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元边际的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问题分析
2018-10-23何一鸣申建霞
何一鸣 申建霞
[摘要]通过构建VAR模型并对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目的国经济规模、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和多边贸易阻力与二元边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同影响因素对二元边际的冲击力度和贡献度不同。对中国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与扩展边际相比,影响因素对集约边际的冲击持续时间更长;目的国经济规模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冲击都是正向的;目的国劳动生产率二元边际的冲击都不太明显;多边贸易阻力主要通过集约边际发挥作用。对美国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目的国经济规模主要通过集约边际发挥作用;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对贸易额的负向作用主要通过扩展边际来实现;多边贸易阻力对贸易额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集约边际来实现。
[关键词]二元边际;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7-0021-08
Dual-Margin Analysis of Sino-US Imbalanced Trade in Goods
He YimingShen Jianxia
(College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VAR model by selecting the variables such as economic scale, bilateral trade cost, multilateral trade resistance,labor productivity and so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the dual marginal. The impact strength and contribution degree of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on duality margin are different. A study of the marginal factors influencing Chinas duality finds that impac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intensive margins last longer than expanded margins.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scale of the destination country on the extended margin and intensive margin is positive; the impact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destination country on the dual margin is not too obvious; the multilateral trade resistance mainly plays its role through the intensive margin. The study of the dual margi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 illustrates that: the size of the destination countrys economy mainly plays its role through intensive margin;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countrys labor productivity on the trade volume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extended margi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e resistance on the trade volume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intensive margins.
Keywords: Dual-margin; Sino-US; Trade in Goods; Imbalance
[作者簡介]何一鸣(1966-),男,汉族,吉林农安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申建霞(1993-),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开放经济下中国反垄断政策的执行标准及国际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YJA790095)一、引言
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成为了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借口。但很明显对美贸易顺差并非中国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中美货物贸易历史悠久,但是货物贸易不平衡现象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才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在贸易总额上进出口差距越来越大,在商品结构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根据联合国贸易商品数据库记载,中国在1993年对美首次出现贸易顺差,贸易余额为6285亿美元。之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余额除了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之外,在其他年份的贸易余额都呈现增长趋势。从出口总额来看,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在2004年首次突破万亿美元,与1993年相比,出口总额增长了737倍。之后出口总额一直增加,虽然2009年有所下降,但是之后很快又回升,并且在2015年出口总额达到历史新高,是1993年出口总额的2441倍。从进口总额来看,进口额逐年增加,但是上升幅度较小,进口额直到2010年才突破万亿美元,并且在2014年达到历史新高,是1993年进口总额的1497倍。从出口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来看,1993年首次顺差开始到2014年,中国在出口和进口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长。出口方面除了在较少的几个年份是单位数增长外,在多数年份出口总额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进口增长率几乎也保持着同样的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的话,进出口从1993年到21世纪的头十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趋势,从2011年开始进出口额的增速变缓,甚至在2016年进出口都出现了负增长。综上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持续的贸易顺差是双边货物进出口贸易此消彼长的结果。
