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学视域下的文化自信问题

2018-10-23代洪宝吕志敏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个人社会文化自信

代洪宝 吕志敏

摘 要: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理论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关切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从价值论视域来看,价值主体往往被区分为社会和个人,文化自信于二者而言意义非凡。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表现为个体认同和肯定本民族文化有助于自身的社会化,有助于自身更加美好的生存和自由全面发展。文化自信的社会性价值是指一个社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肯定对于社会运行的效用性,是一个国家实现最高目标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个人;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174-02

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渗透、讲述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把握文化自信的结构、要素等诸多内容,尤其是从价值维度上把握文化自信,如此方可在教学中對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范畴,但是对于为何要倡导文化自信,即关于文化自信的价值为何的关注度则显得薄弱了一些。因此,本文将尝试从两个维度来确证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好地在思政课教学中优化课程内容,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一、文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被平凡使用、广泛提及的词汇,它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文化现象纷繁多样,从衣食住行到社交礼仪、从宗教信仰到语言文字、从风俗习惯到制度规范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芒。那么何谓文化?中外学者对此曾做出过自己的解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将文化看作如同歌德眼里的活生生的自然,有其生成灭亡、兴衰发展的规律,指出:“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自我表现的新的可能,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反复。”[1]哲学人类学家蓝德曼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第二天性。每个人都必须进入这个文化,必须学习并吸收这个文化。”蓝德曼从文化的起源来论证文化的实质,他认为动物专门化本能规定自身的行为,而人由于本能的弱化,需要后天“文化”来补偿,因此文化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是人本能属性之后的“第二天性”“行为规则说”[2]。菲利普·巴格比认为“‘文化就是‘社会成员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但是剔除那些在起始时已明显地属于遗传的行为规则”[3]。还有学者从精神层面上来界定文化,认为文化:“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4]

尽管中外学者对于“文化”具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些概念分成两类:现象文化和本质文化。现象文化,是指文化特质,即我们日常所能捕捉到的文化的具体形态,如中华孝文化、瓷器文化、餐饮文化等等;本质文化是指文化的一般规定性,即哲学意义上的文化的规定性实质,是对文化的一种本体论把握。文化是指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化,即“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起源于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是人的类本质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5]。

理解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化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具有群体性,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群体的生存方式,而非个体性的生存方式;二是文化具有给定性和强制性,文化的群体性决定了文化一经产生就对个体产生了一定的强制性,要求人们遵守历史沉淀下来的生存法则和行为规范;三是文化具有创造性和自由性,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而人的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使人既可以根据外在尺度,又可以按照内在尺度来构建万事万物,从而实现限定中的超越,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发展,即实现文化的创造性和自由性。

文化是指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那么,对于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判断:是指对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肯定。文化具有给定性和强制性,同时文化也具有创造性和自由性,文化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因此,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满,而是对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存在方式的理性认同和批判性肯定。

二、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

价值论视域下,价值主体往往可以做个体和社会的区分,为此我们首先来谈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人是个体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的统一体,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存在。人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社会性本质,要求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社会性的规范和法则。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在个体层面表现为“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体系”。然而,文化的个体性价值并非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文化的个体性价值的彰显也并非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的彰显。如前所述,文化自信是对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生存方式的理性认同和批判性肯定,文化的个体性价值表现为文化为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那么,个体的文化自信就可以做这样的描述:个体对于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的理性认同和批判性肯定。“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效用性”,个体对于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的意义或者说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就表现为个体对本民族文化所蕴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的理性认同和批判性肯定对于自身需要的效用性。这一问题,可以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分析。

个体对于本民族历史凝结成的优良价值规范予以积极认同,有助于自身的社会化。一个民族通过实践历史地凝结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是本民族成员长期以来的共同实践智慧结晶;饱含着以本民族的实际情况为根据,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真理性内容。这些真理性内容对于本民族的成员及继承者更好生存发展、积极融入社会群体、实现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个体只有对于这些真理性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充分认同、积极肯定,进而自觉遵守、积极践行,才能够更好融入社会,更好实现自身的社会化生存和发展。

个体对于本民族历史凝结成的不适合当前实际的价值规范予以理性批判,有助于自身的美好生存和自由全面发展。个体的文化自信,除了表现为对已有的真理性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肯定,也在于对于不合理的、滞后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的理性批判。个体文化自信的批判性反思充分发挥了主体意识对于主体积极建构的效用性,彰显了自身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自觉性,有助于个体实现自身更加美好的生存和发展,有助于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表现为个体对本民族文化所蕴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的理性認同和批判性肯定对于自身需要的效用性。我们认为,个体的这种认同有利于较好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以及有利于实现自身更加美好的生存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表现为,中华儿女对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优良价值规范的积极肯定及不断践行,有利于中华儿女的社会化以及中华儿女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文化自信的社会性价值

文化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活动以及社会制度安排了相应的内在机理和图示,社会得以有效运行,文化的社会价值性由此彰显。文化自信的社会性价值是社会、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积极肯定和认同,这种肯定和认同对于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文化自信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层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任何一个有效运行的独立国家,都有自己的道路选择、理论依据、制度安排,这些既与一个国家的当代实际密切相关,又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息息相关,而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往往就是该国家的文化沉淀。因此,一个国家、民族只有坚定地相信本民族历史凝结成的文化沉淀,相信自身文化的社会性功能,才能坚定地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坚定地坚持自身的理论根基,才能坚定地坚持自身的制度安排。

文化自信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统一。硬实力(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相对而言是有限的,而软实力(文化的力量)则可以释放无限可能性。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相辅相成,一个国家只有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彰显。一个国家只有做到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也就是说才能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制定自己的最高奋斗目标,目标作为旗帜引领着一个国家的现实活动。目标的达成既需要物质的手段,也需要精神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繁荣文化,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精神动力,而文化自信则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满,不是敝帚自珍,而是对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存在方式的理性认同和批判性肯定。文化自信对个人和社会二者而言都十分重要。文化自信的个体性价值表现为个体认同和肯定本民族文化有助于自身的社会化,有助于自身更加美好的生存和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卷)[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5:39.

[2]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文化出版社,1988:211.

[3]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00.

[4]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3.

猜你喜欢

个人社会文化自信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