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存续研究
2018-10-23马冬雪相昌庆
马冬雪 相昌庆
摘要:为了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实际存续状态,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申遗后,地术拳依托宗师故地,进行整体性保护;聚力各地术拳社会组织,成立地术拳委员会;培育良好的传承氛围,群体的习练热情高涨;对接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整合传播媒介。但地术拳仍面临青年一代的传承危机。建议:应本着留存技艺文化基因,地术拳文化融入村落发展规划,培养区域传承群体;依托旅游展演,整体性保护形成特色区域;对接市场经济发展,嵌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创新传播方式方法。
关键词: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存续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8)04—0037—05
十多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现已建立起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省域、市和区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以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该领域的学者们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研究成果颇丰,研究的主体也从以往对概念演进的探析和保护路径的探索向着如何进行制度化科学化的保护工作上来。在保护理念与策略方面,万义从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論,对原生态保护理念进行了解读;刘喜山等以模式为视角,提出了解决传承困境的突围对策;白晋湘等就新时代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形成治理体系,实现政府与民众参与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保护实践评价方面,鲁平俊等建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体系,陈小蓉等构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数据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后有半数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仍有22%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学者王艳红等对特定项目进行了调研,发现体育非遗项目在理论与技术体系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考证。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契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田野调查和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方法进行微观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和内容方面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乎历史传承,站在后申遗时代,从申遗后各个特定项目的特定文化环境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到项目中,探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现状是什么样的?接下来,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应朝哪些方面发展?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是我们当下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起点。
由闽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和在读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田野调查工作小组,分别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2017年8月到地术拳宗师陈依九故居所在地一福建省福州市西园村以及地术拳主要传承人寓所和传习中心进行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主要了解该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后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1后申遗时代地术拳存续动力
1.1依托宗师故地,进行整体性保护
经历代传承,现地术拳主要的流传区域为福建省福州市,该项目具有历史、文化、科教等重要价值。地术拳项目发源并广泛流传于福州地区的城中村一西园村。西园村是地术拳一代宗师陈依九先生的故居,培养了众多地术拳优秀传习者。西园村经济建设良好,文化和谐丰富,村民们的失业率和待业率为零,并可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此外,西园村同时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软木画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利肉燕,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地术拳被称为“西园三宝”。2011年,地术拳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西园村两委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结合新农村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西园村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协调地术拳年会的召开,出版地术拳协会会刊以及表彰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的地术拳习练群体。现如今,西园村罗汉山体育休闲文化公园投入使用,15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园三宝大厦”落成,建成西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传习基地,不仅为地术拳提供了办公场所和传习场所,而且也为地术拳的现代传承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西园村围绕“非遗”,打造良好的村落经济文化环境,配套建设相关的场地器材设备,和谐的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完善的场地器材设备,进一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术拳的传习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1.2聚力社会团体组织,成立地术拳委员会