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现象持续的时间长,影响深远,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随着产业间分工或产业内分工逐渐被产品内分工取代,中美之间的贸易面临着新的变数和挑战。从产品层面分析中国对美国进出口的发展变化,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影响中美贸易的因素,可以对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现象有更新的认识。
二、 基于二元边际的中美货物贸易结构分解
(一)二元边际的内涵和测度
关于二元边际的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主要从产品、企业和国家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二元边际进行了定义。从产品的角度,他们将出口的产品种类分为留守产品、新进产品和退出产品。其中留守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代表集约边际,新进产品和退出产品的贸易量变化视为扩展边际。从企业的角度,集约边际指现有出口企业增加的出口量,扩展边际指增加的新的出口企业数量。从国家的角度,他们将集约边际定义为一国与现有的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关系进一步深化,扩展边际定义为一国与其他国家新建立的贸易关系。
由于对二元边际的内涵存在不同的定义,所以,对二元边际的测度也存在不同的方法。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本文选取Hummel和Klenow(2005)的方法对二元边际进行如下分解和测度:
EMcui=∑i∈IcPwuiQwui∑i∈IPwuiQwui
IMcui=∑i∈IcPcuiQcui∑i∈IcPwuiQwui
上述公式中,EMcui和IMcui分别代表中美贸易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其中,c代表中国,u代表美国,w代表參照国,此处的参照国是世界,这样就能保证中国对美国出口或者进口的产品是世界对美国出口或者进口的产品的子集,即Ic一定是I的子集。另外,P代表i产品的价格,Q代表i产品的贸易数量。
(二)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关于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研究实际上是关于贸易流量的原因的研究,而引力模型在研究贸易流量的原因中最为经典。可惜的是,引力模型的前提是企业是同质的,即企业的生产率是没有差异的。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利用企业异质性模型来描述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企业的出口扩张、进入和退出出口市场的动态,为研究贸易增长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角度。新新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Chaney(2008)在Melitz(2003)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其构建的方程如下所示:
Xijφ=0,
μ×Yi×YjY×ωi×τijθj-γ×
fij-γσ-1-1,ifφ≥φij
在公式中,X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流量,Yi、Yj指两国的经济规模,ωi为出口国的生产率,τij和fij分别表示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θj为相对贸易成本,γ、σ和μ都是外生给定的参数,分别表示企业异质性参数、产品的替代弹性和产品的消费份额,φij表示一国企业出口的门槛生产率,如果大于这个生产率企业才会出口。
在考虑企业异质性时,贸易额的增长可以分解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在Chaney(2008)的模型中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公式如下所示:
EMij=σσ-1σ-1×YiYjY×fijγσ-1×ωi×τijθj-γ
IMij=C×YiY(σ-1)/γ×θjτijσ-1×φτijσ-1,φ≥φij
由上式可以看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规模、生产率、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
(三)中美贸易总额的二元边际分解
本文选取了SITC第三版的五位数划分标准对中美贸易的货物的二元边际进行测算,相应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进出口扩展边际在2000年之前上升趋势明显,2000年之后,进出口扩展边际几乎一致处于重合状态,并且2008—2015年之间出现轻微的下降趋势。进出口集约边际和进出口扩展边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2000年之前进出口集约边际几乎保持不变,进入21世纪后集约边际上升趋势明显,并且出口集约边际总是高于进口集约边际。
根据出口二元边际的数据显示:2000年之前出口扩展边际由1992年的0792上升到2000年的0939,增加了0147,而出口集约边际由1992年的0024上升到2000年的0061,增加了0037,由此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来自于扩展边际;2000年之后的扩展边际数值几乎保持不变,并且从2008年出现轻微的下降趋势,而此时的集约边际上升趋势明显,由2000年的0061增加到2016年的0203,说明21世纪之后中国对美国出口主要来自于集约边际。图1中美货物贸易二元边际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计算整理获得。从进口二元边际的数据可以看出:进口二元边际与出口二元边际保持了相同的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时扩展边际增长了006,而集约边际仅仅增加了0016;21世纪之后进口扩展边际数值几乎保持不变,并且从2008年出现轻微的下降趋势,而此时的集约边际上升趋势明显。
对比进出口二元边际发现:进口扩展边际几乎一直高于出口扩展边际,说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种类更丰富;而出口集约边际总是高于进口集约边际,并且差距越来越大,说明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不断扩大。这种以贸易数量的增加来扩大贸易额的增长模式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2008年由于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中美之间贸易额的下降就是很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中美货物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时进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展边际,而21世纪之后中美货物贸易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集约边际。
