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抗战时期党在陇东地区国民教育的开展

2018-10-23张培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

张培

摘 要: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国民教育工作,虽然是在战争年代,但是在创办学校、制定规章、培养师资以及筹措经费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性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陇东地区国民教育的开展,并且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抗战时期;陇东地区;国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161-03

甘肃陇东是根据所辖的地域而命名的,它包括陇山山脉以东至子午岭山间的地域。从1934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陇东的华池、庆北、新宁、新正、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等地建立了革命政权,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抗战人才,共产党在陇东地区适时地开展了国民教育工作,在创办学校、制定规章、培养师资以及筹措经费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探索,极大地推动了陇东地区的国民教育,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抗战初期陇东地区的国民教育状况

(一)学校数量少规模小

在抗战初期陇东所辖的地域,完全小学仅有五所,初小(国民小学)和私塾总共只有50多所。上学的大多数为富家子女,“农村中文盲占90%,华池县200人中识字的仅有一人,白马区识字的人只有7位,庆阳县土桥乡识字的人只有4位,环县全县只有二三十位“老先生”,高小毕业生也只有二三十人,妇女中识字的没有一位。”[1]2当时不仅学校的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大多数的学校校址,都是选择改造过的古庙或废弃的民房。比如1934年在合水县,利用当地一座古庙,建立了合水县的第一所列宁小学,同年在南梁利用废弃民房建起华池县的第一所小学。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曲子、环县等地后,党和政府很快在这里建起学校。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地区各个县,创办的学校情况统计可以看出,设立完小最多的是环县,但没有超过三所,还有一些县一所没有。而建成的学校都十分简陋,教学条件也急待需要改善,否则很难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

(二)规章制度没有形成

在抗战初期陇东地区开展的国民教育工作,在办学规章、师资培养、经费筹措等制度方面,没有科学的规章制度进行指导,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怎样开办学校、培养师资,经费筹措等方面的工作,没有科学的认识,学校也没有发挥出教学的功能。在招生方法上无科学的规章,存在严重的个人主观主义现象较多,比如扩大招生时,“一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对于民众的动员工作还不够深入,好些县还采用抄名单的命令方式,对民众不作深入的宣传。”[2]押人罚人的现象较多,造成了很多的矛盾,一些县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家庭劳动力少生活负担重的学员被强迫参加学习,这样开展工作群众怨言很多。在育人观念方面,以传统的师徒理念为主,许多教师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严重,阻碍了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能够接受教育的女子,大多以有钱人家为女子请私塾老师的方式实现。在对待学生方面,大多数教员方法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学生的现象较多。在经费筹措制度方面,管理的漏洞较多。比如1940年合水县用于公盐代金的学费,却被管理人员顶了别的款。

(三)师资力量薄弱

陇东地区文化落后,能担任教师的人才缺乏。庆阳的一个小学教师,连一年级的算术题都教不了,新宁县有小学教师33人,能够把小学用的六册课本演算下去的仅为1/5。直到1940年陇东地区仍然没有一所师范院校,此时陇东地区的小学教员大部分由私塾老先生充任,少量教员也不是知识分子,但总体上“受过师范教育的不过十分之一,既有相当文化程度,且受过师范教育,而又具有相当政治认识的就更寥寥无几了”[3]。

(四)办学经费困难

抗战初期在陇东地区办校的经费主要依靠拨款。但此时边区政府要开展很多工作,投入办学的经费十分有限。徐特立1937年起草的《国民教育原则和方法》中有生动的描述:“在没有粉笔时,利用木炭、黏土做粉笔,没有毛笔和纸张时,我们曾用沙盘和土盘练习写字,没有书的时候,就凭借记忆力和理解力来学习,只要教员有一本书,就可以进行教育工作……”另外在《边区文化教育状况》一文中,记载了教育工作者艰苦创业的情况:“边区的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像别的部门一样,每月只有三元五角的粮食费,一元五角的津贴费。另外学校办公费,每月三角到九角。合计起来每个小学的经费,每月只有五元几角钱。”[1]151

二、抗战时期党对陇东地区国民教育工作的推动

(一)增加学校数量与扩大规模

增加學校数量与扩大学校规模,最直接的方法是大力办学。

第一,成立政府主管部门选派骨干大力办学。为了有效地开展工作,政府专门成立了教育的管理部门,1934陇东地区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有文化教育委员会和县文化部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边区政府设立了教育厅,领导全边区的教育事业。各分区、县、区、乡也相应地建立了教育管理机构。在陇东地区建立了庆环分区,专署设教育科,县设第三科,区设教育科,乡设教育委员。教育主管部门及时选派干部创办学校。1934年在华池县创办列宁小学时,选派霍建德为校长。1936年在环县成立第一所初级小学,任敬礼堂为校长。1937年在庆阳县创办民教馆,任陆为公为校长。1938年4月派王世旭为环县第二完小校长。1939年4月华池县成立完小,校长为程云生。

第二,搞好群众关系让群众支持办学。首先在思想上靠近群众,由青年会、工会、妇女会等,共同做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使每个人都了解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给群众以帮助。比如代笔处帮助群众写书信,教员和学生在农忙的时候,帮助群众做农活,春节时给群众送春联等等。通过与群众沟通交流,加强相互了解,群众看到了教育的益处,在办学方面主动为办教育,提供了很多支持。

(二)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

为了较好地建设边区的教育工作,此时的党中央和毛主席等领导人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教育制度。在教育指导思想方面,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起草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提纲,第八点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是为改变旧制度和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和新课程。在教育方法措施方面,有1938年发布的《陕甘宁边区建立模范小学暂行条例》与《陕甘宁边区小学法》等。1939年1月,林伯渠在边区政府报告中指出:“为了要普及边区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教育民族新后代,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政治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是当前的迫切任务。”[4]1940年颁布《陕甘宁边区义务教育暂行办法》等制度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版《新民报》的编辑思想及办报特色研究
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历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