析,以可视化图谱及统计表格的形式,揭示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主题、演化路径和研究前沿。研究发现:(1)“建构主义本真性的发展”知识群组内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而“存在主义的本真性”知识群组内还缺乏更多的经典文献;(2)旅游本真性研究主要有3条重要的演化路径;(3)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呈现出从宏观、笼统的研究走向微观、具体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旅游本真性;信息可视化;CiteSpace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01-0095-1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1.014
引言
旅游作為一种“社会事实”已成为研究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本真性问题也成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旅游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真性(authenticity)一词源于希腊语的“authentes”,意为“权威者”或“某人亲手制作”。本真性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博物馆里展示的艺术品,随后被应用到哲学领域。随着现代旅游的出现,西方旅游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与本真性之间的关系,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MacCannell首次将本真性一词应用到旅游学研究领域,认为寻找本真性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引起了学术界热烈的讨论。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改变,对旅游产品本真性的欲望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涨。本真性不仅在旅游动机、旅游体验、旅游符号学、怀旧与遗产旅游、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等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旅游市场营销等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诸多本真性流派的不断讨论、研究热点的相互交织与变化。而目前国内对西方本真性理论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旅游本真性研究观点的梳理,缺乏对西方旅游本真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前沿分支的研究。因此,辨析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文献,探究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起源及发展进程,总结与展望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学者剖析旅游本真性的研究现状及开拓新的前沿热点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目前国内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的文献主要分布在图书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学等领域,旅游学界应用较少,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不同旅游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特点的研究,以及旅游管理研究的整体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及主要研究机构情况等。旅游学中的各个研究领域还存在广大的研究空间通过信息可视化的角度去探索。因此,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软件系统,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视角探索旅游社会学领域中旅游本真性的知识基础、研究主题演化路径和研究前沿。目的是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方法的科学判断,为西方旅游本真性的研究领域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1 CiteSpace工具介绍及数据采集
CReSpace软件系统最早开发于2004年,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它可以通过对特定领域范畴的文献进行科学的运算,最终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来展示研究领域科学演化的内在机制与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与其他可视化分析软件相比,CiteSpace软件融合了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合作分析及文献耦合分析等,侧重于分析研究领域内研究前沿的演变趋势、内部联系及其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并且科学有效、简单易用。2007年年初,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被引入国内,CNKI中收录的最早一篇使用CReSpace可视化软件的应用研究文章是侯剑华发表的《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一文。从2008年开始,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在国内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本文所分析的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包含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五大引文数据库,时间范围是1900年至今),基本能够涵盖旅游学类研究论文的国际学术期刊。检索主题为“tourism authenticity、tourism of authentic”,时间跨度选择所有年份,文献类型选择为“article、proceeding paper、review”进行搜索,共有文献916篇,文献年份跨度为1973—2016年。为了保证文献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解释性,笔者对916篇文献进行了“出版物来源”以及“研究方向”的筛选,将最终符合条件的文献添加到标记结果列表。同时,为了防止数据的遗漏,将检索主题定位为“authenticity”,时间跨度选择所有年份,进行第二次检索,在得到的所有文献中,按照“研究方向”与“出版物来源”选择有关旅游学领域的文献添加到标记结果列表,综合两次检索结果,最终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1973—2016年的414篇文献,得到了初步的文献年度分布统计结果(图略),形成了对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初步认识:西方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在1973—1987年处于起步阶段,从1988年开始,有了缓慢的增长趋势,但是在整个研究历史来看,1988—1993年之间的文献数量较少,发展仍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在1994年以后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旅游本真性在1994—2016年间的研究热度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顺应旅游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潮流与热点,对旅游本真性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和计量分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1知识群组识别