三、中美货物贸易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和处理
根据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目的国经济规模、双边贸易成本、多边贸易阻力和目的国劳动生产率。本文主要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计算得来。
1.二元边际(EM、IM)
将前文中计算出来的二元边际数值应用于此,采用LNEM、LNIM的形式。
2.目的国经济规模(GDP)
中国出口二元边际使用按2010年不变价美元衡量的美国GDP和中国GDP的比值来衡量目的国的经济规模。美国出口二元边际使用2010年不变价美元衡量的中国GDP和美国GDP的比值来衡量目的国的经济规模,采用LNGDP的形式。
3.双边贸易成本(COST)
本文借鉴Novy(2006)测度双边贸易成本的方法:
COST=1-ECU×EUCECEUS212ρ-2
其中,ECU、EUC分别代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EC、EU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的国内销售,即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一国的总出口得出的值。S和ρ分别代表贸易商品的份额和替代弹性。根据许德友、梁琦(2010)等学者的经验,将S和ρ分别设定为08和8带入公式,从而计算出中美1992—2016年的双边贸易成本,采用LNCOST的形式。
4.多边贸易阻力(MR)
多边贸易阻力即相对偏远指数,指中国(美国)与除了美国(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贸易的成本。当中美之间的贸易成本不变时,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阻力越大,则越有利于中美之间贸易的开展。由于中国(美国)的贸易伙伴国众多,在计算多边贸易阻力时,除美国(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主要选取了中国(美国)出口的六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为代表,并以这六个国家的GDP总和作为世界总的GDP。本文主要借鉴钱学锋(2008)对多边贸易阻力的定义:
MR=∑MJ=1YJYφCJ
其中,YJ和Y分别代表各个国家和世界总的GDP,代表贸易自由度,计算公式为:
φCJ=ECUEUC/ECEU
ECU、EUC分别代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EC、EU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的国内销售,即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一国的总出口得出的值。以LNMR代入模型。
5.目的国劳动生产率(LABOR)
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或者是创造单位价值所使用的劳动时间。本文采用美国(中国)就业人口的人均GDP 与中国(美国)就业人口的人均GDP的比值来衡量美国(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采用LNLABOR的形式。
(二)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上述因素会对中美贸易的二元边际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则需要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来证实。本文主要采用VAR模型来分析这些因素对中美贸易二元边际的影响,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消除时间序列不平稳造成的伪回归。其次通过协整检验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最后对中美贸易的二元边际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1. 变量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进行实证研究时一定要保证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否则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研究中通常采用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各变量的平稳性。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表1各变量ADF检验结果中国对美国出口美国对中国出口变量ADF值P值结论变量ADF值P值结论LNEM-5.7146540.0006平稳LNEM-1.7693950.0432平稳LNIM-4.4278660.0001平稳LNIM-3.3957120.0016平稳LNGDP-9.7349580平稳LNGDP-4.1283990.0189平稳LNLABOR-13.847840平稳LNLABOR-3.9292220.0273平稳LNMR-3.744990.0098平稳LNMR-3.1809950.0338平稳LNCOST-1.6943040.4213不平稳LNCOST-1.6943040.4213不平稳DLNCOST-3.3132490.0261平稳DLNCOST-3.3132490.0261平稳由表1可知,在中美二元边际的影響因素的模型中LNEM、LNIM、LNGDP、LNLABOR和LNMR的ADF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因此,这五个序列是平稳序列。LNCOST的ADF值大于10%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因此LNCOST是不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LNCOST的ADF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上的临界值,变成了平稳序列。因为建立VAR模型的前提是数据是平稳的。因此,本文中在分析中美货物贸易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模型中舍弃LNCOST这一变量。
2. 协整检验
经过稳定性检验之后需要通过协整检验确定各经济变量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要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最优滞后阶数的选择要依据LR统计量、FPE统计量、AIC统计量、SC信息准则和HQ 信息准则来决定。根据AIC和SC最小的原则,确定本文中四个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2阶。
表2是中美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Johansen检验结果。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扩展边际模型中各变量之间具有三个协整关系,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集约边际模型中各变量之间存在四个协整关系;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二元边际模型中均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即中美货物贸易的的二元边际与目的国经济规模、目的国劳动生产率与多边贸易阻力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建立长期均衡模型。
