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10-23闫红果
闫红果
摘要: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是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以湖州六个民主党派部分人士为调研对象,窥斑见豹,发现政治把握能力待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待提高、组织领导工作待完善、合作共事层面待提升、界别优势不突出是当前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遇到的难题。这与民主党派自觉学习的意识不强、主动作为的动力不足、规范发展的机制欠缺和展示身手的载体单一有关。因而,要从通过学习培训提升思想认识、通过环境优化调动参政议政积极性、通过健全机制优化组织领导工作、通过搭建平台发挥职能作用等方面破解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8)02-00023-06
在“同心共筑中國梦”的伟大进程中,民主党派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支力量通过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不断推动着政治民主化进程;这支力量通过充分发挥“联系国内国外、招商引智引资”的比较优势,助推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支力量通过充分履行“生产知识、交流思想、传承文明”的固有使命,促进着文化事业的繁荣;这支力量通过充分发挥“兼济天下、利益众生”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既需要“优秀的个人”也需要“优秀的队伍”,既应该“顺势而为”更应该“主动作为”,既要凭借“外部的便利”更应加强“内功的修炼”。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区”,积累已久的社会矛盾大量显现,利益固化的藩篱难以打破,各阶层间的冲突加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施策风险加大、压力倍增,这对中共执政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对民主党派如何履行好自身的基本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自身建设尤为迫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指出的那样,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组织、制度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
为更好地了解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问题,笔者选取浙江省湖州市为田野调查点,进行深入调研。一方面采用走访交流法,深入湖州市及其县区的多条战线,与一些民主党派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不同的个人及其党派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另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湖州市现存的六个民主党派为取样对象,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入教育、医疗卫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团体协会等行业领域就民主党派建言献策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55份,收回54份,回收率98.18%。其中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100%。从性别分布来看,男士有26人、女士有28人,分别占比48.15%、51.85%;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的有4人、31至35岁的有21人、36至40岁的有16人、41岁以上的有13人,分别占比7.41%、38.89%、29.63%、24.07%;从党派界别来看,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各有9人;从受教育水平来看,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有9人、本科学历的有1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2人、博士学历的有6人,分别占比16.67%、31.48%、40.74%、11.11%;从行业分布来看,来自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有21人、来自教育行业的有16人、来自医疗行业的有6人、来自企业界的有8人、来自律师行业的有2人、来自其他社会组织的有1人,分别占比38.89%、29.63%、11.11%、14.81%、3.7%、1.85%。问卷调查以匿名的形式展开,由民主党派人士亲自填写,比较客观、真实。
一、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的表现
在新时期、新阶段和新节点,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民主党派的能力和水平与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与使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五个能力”建设层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在政治把握层面,“四个意识”有待加强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仅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和约束,民主党派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应有之义。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政治把握能力不足,“四个意识”不强。在道路选择的问题上,绝大多数民主党派人士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但对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关系高度和谐之后能否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一些人心存疑虑。且因“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和实践经验可参照,一些民主党派人士觉得这同样是一种“空想主义”;在政治认同的问题上,绝大多数民主党派人士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世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巨大效能,但部分民主党派人士认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态中,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依然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在文化选择的问题上,绝大多数民主党派人士拥护中共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有部分人更向往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民主”“自由”“平等”,他们觉得欧美国家的民主化理念更强、自由化程度更高、公平性领域更广。