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为从研究前沿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知识基础中的聚类和演变研究是探索研究前沿的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前文确定的数据样本,绘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辨析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知识群组。图1中的每个节点代表每个分析的文献,节点大小与文献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连线代表共被引强度,连线越粗,文献相互间联系越紧密。旅游本真性共被引网络的主要聚类共有5个,根据聚类中引文数据的总被引频次以及关键节点信息表(表1),将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划分为旅游本真性问题的起源、建构主义本真性的发展、存在主义本真性和本真性共存问题4大知识群组。
#C1知识群组主要是旅游本真性问题的起源,是出现最早的一个群组,包括两个聚类。群组中文献首次被引时间为1976年,中心性较高的文献不多,与其他聚类节点联系较弱,没有明显分支。此知识群組中形成最早的聚类源于对“本真性是什么”的争论。Boorstin与MacCannell关于旅游本真性问题的争论使得旅游本真性成为现代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Boorstin,还是MacCannell,都将本真性的评判标准基于“博物馆”的情境中,这种将本真性认为成原作品的观点招致了诸多质疑与批判,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本真性的讨论。由图1可以看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Cohen为代表的学者,对客观主义本真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再思考,聚类内中心性较高的文献为Cohen发表在Annab of Tourism Research上的“Traditions in the qualitative sociology of tourism”一文,并且围绕此节点产生了一些节点文献。
#C2知识群组主要是探讨建构主义本真性,从图1中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本真性既是整个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最大的也是产生分支最多的一个知识群组。这说明,在旅游本真性发展过程中,建构主义本真性是被学者们研究最多的流派,在旅游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1中产生的研究分支可以得出,“建构主义本真性”知识群组主要分为以下3个研究方向:第一,旅游体验本真性中的旅游主体要素,旅游主体是本真性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真实与否取决于旅游主体自身的意识形态、偏好及主观反映。不同旅游模式中的旅游主体有着不同的本真性评判标准,旅游本真性的感受是旅游主体自身的经历、背景及旅游动机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第二,旅游体验本真性中的过程要素,游前、游中及游后没有绝对意义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在旅游本真性的构建过程中,要采取辩证的思维看待旅游本真性,此分支是对建构主义本真性有力的补充。第三,旅游体验真实性中的旅游客体要素,旅游客体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设施及其中的所有居民,他们作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具有重要影响,游客所经历的主客互动关系对真实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客体要素”研究分支已经开始关注存在主义本真性中的主客关系,是连接建构主义本真性与存在主义本真性之间重要的桥梁。
#C3知识群组主要是研究存在主义的本真性,存在主义流派的聚类网络有两处明显的分支,分别与#C2知识群组和#C4知识群组相连。群组中较明显的节点为1999年王宁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发表的“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一文,王宁首先对旅游客观本真性、建构主义本真性、后现代主义本真性进行了概括总结,然后在其基础之上提出了“存在的本真性”。由图1可知,此节点具有较强的中心性,但围绕此节点并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说明存在主义本真性的研究还缺乏后续的经典文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过对关键节点分析,可以了解到存在主义本真性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最终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主观导向性,体验与互动性,存在性。
#C4知识群组主要内容为本真性共存问题的讨论。此聚类出现时间较晚,与“建构主义本真性”知识群组间有着共同连接的节点。Chhabra等探讨了本真性对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认为旅游目的地应该根据游客需求进行本真性的构建,并由此延伸出对多种本真性共存问题的讨论。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放弃客观主义本真性的概念,对客观主义本真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从旅游者行为偏好差异性的角度来看,客观主义本真性仍存在应用的价值,目前一些旅游产品的开发确实也有赖于客观主义本真性的评判标准;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客体本真性与主体本真性并非不能共存、毫无关系,在一定情况下,二者可以转化。从旅游本真性共存问题的讨论中,可以了解到,旅游本真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概念,没有一以贯之的评判标准。在不同利益主体的理解下,本真性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展现形式。不同的旅游实践应用中,每一种流派的本真性都可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本真性不同观点之间具有共存的意义。
2.2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
研究主题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角度及分析方法的变化。而关键词作为研究文献主题的精炼表达,能够反映出研究领域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来研究旅游本真性的研究主题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路径。具体操作为:在CiteSpaceⅢ分析软件界面中,保持时间跨度不变,将Node Types选择“Keywords”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图2,修剪后的图谱包括节点117个,连线303条。
2.2.1研究主题辨识
按照年份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关键词高频热点词列表(表2,频次为10次以上),通常情况下,频次越多的关键词认为其影响力越大,而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认为其影响力较大,说明通过该关键词展开的研究更多,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文检索词含有“tourism authenticity”,因此在高频词中除去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词“authenticity”和“tourism”。