民间体育社会团体组织能够促进成员分工合作,提高项目社会化程度。一直以来,民间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在民间武术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术拳各项业务活动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展,离不开地术拳社会团体组织的工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在原有福建省武术协会地术拳会理事会的基础上,地术拳于2011年在民政局进行登记,注册成立地术拳委员会,新注册的地术拳委员会重新详细规范了组织的名称、性质、组织架构、业务范围、会员的权利义务、资产使用事项等等,组织架构由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委员组成和众多会员组成。同时,起草制定了地术拳委员会的法规章程和管理办法,征集确定了会标和会歌。申遗后,地术拳委员会将分散在福州的各个传习分支吸纳到地术拳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内,成立了地术拳11个地术拳传习分支机构,在籍注册会员达400多人,地术拳委员会将按照章程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各分支机构详情见表1。
申遗成功后,地术拳整合各分支机构,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在地术拳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地术拳凝聚各分支机构的力量,加强地术拳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以期尽可能的实现地术拳组织的发展目标。
1.3培育良好的传承氛围,习练热情高涨
传承群体的数量、结构和习练状况,特别是中青年一代,是反映一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情况的重要因素。在地术拳宗师诞辰纪念日演武活动上,地术拳的老中青少四代弟子,上至90岁的老拳师,下至众多7~14岁少年儿童,进行了地术拳展示。据地术拳代表性传承人介绍,申遗成功后,地术拳弟子很受鼓舞,习练热情高涨,各种武术竞赛和展演活动的数量增加,在地术拳开展的主要区域,地术拳委员会积极探索地术拳进入社区和学校。在西园小学,地术拳以体育课和兴趣班的形式,对宗师故居西园村的少年儿童进行地术拳传习,在各分支机构的部分村镇社区,地术拳传承人定期组织社区教学培训,对社区儿童进行地术拳的传习活动。地术拳委员会围绕地术拳传习群体的发展壮大,正思考让地术拳介入到失足的未成年人群体中,以期发挥地术拳的社会教育功能,借助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失足未成年人,进一步弘扬地术拳文化。
1.4对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传统武术已没有了原有的演练实践发展舞台。在传统武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术拳的传承发展同样面临着传承危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在地术拳委员会的带领下,各传承机构在原有的社会发展中,围绕着地术拳的传承发展,对地术拳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通过寻找地术拳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切入点,主动融入全民健身、安防、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地术拳的养生、强体、展演、防卫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的基础上,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恰当的利用。地术拳分支机构闽中南少林武术院的负责人胡成武,是地术拳代表性传承人,在地术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胡成武在原有武馆经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传统武术服务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即一方面通过办学传授地术拳,一方面创办安防公司对接多领域市场对安全防卫的需求。2012年,地术拳传承人胡成武创办“福建精武特卫集团”,通过地术拳服务社会获取经济收入,进一步支持地术拳的传习发展。他在原有武术院的基础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对接安防人才数量提升的需求,与此同时,创建现代安防服务公司,通过公司运作获得经济收入。这一做法,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术拳的传习范围,提高了传习效率;另一方面,恰当利用地术拳的自身价值,服务现代社会发展,进而服务社会的和谐稳定。地术拳传承人胡成武走出的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传承路径,是对地术拳介入现代社发展的认真思考,是地术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积极延伸。
1.5整合传播媒介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各种媒介的高度参与,特别是在微时代,需要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的微媒体介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而当下微媒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上存在责任缺失,应加强多种微媒介联合,实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地术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得到了社会上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各种媒体纷纷对地术拳文化进行了相关报道,地术拳委员会群策群力加强对地术拳的宣传。首先,地术拳委员会面向弟子和各村镇村民广泛收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资料,特别是能够反映地术拳的文化蕴意和技术体系的真实资料,同时,通过征文的形式向地术拳习练者,特别是老一代地术拳传入,征集个人生活和学艺史料,以期留存反映地术拳的真实记忆。其次,在原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创办地术拳会刊、建立地术拳网站、手机微信平台等,宣传地术拳文化内涵,报道地术拳活动纪实。网络、手机平台等现代媒体形态,使用的是精简的文字、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这使得地术拳的宣传更加方便、快捷,迎合当下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最后,地术拳项目在申遗后,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许多学者和社会人士参与到地术拳文化的记录和出版中,通过文化交流、数据库建设和非遗保护中心对地术拳进行宣传和保护。
2后申遗时代地术拳存续困境
后申遗时代,地术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背景下,其文化基因得到了登录留存,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其项目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其文化生态境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传承人也表示出对该项目未来存续发展的担忧,这些担忧主要为代际传承萎缩。青年一代地术拳习练群体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反应出未来地术拳项目的可持续传承发展问题。地术拳传承人就地术拳在青年一代的习练状况进行了介绍:
