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应展现理论科学性
2018-10-23张江
张江
摘 要:充分展现理论的科学性,有利于更好地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体现理论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通过阐述理论严密的逻辑、完整的体系和理论当中蕴含的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来展现其科学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202-0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性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展现理论科学性的重要意义
1.理论自身科学性的要求
一百多年前在西方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也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种学说,它从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两种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属性是科学性,它是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又渗透到科学性中,通过科学性来体现。马克思主义越具有科学性就越能说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原因和途径,也就能越充分地体现其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应突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获得学生的真正认同和接受,使学生树立正确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
2.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大学是具有学术氛围和民主气息的地方,大学生和老师们都崇尚学术和精神自由,如果不能科学分析讲解和深透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科学性就会遭到部分学生质疑,进而对其抱有可学可不学的态度,甚至因枯燥乏味的灌输说教和空洞的政治口号而产生逆反心理,对马克思主义完全抵触与抗拒。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我们也曾多方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改革,但这些探索更多是通过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改进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而忽视了理论本身。可是生动性只是吸引学生入门的技巧,如果课堂上不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魅力和真理魅力,即使一堂课再怎么热闹,不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撞击、思想上的启迪和政治上的引导,学生最后对马克思主义还是不甚了解,马克思主义教学还是会缺乏社会认可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缺乏公信力,同样谈不上教育的实效性。
二、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阐明,即从理论的内容和理论研究所使用和体现的方法上进行。
1.完整严密阐明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马克思主义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社会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内容虽然有相对独立性,但也存在着内在的科学联系,是一套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哲学研究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后面两部分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去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哲学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分析说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说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最终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备、深刻、无片面和彻底性以及其严谨的逻辑体系来体现其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样具有完整严密的逻辑结构,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展开。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接下来第二部分就谈到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回答我国国情,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依据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对社会主义和前部分中国国情的分析,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结论。相应地,第三部分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紧接着,第四部分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形成了改革开放理论。第五部分,具体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第六部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阐述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七部分,在前面讲了我们如何搞好自身建设发展的基礎上,阐述了我国建设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第八至第十部分谈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依靠、后盾和领导核心等问题,分别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向学生讲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同样其也是一个逻辑性强的、完整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
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需要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提供支撑。多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发展来讲述,也有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比如在讲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时,就离不开介绍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证明了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统一性。还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述部分,可以向学生介绍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学理论,介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践该理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同学们能够明白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必然性。
2.准确全面阐明理论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其具有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还表现在其运用的科学方法上。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让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什么的前提下,把握理论中蕴含和运用的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方法论教育并指导学生加以运用,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吸引力,使大学生心悦诚服,保证内容进大学生头脑,使世界观的树立落到实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唯物的、辩证的方法。唯物性强调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自然、社会、人的思维本质上都是物质的,因此要实事求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性强调物质的世界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不断解放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理论产生发展的分析来理解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一方面不被前人思想所束缚,对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深入考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了解近代自然科学成果,总结当时西方各国的社会政治运动、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理论的创立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来,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具体论断,根据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实际,具体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成功,而不一定要在几个国家同时爆发革命才能取得成功、并且革命可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而不一定要在英法德等先进国家首先取得成功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性质不同,因此中国革命的任务、对象、动力、性质、前途和道路等也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区别,他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并对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之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前中外一些僵化观念和模式,积极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形成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讲授这些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理论,阐述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怎样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继承原有基本原理中,赋予这些基本原理新的时代内涵,又怎样依据新的实际,勇敢地抛弃过去某些陈旧的观点,做出新的结论和在原来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思考,提出全新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又是如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理论体系的,从而使大学生真正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把握这一理论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在实践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些既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说明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甚至和新的实践相矛盾,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不行了,马克思主义总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对新的问题做出新的回答,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科学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