(1)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1973—1 987年處于起步阶段,高频词数量较少且中心性不高,说明在旅游本真性研究初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主要集中于对“本真性的界定”这一问题的争论,缺乏研究分支。Boorstin的“伪事件”与MacCannell“舞台的真实性”的争论使得本真性概念成为此时期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symbolic”“simulation”等高频词代表着建构主义本真性与后现代主义本真性的主要观点。
(2)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1988—1993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此时期出现的高频词主要有“culture”和“commodification”,并且呈现较强的中心性,是整个研究领域的核心节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拓展到“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可知,主要集中在讨论文化商品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以及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的关系两方面。
(3)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1994—1998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共现网络分支发散、研究主题多元化发展。由表2可知,该时期出现了较多的高频词,且具有相对稳定的中心性。主要包括旅游本真性在民族旅游中的研究,旅游本真性的“自我向导与认同”以及旅游本真性在遗产旅游中的应用。
(4)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1999—2004年出现了新的突破,迎来发展的转折阶段。该时期的高频关键词有“existential authenticity”“cultural tourism”“behavior”“tourist experience”“attitude”。结果表明,存在主义本真性是该时期的研究热点。存在主义本真性通过旅游主体的感受来判定本真性的有无,包括旅游者行为、旅游体验性、旅游者态度等。存在主义本真性的提出,促进了旅游本真性研究多元化发展的进程。
(5)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在2005—2016年产生了较多的高频词,但高频词中心性普遍较小,这表明旅游本真性研究主题进入了分支拓展的阶段。该时期研究主题有“旅游目的地形象”“订制化的本真性”“乡村旅游中的本真性”“旅游纪念品”“旅游品牌”等。把旅游本真性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拓展了本真性理论在旅游实践中的应用。
2.2.2研究主题的脉络演化
通过对1973—2016年旅游本真性研究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词的分析,可以梳理出旅游本真性研究的3条重要演化路径:“旅游本真性基础理论”研究路径,“民族旅游-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研究路径,“舞台真实性-文化商品化-体验性-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品牌”研究路径。
“旅游本真性基础理论”研究路径,贯穿于旅游本真性研究的各个发展阶段,研究主题对本真性概念及基础理论不断进行深化与拓展。结合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以得出,旅游本真性基础理论研究路径从最初本真性的起源,逐渐发展为多流派的本真性理论。其中,客观主义本真性主要研究旅游“伪事件”、舞台的本真性、后台的舞台真实以及客观主义本真性的弱点;建构主义本真性主要研究:符号的本真,文化创造中的本真,旅游商品化的本真性再造;存在主义本真性主要研究:存在状态的本真、存在的本真与东道社会;交往互动中的本真性主要研究主人与客人的关系、“伪好客”的讨论。
“民族旅游-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研究路径。该路径是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特色分支,代表了旅游本真性理论在旅游实践中的应用,将本真性应用到不同的旅游模式中去,有利于深化、丰富旅游本真性的内涵。早期对民族旅游中本真性的研究局限于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随着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本真性内涵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专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本真性,将真实性定格于过去,认为本真性是当代人对文化过去的认识,本真性逐渐被应用到遗产旅游中去。近些年,随着本真性理论的日趋完善,国家、政府及专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和可持续性发展旅游,因此如何将本真性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本真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是近期研究的热点。
“舞台真实性-文化商品化-体验性-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品牌”研究路径。该路径是对旅游本真性内涵不断丰富的研究演化:从最初的“舞台真实性”理论到后来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再到后来逐渐关注旅游者自身的态度、体验性,最后拓展到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包括旅游地形象塑造、旅游地品牌等。由此可见,学术界对旅游本真性内涵的思考经历了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由单一到系统、由单向到双向的发展过程。
2.3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前沿分析
2.3.1各期研究前沿概述
研究前沿的主题识别与趋势分析可以为所研究领域提供最新演化动态,预测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与需要解决和关注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高频主题词分析,突现主题词更适合探索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突现变化。因此,通过突现词检测算法,整理得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突现词信息表(表3)。
由表3可知,西方旅游本真性领域研究前沿主要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87年,没有产生突现词,旅游本真性处于研究初期,主要研究内容是对旅游本真性的界定。第二阶段1988—1993年,突现词为“culture”和“commodifition”,“文化商品化”成为旅游本真性概念发展初期的研究前沿,可见旅游本真性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进行着自身特色的概念界定与理念拓展。第三阶段是从1994—1998年,“ethnic tourism”“identity”和“performance”是这一时期研究网络的中心,但对比表3结果可知,其中的“identity”没有呈现出较高的突现度,可见以“identity”为关键词研究“旅游本真性对旅游主体自我认同”只是作为旅游本真性研究初期的研究分支,而“ethnic tourism”“art”和“performance”呈现出了较高的突现度,说明该时期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中旅游本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本真性的舞台化表演方面,是对旅游本真性内涵的深入探讨,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呈现出从理论界定向实践应用的发展趋势。第四阶段是1999—2004年,突现词数量下降,表明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产生了不同的研究分支,研究网络逐步拓展,是整个发展阶段的转折时期。该时期的突现词为“existential authenticity”和“attitude”,并形成了相对较高的中心性,存在主义本真性成为该时期的研究热点,存在主义本真性的出现促进了旅游本真性研究从理论研究向实践性应用的进一步发展。第五阶段2005—2016年,此时期没有出现明显的新的研究前沿,说明旅游本真性在经历了迅速发展后,进入了全面的研究分支拓展阶段。
