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价值浅析

2018-10-23刘福忠宋兵超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辅导员

刘福忠 宋兵超

摘 要:现代金融人才培养面临全新环境、严峻挑战、崭新机遇,金融行业、金融学科变化显著,各行各业越来越青睐创新型人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向变化明显,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成为现代金融人才的基本特征。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的协同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协同模式,可以夯实思想引领与价值培育的共同阵地,打通高校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为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探索新思路,提升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成效。

关键词: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现代金融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189-03

《關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的核心力量,需要切实承担起应付的育人职责,分工协作、协同育人。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可以极大提升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现代金融人才培养需求现状及人才特质

(一)现代金融人才培养面临全新环境、严峻挑战、崭新机遇。

过去30多年,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金融交易量迅猛增长,金融化成为全球重大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样,中国金融行业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迅速、变化巨大,经济金融化趋势越发明显,金融资产结构不断优化,金融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金融行业的市场化使金融资本配置以市场为主导,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金融与资本组合创新,金融与新兴产业不断融合;市场的国际化倒逼金融国际化,助推金融国际合作。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世界金融大国行列。

上海“十三五”规划的总目标是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与金融中心。规划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对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力和定价权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于在上海办学的我们,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近几年,金融业愈发朝着知识密集型产业、综合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产业的方向发展。金融学科发展呈现出微观化、实证化和工程化特点,现代金融学科已超越传统经济学的范畴,成为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1]。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传统教育下,大学生非常注重自身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培养,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和相应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后劲不足,缺乏创新创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国际竞争。在国家经济转型、创新创业热潮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形势下,各行各业越来越青睐创新型的人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向变化明显:由以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向复合型、创新创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转变;不同类别金融人才培养要求差异显著;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发展风起云涌,“互联网+”时代对岗位胜任力和个性发展提出新要求。

与新的人才需求对照,高校金融人才专业培养在人才培养观念、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配备等方面已显落后,道德底线和法律意识成为金融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障碍之一。

(二)对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新认识

现代高等教育需要从“就业导向型教育”转向“开拓创新型教育”,促使大学生不仅提高就业能力,更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在综合教育改革中,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创新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符合分类培养要求的具有上财特色的个性化专业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力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和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在此基础上,金融学院进一步聚焦金融人才培养,聚焦创新型金融人才定位,初步构建起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十三五”规划中,将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列为学院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现在以秉文计划项目的建设为契机,以实验班为抓手,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综合国内外关于金融人才的论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并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践,可以对我校培养现代金融人才的特征进行阐述。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财经类专门院校,地处高度国际化的上海,当下又恰逢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好时机,我校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同时又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现代金融人才。具体而言,须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储备;2)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3)既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意识,又具有较强的国家和民族意识;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5)为人正直,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

二、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是培养现代金融人才的必然选择

培养现代金融人才需要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的分工协作、协同育人。在现实教育中,可以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的协同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协同模式,“五位”是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社会专业人士和大学生,“一体”是指五者优化协同,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这一模式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合适的清单式分工”+“各进一步的行动协作”+“对合力育人理念的认同”=协同育人。

(一)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实际上进一步强调了,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我国的高校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大学都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现实条件而产生和发展的,并不断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演化,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都带有所属国家的意识形态属性。我国社会主义大学亦如是。但因我国意识形态区别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等所隶属的“强势”意识形态阵地,而显得性质分明、有特色。那么,中国大学就不应一味照搬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而应立足于自身社会主义的特色,探索适应中国教育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式。而在中国高校里,人才培养基本依托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教育从业者,思想理论教育(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专业基础教育(同等于发达国家的专业教育属性)通过三者的优化组合而统一起来,构建起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生态系统。因此发挥好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各自的职能与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总体要求。

(二)这是夯实思想引领与价值培育的共同阵地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求高校统一指导思想,消除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思想壁垒和理念差异,不能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有观念冲突,从而破坏建设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宏伟大业。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之间确实存在着身份与功能上的差别,彼此承担着不同的培养教育职责,从不同方面为卓越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但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培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社会形式的必经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大学就必然要自动承担起这一使命。而要承担起这一使命,则必然要依托于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协同配合,而不能因其各自固有“主阵地”,而偏废了思想引领和价值培育这一共同阵地。

(三)这是打通高校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求,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那么,高校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就不能有占山为王、各自为政的狭隘思想,而应共同构建符合学生根本利益的“统一战线”,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众多矛盾,并有主次之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是次要矛盾,且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和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在中国高校里,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主要依托于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因此这三者自然就是高校全员育人工作格局中的主要矛盾。他们对于学生施予怎样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怎样的素质和品格。三者的定位与功能不同,但又有着一致的教育培养目标,共同助力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礼记·乐记》有言:“德者,得也”。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德者”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得”自于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的培养和引导。所以,此三者如果形成全力,必定可以培养出卓越的现代金融人才;但如三者并非“一心”,则将滞碍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进程。所以,为打通高校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则必须要厘清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