3. 脉冲响应分析
由中国扩展边际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扩展边际对自身的冲击在前8期一直为正,第一期时冲击最大之后逐渐下降,到第8期时冲击由正转为负。冲击影响的力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小。目的国经济规模对扩展边际的冲击在第2期时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小,直到第7期正向冲击转为负向冲击,但是负向冲击的力度较小。原因是经济规模的扩大,目的国的市场需求旺盛,因此会吸引更多的产品进入。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进入目的国市场的成本也会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阻挠新的产品进入,从而对扩展边际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对扩展边际的冲击在前3期为正,4~8期为负,之后冲击几乎为零。原因是目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潜在的消费能力上升,增加人们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吸引新产品的进入。随着人们消费偏好的改变,一些产品将会退出市场,产品的扩展边际可能会下降。多边贸易阻力对扩展边际的冲击变化比较明显,在1~3期,多边贸易阻力对扩展边际呈现正向冲击,并在第2期达到最大,在3期之后,多边贸易阻力对扩展边际呈现明显的负向冲击。
从中国集约边际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集约边际对自身的冲击始终是正向的,并且在第8期左右达到最大,之后逐渐下降,到第18期时冲击几乎为零。目的国经济规模对集约边际的冲击一直为正,也是在第8期时冲击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小。原因是目的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对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对集约边际的冲击呈现波浪式变化,1~6期为正,7~9期为负,10~14期为正,之后又转为负,但是正向冲击要比负向冲击明显。一方面原因是目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扩大目的国市场的需求能力,从而带来贸易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出口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即使企业生产率水平较低,但是为了获得国家的出口补贴依然会进入出口企业行列。多边贸易阻力对集约边际的冲击一直为正,并且在第3期达到最大,这与企业异质性理论的推论几乎相同。如果中国与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贸易阻力上升的话,一些原本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企业会放弃向其他国家出口而转向对美国出口,因此中美之间的集约边际便会上升。
从美国扩展边际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扩展边际对自身的冲击在前4期一直为正,冲击力度逐渐减小,从第4期开始由正转负,到第8期时负向冲击最大,之后冲击力度又逐渐减小。目的国经济规模对美国扩展边际的冲击始终为负,这与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的推论正好相反。原因是目的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新产品进入需要支付更高的进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新产品的进入。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对扩展边际的冲击始终为负,原因是目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提高市场准入的成本,随着贸易成本的提升,一些原来出口的企业可能会放弃出口,导致贸易种类减少。另一方面,目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目的国国内的供给,目的国消费者可能会扩大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导致目的国进口商品种类减少。多边贸易阻力对扩展边际的冲击在前4期为负,并且在第2期时负向冲击达到最大,在第5期之后转为正向冲击,并且正向冲击持续的时间较长。
从美国集约边际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集约边际对自身的冲击始终为正并且冲击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目的国经济规模对集约边际的冲击在前4期为正,从第5期开始转为负向冲击。说明随着中国相对经济规模的扩大,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数量会增多。原因是中国相对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市场容量扩大,而且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上升,导致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增加;后期随着人们消费偏好的改变,美国的产品可能跟不上中国市场需求,从而对集约边际起到抑制作用。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对美国集约边际的冲击在前3期是负向的,冲击力度较小,从第5期开始冲击转为正向。原因是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标志着中国国内供给量增加,这样一部分消费者会将消费需求转向国内生产的产品,因此使得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量减少。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对初级产品的消耗,因此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數量可能会增加,从而对集约边际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多边贸易阻力对集约边际的冲击一直为正,在第4期时正向冲击达到最大,说明在中美贸易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阻力越大,与中国的贸易数量会越多。
4.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将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分解,分析其对各个变量的贡献度,进而评价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本文就是运用这一方法分析目的国经济规模、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和多边贸易阻力对二元边际的的贡献度。