2.3.2近期研究前沿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2005—2016年近期旅游本真性研究的具体发展方向,将2005—2016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可梳理出近期旅游本真性的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结果如下:
近期旅游本真性研究首先是对存在主义本真性理论的深入探讨,从多维度思考存在主义本真性,包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来解释其内涵,并对其在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等具体应用中进行探讨,以及存在主义本真性中主客关系的研究。另外在遗产旅游的问题上,一方面加深了对文化动机的讨论,另外一方面拓展了本真性在遗产旅游中的应用,如遗产旅游中符号学的体现、遗产旅游中的文化连续性、遗产旅游中矿产资源的本真性问题、遗产旅游中延伸出的城市旅游本真性问题以及黑色旅游中的本真性问题等。除此之外,近年来旅游本真性的研究更多的拓展到其他旅游模式中去:一是由存在主义延伸出社区旅游和社区体育旅游的研究分支。二是从民族旅游中的本真性问题延伸出文化复兴、本土旅游以及民族旅游中节庆旅游本真性研究分支,如中国学者们对丽江纳西民族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国外啤酒节及圣诞节中的本真性问题等。三是对乡村旅游、乡土文化中本真性的研究,进而发展出农业旅游、农场旅游中的本真性构建问题。四是乡村旅游以及民族旅游中本真性的发展,让更多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地中的美食,从而开始关注美食旅游中的本真性及食物本真性的问题。
通过对近期旅游本真性研究主题的梳理可以发现,旅游本真性的研究从基础理论上划分有如下特点:关于民族旅游、遗产旅游、乡村旅游等一系列以文化、历史传承发展为核心的文献,所依据的旅游本真性理论为客观主义的本真性或建构主义的本真性;而探讨旅游体验性、旅游社会关系、旅游者动机等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为存在主义的本真性。这种研究趋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否有利于旅游本真性理论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在未来的研究当中是否会发生相互转化也是有待验证的。另外,通过对近期旅游本真性研究主题的梳理可以了解到其核心理念及研究前沿大多集中在“文化的可持續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方面。无论是旅游本真性在遗产旅游中的符号学、矿产资源、城市旅游以及黑色旅游问题的研究还是旅游本真性在不同旅游模式中的具体实践,都是以实现旅游目的地文化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研究,将旅游本真性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近期对于存在主义本真性理论及各种旅游模式下旅游本真性的研究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旅游产品及纪念品的塑造、旅游市场营销”等研究主题,说明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核心前沿已经深入旅游目的地管理层面。
3结论与讨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 Ⅲ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文献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划分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4大知识群组,并细化出各知识群组中的研究方向。然后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各时期的研究主题及演化路径。最后通过分析突现词列表,得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近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1)从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来看,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知识群组划分为:旅游本真性问题的起源、建构主义本真性的发展、存在主义本真性和本真性共存问题4大知识群组。相对于其他知识群组,“建构主义本真性的发展”知识群组内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为后续本真性研究的知识拓展及实践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存在主义本真性”知识群组内,除去王宁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发表的“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一文,还缺乏更多重要的节点文献。后续的研究需要加强对其理论的深化,使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形成广泛的研究脉络与完整的研究体系。另外,对于本真性概念的探讨,难以达成共识,因此,伴随着不同利益主体对本真性动态的理解,不同的本真性概念在今后旅游实践中具有共存的意义。
(2)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3条重要的演化路径:“旅游本真性基础理论”研究路径,“民族旅游-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研究路径,“舞台真实性-文化商品化-体验性-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品牌”研究路径。在旅游本真性发展过程中,“旅游本真性基础理论”演化路径是作为其发展的主要轴线,研究主题逐渐对本真性基础理论及概念进行拓展、深化,使得学术界对旅游本真性内涵的思考经历了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由单一到系统、由单向到双向的发展过程。
(3)西方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已经从对旅游本真性理论的争论,逐渐转向对旅游本真性理论的实际应用。旅游本真性研究呈现出从宏观、笼统的研究走向微观、具体发展的趋势。近期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核心理念及研究前沿大多集中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方面。
未来关于旅游本真性政治化问题、如何使旅游本真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旅游本真性的中西方差异以及促进旅游本真性的全球化发展都将是值得学者继续去探讨的问题。纵观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总体历程,历年来旅游本真性的研究还局限在定性的分析中,缺乏定量的科学判断,后续的研究可针对旅游本真性构建因素、旅游细分市场的本真性等方面展开定量分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CiteSpaceⅢ对不同时点的文献具有相同的被引率门限,这会使得所分析的文献有可能忽略近期发表的文献,另外,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为分析对象,有可能会疏漏一些不包含在此数据库中的重要文献,这些原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