(二)在参政议政层面,力度和效度有待增强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力度和效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检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亦为社会精英阶层表达利益诉求和实现自身政治价值的有效通道。在当前的政治生态中,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参政议政的力度不够。以年度为单位,在被调查的54位民主党派成员中,每年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供一条建议或解决办法的有19人,占比35.19%。每年提供2至3条建议的有9人,占比16.67%。每年提供4条及以上建议的有5人,占比9.26%;1年之内没有建言献策过的有10人,占比18.52%;连续2年没有为党委政府决策施策提供过建议的有7人,占比12.96%;连续3年不问“政治”、没有提过建议,出过“点子”的有4人,占比7.41%。另一个是参政议政的成效不明显。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和意见建议,或是出于个人的喜好选题,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联系不紧密,或是对真实的情况了解不深入、不到位,不够客观真实,难以针砭时弊,或是出于应付差事的考虑,以马马虎虎的态度随便写写,与参政议政的主题和建言献策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在组织领导层面,规划和谋划相对不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组织领导工作关乎民主党派的生命力和鲜活力,也影响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的履行。从年度工作规划和计划来看,一些民主党派组织涣散、凝聚力不强,在年度工作中只有总体的规划,缺乏详细具体的计划,且对每个季度、每个月份的重点工作和紧急任务缺乏布置和安排,“闭着眼睛向前走”“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工作态度明显,离“井井有条”的工作要求差距较大。也有一些民主党派轻视组织建设,较少甚或几乎没有过党派的组织生活,调查数据显示,有18人表示本党派的组织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占比33.33%;有20人表示本党派的组织生活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占比37.04%;有10人表示自己较少或很少过本党派的集体生活,占比18.52%;还有6人表示自己几乎未参加过本党派的集体生活,占比11.11%。从长远的发展谋划来看,一些民主党派忽视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在政治交接和领导班子后备力量选拔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民主党派人士反映本党派能够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士觉得本党派仍然存在着“任人唯亲”或用人不当的现象,致使个别民主党派领导力不强、凝聚力减弱、公信力降低。在党派成员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再要求注重质量,但一些民主党派人员队伍发展迅速,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问题突出,尤其是一些党派不顾自身的界别特色和重点分工,过多地吸收非公经济界代表人士加入本党派,忽视了其他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导致“同质化”发展的现象突出。
(四)在合作共事层面,集群效应不太明显
合作共事是爱国统一战线鲜明的特点,也是民主党派“敢发声、善发声、发好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能否团结协作关乎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的质量、民主监督的水平和参政议政的效能,亦间接影响着民主党派的社会地位。从民主党派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合作共事来看,民主党派的作用发挥还不够,“依附性”的问题突出,相对缺乏“独当一面、冲锋在前”的勇气和信心;从不同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共事来看,党派间的沟通、联系、交流、互动不够,除了在市、县区政协会议召开之际不同的民主党派就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联手提案外,其他时期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与集体攻关相对较少;从民主党派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共事来看,在建言献策的过程中,民主党派人士往往更倾向于“单打独斗”,集体性、团体性的攻关项目少,建言献策的集群效应与整体优势尚未发挥出来。对于团队协作为何不足的问题,17人表示自己能够“搞定”,没有合作的必要,占比31.48%;9人觉得合作起来“太麻烦”,占比16.67%;24人觉得合作中的“分歧”难以解决,占比44.44%;还有4人是出于其他方面的顾虑,占比7.41%。
(五)在自身作用层面,比较优势在减弱
随着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党内干部也呈现出高学历、高智力的态势,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把握同样比较深刻和到位,“智力密集”“能力突出”等词汇不再是形容民主党派特点的专属,这就在客观上导致民主党派的“比较优势”相对减弱。同时,在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的“界别优势”明显,对各自领域的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丛生,在客观上也要求民主党派与时俱进,否则不但会丧失优势,也有可能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所以,有时候一些民主党派人士的提案或建议往往不够专业也就不足为怪。
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世情、国情、社情、党情的变化,民主党派在推进自身建设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层面的,也有民主党派自身的。
(一)自觉学习的意识不强
学习是破解“本领恐慌”的灵丹妙药,更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一些民主党派人士缺乏继续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主观上认为自己学历高、见识广、经验足,没有“充充电”的必要;也有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具有继续学习的欲望,但苦于家庭琐事较多、业务工作繁忙、交际应酬频繁的影响,用以学习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还有部分民主党派人士表示自己拥有一定的业余学习时间,但面对眼花缭乱的知识,不知道如何选择,且表示自己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的不足,必然导致人的思想观念滞后,对党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不充分,对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理解不透彻,对民主党派自身的发展定位、职责使命把握不到位,进而容易产生思想上的迷茫和理论上的困惑,且缺乏对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道路制度等等的客观认识,在面对境外“糖衣炮弹”的进攻时,辨别和批判的能力不足,容易自卑不自信。