由表7可以看出,集约边际对自身的贡献度最高。除了集约边际之外,其他变量对集约边际的贡献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多边贸易阻力、目的国经济规模、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其中,多边贸易阻力对集约边际的贡献度在第四期时达到最大,之后逐渐下降,但是与其他的影响因素相比占比一直较高。目的国经济规模对集约边际的贡献度在前5期较小,之后占比迅速上升。而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对集约边际的贡献度一直较低,在第5期达到最大之后就一直维持在2%左右。
除了二元边际自身的贡献度外,其他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多边贸易阻力、目的国经济规模、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其中多边贸易阻力对扩展边际的贡献度更高,而目的国经济规模对集约边际的贡献度更高。
对比美国二元边际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出:除了二元边际自身的影响外,其他影响因素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贡献度有很大不同。目的国经济规模对扩展边际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多边贸易阻力。而集约边际则主要受到多边贸易阻力的影响,目的国经济规模和劳动生产率对集约边际的贡献度相当。
四、结论与启示
导致中美之间货物贸易不平衡的直接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双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进出口产品结构性差异、美国对华投资企业产品回流、中国出口导向政策、美国对华贸易管制以及双方货物贸易统计方法差异等。通过二元边际方法将两国经济变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揭示了中美两国货物贸易不平衡的必然性。
对中国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与扩展边际相比,影响因素对集约边际的冲击持续时间更长。目的国经济规模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冲击几乎一致,都是正向冲击,但是经济规模对集约边际的冲击变化更为明显。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对扩展边际以负向冲击为主,对集约边际则以正向冲击为主,其对二元边际的冲击都不太明显。多边贸易阻力对扩展边际以负向冲击为主,对集约边际以正向冲击为主,并且对集约边际的冲击变化更为明显。最后通过方差分解发现,除了二元边际自身的贡献度外,多边贸易阻力对二元边际的贡献度最高,其次是目的国经济规模,最后是目的国劳动生产率。
对美国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目的国经济规模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冲击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效果。目的国经济规模对美国扩展边际的冲击始终为负,对集约边际的冲击经历了由正转负的变化。目的国劳动生产率对扩展边际的冲击始终为负,对集约边际的冲击则出现由负转正的变化,其对二元边际的冲击都不是太明显。多边贸易阻力对扩展边际的冲击经历了由负到正的转变,但是对集约边际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冲击。最后的方差分解发现,除了二元边际自身的影响外,其他影响因素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贡献度有很大不同。目的国经济规模对扩展边际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多边贸易阻力。而集约边际则主要受到多边贸易阻力的影响,目的国经济规模和劳动生产率对集约边际的贡献度相当。
通过对中美货物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对比可知,中美之间货物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是两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具有阶段性特征,绝不应当成为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借口。
中国应当努力寻求出口市场多元化。中美贸易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集约边际增长的,也就是说中美贸易额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贸易数量来增长的,这种贸易模式对于出口国也就是中国来说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进口国经济遭到打击,出口国经济也会受到很大打击。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在深度开发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同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实现市场多元化。
由于中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工业制成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出口结构也应该作出相应变化,不能再仅仅依赖加工贸易出口,而应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高科技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使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从依靠集约边际增长转变为依靠扩展边际增长。
[参考文献]
[1]亢梅玲.中美貿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4):4-10.
[2]冯晓玲.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分析[J].经济视角, 2016 (2):86-95.
[3]林斐婷.中美贸易不平衡争议的文献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7(5):41-46,54.
[4]K. C. Fung, Lawrence J. Lau. The China–United States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How Big Is It Really?[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1998, 3(1):33-47.
[5]张建清,郑雨楠.基于增加值核算法的中美和中韩贸易还原[J].经济经纬, 2015,32(6):41-46.
[6]郑丹青,于津平.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双边贸易利益再分解——以中美贸易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16(65):52-63,135.
[7]邓菊秋,龚秀国.从美国货币政策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82-89.
[8]付强,朱竹颖.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7):77-81.
(责任编辑:顾晓滨马琳)【国际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