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华文化传播的融合研究

2018-10-23何明霞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一带一路融合

何明霞

摘 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需要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更要注重文化层面的交流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效的对外传播,可有效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沟通。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包容与创新,魅力巨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合适的路径,并构建长期、高效的文化交流机制。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华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157-02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和全新的途径,是我国加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开展国际领域合作的重要举措。这一重要举措,不仅创造了世界各国文明开放与相互学习的平台,更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世界文化有效结合铺就了融合之路。

一、中华文化传播的融合路径

(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传播,不是空谈,而是要以加强自身文化精髓的内涵建设为基础,通过文化传播过程中优秀的自我行为的影响,促进其高效、优质的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孔子与儒家文化,即便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面对严峻棘手的世界性问题,儒家文化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现代价值。儒家文化之精髓的“仁”和“和而不同”的思想,依然能够在我们面对挑战、处理复杂的世界问题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我们提供视角独特的解决办法。理解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有效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不同国别和地域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融,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内涵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向国际社会更多地发出中国声音,加强世界舞台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1]。

(二)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发展,是当代中国第一要务和主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精华[3]。加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建设,让其成为一带一路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动力支撑。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从而在心底里尊重中国文化。

(三)培育独特丝路文化

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推动了当时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和平友谊绵延至今,不同文明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依旧历久弥新。21世纪崭新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丝绸之路新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蓝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非各大洲的合作大通道,是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文化共同繁荣的时代舞台。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带,更是一条文化带。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长远永恒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在这条文化带上,不同民族友好相处、不同文明和谐交融,新的思路文化必将随之产生。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相关文件中,特别强调要倡导文明与宽容,要尊重不同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加强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些指导性的原则为独特思路文化的健康、和谐、向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中华文化传播交流机制的构建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创造和发展,是民族之魂。文化是广泛而深刻的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注重对文化交流的机制建设,有助于减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交往的矛盾和不确定性,将交易各方在贸易往来中的心里陌生和情感疏离减少到更低水平。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文明和文化长期传播的交流机制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交际资料库建设

“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三大洲的60多个国家、70多个经贸合作区,40多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別占全球的63%和29%[4]。在如此之大的跨度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水平、经济运行模式、政治制度以及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差异巨大。中国企业在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因上述差异而导致的一系列制度和标准甚至管理方法等的不同。为了避免低效交流,加强合作效果,我们要在合作中注意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中文化变量的细微差异,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减少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发生,实现合作利益的最大化。

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的种类和原因很多,有跨文化语用失误、非言语交际失误等,主要因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引起。提前了解并识别文化差异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效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交际案例库的建设可以将鲜活的案例作为素材,帮助我们了解彼此,甚至在出现问题时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案例库的建设可以通过学术途径和项目渠道得到支撑。学术途径,即通过专门学术研究人员对相关学术文献的检索、优化和提炼获取目的地国家文化差异以及交际冲突的资料和数据;项目渠道是指通过我驻外外交和商务人员的途径,结合项目的建设和开展,通过访谈等方式充分挖掘不同目的国家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之前交易的失误案例,并不断通过案例库的补充和完善来增加其有效性。

(二)教育层面的协作

教育是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中华文化域外传播渠道多样,孔子学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设和设立的汉语推广及中国文化传播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汉城(今首尔)成立,目前共有500余所孔子学院和1 000余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学员200余万人。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孔子学院发展十余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世界多地孔子学院招生季因招生名额限制而导致的排长队报名现象比比皆是。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中国访问期间,用其平板电脑展示其外孙女阿拉贝拉表演节目的视频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视频中18个月就开始学习汉语的阿拉贝拉献上了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三字经》和唐诗,再一次让世界认识到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汉语语言和文化学习的热潮。2018年,中国两会开会期间,更多的外国新闻与传媒机构的记者在进行记者提问环节,可以用流利的汉语表达心中所想,从另一侧面验证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热度。

但是,在借助孔子学院或者孔子课堂这一载体传播中国的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文化传播绝不是简单的汉语学习。高效的文化传播是要在学习语言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元素。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中国还不能算是一个大国,因为中国目前还不能有效输出其文化。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如果文化的传播只限于表层的语言交流,而没有深层次的思想互动,那么这样的文化传播是不会久远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要避免表层现象,而是要更多地注重深层和内涵建设。这样的目标可以通过扩展文化交流层面,实现文化立体传播做到。绝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只是简单的停留在符号阶段:即只知道中国茶叶、中国瓷器和中国功夫等,而对这些符号之后的文化根源确很少有人有能力探寻。要与世界更加深入的合作,必须加强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交流,丰富中华文化的世界名片。在讲授汉语语言的同时,加强进行中华文化中其他文化元素的渗透,如儒家文化、唐诗宋词、中国书法、中华饮食文化等等。

(三)传统文化传播与新媒体

中国儒家文化经典《论语》早在17世纪就已经传入欧洲,为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所欣赏和推崇,开拓中国思想对外交流的先河。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丰富了传播渠道,也塑造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品牌。2016年春节期间,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策划和组织的春节文化“走出去”活动,受到全球华人的热烈欢迎。全球调查数据显示,这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得海外民众对中国春节这一特定文化符号的认知程度达到了58%,再创新高;被访者中,听说过“欢乐春节”的人数超过半数之多,“欢乐春节”也因此成为认知度最高的春节文化品牌。英国著名商务经济类杂志《经济学人》在2017年农历中国春节当天发表题为《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正走向全球》的文章。世界最高塔迪拜哈利法塔在2018年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节日灯光秀,洋溢着中国红、中国龙、中国长城等满满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51%的海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来源于新媒体,这其中又以年轻群体居多。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新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与新平台,精心培育有深刻影响力的对外文化品牌,并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979年中央电视台(CCTV)与日本NHK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取得巨大成功,为配合其传播效应,NHK还更新运用全方位营销策略,通过在展馆展出相关照片与实物,召开记者招待会,在东京街头等公共场所张贴大幅节目海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在日本掀起一股浓厚的“丝绸之路热”[5]。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对优秀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如中国古代诗词、中国书法、中国医药、中国绘画、中国戏曲等诸多艺术形式,在了解与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之上,进行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创新,使其能够沿着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三、结语

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文化交流与传播要先行。一带一路携手多元文明,作为文化和谐与融通之路,必定面对问题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对沿线各方文化和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尊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坚守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自信,坚守自我,去粗取精,用高效的文化交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保驾护航,建设和平、发展、和谐的丝绸之路新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参考文献:

[1]丁立磊.“一带一路”为传统文化“走出去”铺路搭桥[J].人民论坛,2017(1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覃正爱.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N].长沙晚报.2017-12-28(13).

[4]高臣,马成志.“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9).

[5]叶淑兰.关于“一帶一路”跨文化传播创新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6(4).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一带一路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