(二)主动作为的动力不足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与主动作为的动力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中共是执政党,对大政方针的制定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但党代表着人民的意志,中共在“拍板”之前,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与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合理纳入,形成国家意志。在这一过程中,有些民主党派人士就想不明白这个道理,觉得自己是参政党,甚或主观上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花瓶”,至于大政方针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决策和施策都是中共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自身可以发挥的空间有限、余地有限,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那么“卖力”。同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所列提案或意见建议不一定会被采纳,有时也会挫伤其积极主动性,客观上导致一些人由“十分热情”到“心灰意冷”。
(三)规范发展的机制欠缺
民主党派新成员成长机制尚不健全,在党员发展过程中,“重发展、轻培养”的问题突出,一些新的民主党派人士“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并未入党”;民主党派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不健全,“重才轻德”“论资排辈”“看家庭背景”“讲人情关系”的用人导向依然存在,一些民主党派领导干部“难以服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民主党派参与基层协商机制建设不够,在一些基层地区,民主党派参与基层协商变得主观随意,走走过场、搞搞形式,参与或不参与协商往往取决于领导意志和个人意愿。同时,协商的结果和决策相脱离,导致协商的價值难以发挥;民主党派工作考核机制建设不足,对于党派工作的年度目标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实施效果反馈等情况没有严格且具体的制度规范和奖惩措施,或者政策落实不到位、奖惩实施有保留,这些都影响了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和班子队伍建设。
(四)展示身手的载体单一
民主党派基本职能的发挥需要丰富多样的载体,只有多元化的渠道和多样化的方式,才有可能调动民主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积极主动性。就湖州市的实际情况而言,在政协会议召开之际,通过递交议案提案是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的主要途径,也有一些人表示会通过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以供有关部门决策施策时参考这种形式行使自己的权利,还有一些人表示会选择拨打“12345”阳光热线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极个别人会选择给领导“写信”的形式履行自身的职责。可以说这些渠道和途径为民主党派履行基本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帮助,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不断创新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形式做的还远远不够,一些人觉得在网上反映问题不太安全,容易暴露个人信息,且因传播速度快,影响面较广,容易给自己和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不同的党派之间,出于工作保密上的要求或其他原因,不愿意将一些信息共享,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不同党派间的协同作战和集群效应的形成。
三、破解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的对策
解决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应坚持“双管齐下”的原则,既需要在客观层面强化学习培训、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机制保障、搭建发展平台,也需要民主党派明确自身定位,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通过学习培训,提升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因为一个政党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地位的获取最终取决于它的综合素质,而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一步就在于端正认识,这就需要加强学习培训。一是增强民主党派学习培训的力度。就湖州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湖州市社会主义学院、长兴县/安吉县社会主义学校除每年度定期举办市(县)各民主党派骨干成员培训班外,建议有关部门将近期湖州(三县两区)六个民主党派所发展的新党员纳入年度培训学习计划,需统战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市县社院承担培训任务,通过集中的学习培训,使各民主党派年青一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尽快进入角色,及时熟悉岗位,强化使命担当;二是提升民主党派学习培训的效果。在培训时间设置上,要改变以往学制只有3天的状况,建议学制延长为一周。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建议安排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课、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具体工作中的业务指导课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解读课,丰富而严谨的课程体系,可以促进民主党派人士以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眼光回顾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从而在思想上、目标上、行动上始终与中共“同心”。在学习形式设置上,除了教师单纯讲授的方式外,还可以就当前有关热点话题安排小组谈论、大组研讨、现场式教学(必要时可到市外实地考察学习),让民主党派人士在学习培训中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形成集体共识;三是明确民主党派学习培训的目的。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应对“本领恐慌”和破解工作上难题的现实需要,更需要充分利用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充分利用各条战线上的人士汇聚一堂的便利,来关注、研究和探讨参政党理论建设,用沉淀的思想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未来的实践。通过学习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促使民主党派人士在辩论和思考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挥洒青春、建功立业。