传承人A:“在我小时候,我们都是去请人拜师傅学拳的,过去我们学拳很有热情,学的是一门手艺,可現在不一样了,小孩子主动学这个的不像过去那么多了,现在孩子玩的方式很多了,再加上一家一个孩子,除了一些家族学拳的或者那些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家长,一般来学的都是家长觉得孩子体质差,近视,肥胖啊这类的,主要是让小孩动动,缓解学业重,学拳的要求跟过去没法比,降了很多了,地术拳现在在西园村是有一些认真坚持学拳的孩子,但是跟我们那个时候比少多了,坚持的主要是家里搞这个,或者家长有这种意识培养孩子。”
传承人B:“现在学拳的年轻人我觉得还是相对少了些,因为家庭结构变化,孩子少了,可以选择学的项目有很多,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跟很多人的认识有关,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传统武术。因为从传统文化角度讲,地术拳具有多种价值,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价值,现在很多外国人反而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日本、英国、加拿大人跑到我这里跟我学拳。”
传承人C:“在我这里学的还算不错的青年人,有的出去读书,打工了,有自己的发展,有的就放弃。”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相比老一辈传习者,青年一代传习者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习练地术拳的意愿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学得一门手艺和生计,变成缓解学业压力和锻炼身体,技艺文化也随着习练者生活地的迁移,技艺传习中断,甚至荒废掉;另外,由于青年一代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很多,选择将传统武术作为修炼和愉悦身心的青年人越来越少,能够让他们真正热爱传统武术,需要思想认知的改变。因此,可以看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地术拳仍然面临代际传承萎缩的真实困境。但是传承人也表示,一些受到家族传承影响以及家长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有一部分习练意愿较强的青年群体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希望更多的人愿意习练传统武术。那么,提高青年一代对传统武术的认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传承地术拳,是未来地术拳存续发展的重点工作。
3后申遗时代地术拳存续对策
3.1留存技艺基因
地术拳技艺和文化是地术拳的根与魂,是地术拳的文化基因,它借助于传承人的身体而存在。地术拳保护的关键点在于将技艺活态流传并发展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保护工作的目的也是保护好中华优秀的文化根脉,技艺文化基因的丢失是项目的最大损失。地术拳的一些保护活动应该在留存地术拳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地术拳委员会应本着技艺基因守护的首要任务开展当下的地术拳保护与传承活动,协商解决各成员之间的争议,不论是静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收集整理,入数据库的建设等保护工作,还是动态的传承人保护、传习活动等,都应本着留存技艺基因这一首要原则开展,特别是对那些传习业绩好的专职传承人要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以确保地术拳的技艺和文化能够得到永续传承。
3.2介入旅游展演,进行整体性保护
鉴于当下传统武术的实践舞台发生了巨大改变,地术拳传承传播的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融入旅游展演视角。在地术拳传习集中区域,特别是地术拳宗师故居及地术拳的传统传习村落,思考地术拳如何进一步融入村落的整体性发展规划,将地术拳打造成为地方文化、经济、教育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区域特色,反过来促使地术拳在这些区域得到更好的传习。这就需要地术拳集中区域的各个有关部门统一认识,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发展规划时,能够将地术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纳入到整体规划实施保护中。
3.3嵌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
地术拳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地术拳应寻找能够渗入到现代人们生活的切入点,一方面,在原有的传习路径方面,进一步探索和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开展传习工作,思考地术拳嵌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这需要思考不同群体、代际传承、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介入路徑,结合全民健身、武术传播、传统养生、文化教育、安全防卫等等,寻找到恰当的介入形式与内容。
3.4创新传播方式方法
地术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在传播方式方面积极迎合大众需求,创办了会刊、网站、手机平台等传播路径,主要形式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媒体形式进行传播。接下来,可以考虑创新传播形式,创造性地设计地术拳形象,在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媒体形式的基础上,设计出卡通动漫、纪录片、纪念品、教育程序等形式,进一步包装地术拳文化形象,设计出更为符合传播路径的地术拳文化形式,使之符合大众口味,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4结语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地术拳项目依托西园村进行整体保护,打造区域地术拳文化环境,成立了地术拳委员会,在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地术拳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区域群众习练热情高涨;为了进一步拓展地术拳的社会功能,申遗后,地术拳主动地对接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创造性的开展地术拳的职业教育和安防科技社会服务,并通过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对地术拳文化进行宣传,可以说地术拳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传承工作得到了有效实施,但是在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的大环境下,地术拳在青年一代仍然表现出传承危机,未来工作应在保留地术拳文化根与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地术拳的社会功能,多方渠道加强宣传工作,提高青年一代对地术拳这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地术拳的传承工作,以使地术拳这一传统武术文化项目能够得到永续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