(四)这是突破传统限域的藩篱,为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探索新思路

根据《“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自由开放、创新高效、合作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将依托于大量杰出的现代金融人才。我校的繁荣发展既依托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时也应顺应潮流,大力反哺于这一建设。这就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培养出适应上海发展节奏、协同金融建设步伐的现代金融人才。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我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专业教师,致力于为市场输送优质的人才,以市场为导向而服务于市场。那么,辅导员与班主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质上处于次要地位。但在“十三五”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仅为市场培养人才是不够的,我校还应致力于培养引领市场的杰出人才,从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思路转向引领金融发展的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常态。而这种卓越的“引领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胸怀天下的大格局,而这种“精神”素养的培育,则更多依托于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培育。所以,深入探讨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有助于打破传统限域的藩篱,开辟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五)这是有协同论等理论支撑的科学选择

协同论乃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教授创立,该理论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强调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它的主要观点是协同效应和自组织。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子系统之间在非线性的联系与互动中,推动系统整体逐步走向有序的现象。系统形成协同运动的关键条件是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协作和配合,而非彼此独立。若系统中的协同与竞争都发挥作用,系统就必须处于开放状态。自组织,即在一定外界条件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克服独立运动而自发产生协同的现象。自组织形成需具备四项基本条件:1)系统是开放的,且与外界环境保持信息交流和能力流动;2)外界环境力量通过系统内部机制对系统产生作用;3)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4)涨落起伏催化系统自组织有序结构的产生与发展。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完全符合协同理论的要件,将协同理论引入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中,可以找到最适当的协同模式。

三、案例分析: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培育“挑战杯”团队

创意人生你我同行—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工作团队与专业教师协同培育“挑战杯”团队

(一)背景

科技创新活动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金融学院的一项传统特色活动。为做好此项工作,金融学院党委以及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学院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学生工作团队参与组织管理工作。首先学生工作团队(辅导员、班主任)认真学习并及时传达学校相关文件;初期做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通过开设网上专题、下达书面通知、“挑战杯”获奖人物访谈等形式向全体学生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结合金融科学学会的“学术大讲堂”给予同学们基础训练;开设“金融学院竞赛平台”帮助学生组建团队;同时针对金融学院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团,给竞争力的同学请专业教师予以重点指导。自2008年起金融学院在“挑战杯”上取得的成绩位居全校首位,每年都有至少一支队伍进军全国决赛,并获奖。

(二)介绍

大学生创新团队由同龄学生根据兴趣自发组成,有创新意愿和发展目标,乐于集体学习,又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可以有力地发挥专业教师“学术指导”和学生工作团队“组织管理”的作用,把“协同”两字落到实处。我们将两者的有机融合界定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教师协同制”,即由导师和学生工作团队共同参与的育人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团队培养过程中,以辅导员为主导,组织借助校内专业教师力量,聘请社会专家、资深业界人士参与学生科新活动指导,构筑“辅导员—专业导师”两级师资队伍及其协同机制。

学生工作团队经过专门培训,协助对学生(以低年级学生为主)进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或直接进入大学生创新团队带领学习和训练。对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教育不同于课堂教学,更侧重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作为一直参与创新能力训练,“挑战杯”组织管理的学生工作团队,恰好能够将自身的经验、方法传递给学生。并且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障碍,帮助他们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学生工作团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资源不足、师生间交流不足、教学质量堪忧等问题。

(三)平台

辅导员牵头,专业教师参与,建立科研平台——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构筑科研训练体系,做到层级递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面上普及,重点培养”。从学术讲座,课程模块化到培养学术兴趣,普及科研训練方法,到组织各类竞赛,以赛代练,提升学生科研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

建立学生参与的管理平台,注重大学生创新团队品牌建设,扶持打造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扩大其影响力,凝聚更多的同学投入创新活动中。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严格把关,建立大学生创新团队人才资料库,打通校内人才流动。

扩大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发展不能与社会实践与实际比赛脱节,积极组织参与“挑战杯”等大型国家级赛事,院内外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积极指导,为学生创新团队通过学校初赛、进入上海市比赛、在全国决赛中获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同时,促成了科研成果转化。

(四)结果

经过几年的磨合和改进,金融学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联合协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参与到挑战杯的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扩大了创新团队的数量,在金融学院广泛地建立了科研创新团队,培养了大量团队参加上海市比赛,连续5年都有获得国家级奖项,成绩位居全校第一。学生科研项目不但屡屡获奖而且有些科研项目已经转化为商业项目,在实际运营中,实现了产学研的转化。金融学院历届毕业生由于能力突出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了学生工作团队与专业教师协同的机制;巩固了第一课堂的知识,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学术含量和实践成果,促进了两大课堂的融合;培育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2017年11月18日,第十五届“挑战杯”终审决赛在上海大学落下帷幕。由金融学院马文杰老师指导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项目获得全国二等奖。这再次生动诠释了我们协同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范祚军,唐菁菁.我国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J].创新,2012(4):98.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助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两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