(二)通过环境优化,调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优化环境、营造氛围、革新自我、紧跟时代,是激发民主党派人士干事创业热情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中共要创设宽松、活泼的外部环境,激发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愿望和想法。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大政方针的制定过程中,多听取民主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与施策进程中,多倾听民主党派人士的心声和想法;在运用手中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多接受民主党派人士的监督和批判;在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多与民主党派人士协商和交流。对于他们提出的有意义、有价值、接地气、操作性强的点子和办法,要虚心接受、善于采纳、及时反馈、送达谢意。即使他们在建言献策的过程中措辞欠妥、剑指偏锋、浮于表象、不见森林,有关部门和个人也决不能“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也不能轻视、嘲笑甚或讥讽民主党派人士,而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虚怀若谷的态度、博采众长的方法,允许多元化的思想、多样化的声音享有一定的生存土壤和存在空间,不断支持和鼓励民主党派人士多建言、进诤言、献良策。另一方面,民主党派要营造严肃、紧张的内在氛围,明确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使命与担当。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将愿不愿意建言献策、敢不敢建言献策、善不善于建言献策作为检验、评判、考核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倒逼党派成员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切实增强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意识。同时,要通过走村入企、进门入户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在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努力赢得党委政府的认可和信任,不断提升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通过健全机制,优化民主党派组织领导工作
机制建设,影响着党组织的长远发展。机制残缺,可导致一个富有生命力、战斗力的组织,变为一个破败不堪、日渐衰落的组织。反之,机制健全,可以使一个组织涣散的集体变为一个精诚团结的家园。一是进一步健全民主党派新成员成长机制。要对民主党派新成员进行定期走访和交流,认真分析其心理特征、及时了解其观点看法、充分把握其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新党员尽快进入角色,不断增强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对民主党派新成员要加強日常考察与年度考核工作,及时建立并完善新党员成长档案,做好跟踪、记录和反馈,及时调整与补充,实现对新党员队伍的动态管理;二是进一步健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的长效机制。要根据政治素质是否过硬、代表性是否广泛、年龄和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数量是否充足、本党派特色是否明显的标准,在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之际,通过“多方了解、严格审查”选拔好一批后备干部,通过“多给机会、压压担子”培养好一批后备干部,通过“任人唯贤、扬长避短”使用好一批后备干部;三是进一步健全民主党派参与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民主党派参与基层民主协商既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规范性,不搞“选择性协商”,杜绝“想一出是一出”“避重就轻”的行为,又要有公正性、服务性、利他性,敢于碰硬、敢于动真格,帮助基层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好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四是进一步健全民主党派工作考核机制。要将民主党派是否有制定年度总体工作计划、季度工作计划、每月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落实、督查办法等作为民主党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机制倒逼的方式,引导民主党派过好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集体生活,推动民主党派组织领导工作规范、有序、高效的展开。
(四)通过搭建平台,发挥民主党派的职能作用
平台的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主党派团体作用的发挥。平台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民主党派集群效应的形成。一方面,要紧紧依靠人民政协搭建好建言献策的平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是民主党派的职责所在,建议凡是由政协举办的有部门领导出席的沙龙活动、座谈活动,都应邀请民主党派人士参加,为加强民主党派与部门领导的沟通提供机会和便利,让部门领导能够有机会面对面听取民主党派的心声,使有关领导能够直接听到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建议多安排民主党派参与人民政协所组织的基层调研活动、定期议政活动、随机视察活动、外出考察活动等,不断增强他们对地方经济社会情况的了解,充分鼓励民主党派成员发表真知灼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推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建良言、献实策。建议多重视民主党派提案的督办工作,对于那些调研充分、资料翔实、时效性强、关注度高的提案或研究报告,要及时通过各种载体报送到党政部门,努力使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民主党派结对社区共建活动搭建好协调服务的平台。在“凝心聚力、共建共享”主题的指导下,民主党派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成员专业特长,通过参加社区居民议事厅,组织社区开展“代表委员见面会”“社情民意反映会”等活动,充分搜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认真倾听民意,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社情民意,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编辑:鲍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