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成长过程研究

2018-10-23李莉雷涯邻吴三忙闫丹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

李莉 雷涯邻 吴三忙 闫丹

摘 要:目前,中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总体并不是很强,其学术成长过程中亦面临不少问题。对此,应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精神,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研究的课题;给予研究生充分的关心与指导,不仅是从学术层面,还有非智力因素方面、思想层面等,同时导师应与研究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相互的信任。在专业素质提高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思想素质,使研究生达到全方位的成长和进步。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成长;过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192-03

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学术研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研究生要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需要研究生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校方的支持。本文简要谈及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归纳了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六个方面的方案。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现状

在2014年—2015年开展的2013年贵州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教改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与实践”的实证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硕士研究生中69.9%没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85.3%没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80.9%沒有主持过科研项目,90.8%没有主持过厅局级及以上的科研项目;63%没有参加过导师的科研项目,59.4%没有参加过学术交流活动,67.3%没有获得过学术奖励,60.1%没有参与过社会调查。该调查基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的五个省份、八所不同水平的高校,对全国的硕士研究生科研情况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调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我国当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现状——即科研水平极低,且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很弱。

博士研究生理应成为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现实情况也不太乐观。而就博士研究生而言,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培养质量并不太令人满意。在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也涌现出很多问题,如科研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偏弱、保障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教育结构不合理等等[2]。如此种种,让博士研究生们的科研水平并不能达到领先水平。

此外,综合从学校层面来看,现状也不太乐观。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并且缺乏创新,各项科研活动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阶段[3]。如此的氛围也十分不利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更毋论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

二、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面临的困难

(一)硬性指标的压力

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硬性要求,比如要求毕业前必须发表的论文数量、参加的科研项目的数量等等。而学校对研究生们的学术研究水平的评定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硬性的和其他的指标,如发表的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参加比赛的获奖情况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生制度刚刚确立时就已经存在的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教育有积极影响。但现如今,随着科研的进一步发展,论文发表的增速远大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速度[4]。而且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对科研而言并也没有实质的贡献,因此这些论文最终都沦为研究生们为自己学术生涯拼凑的数字而已。这些硬性的指标,为研究生带来较大的学术压力,极大程度上促使研究生对这些指标进行盲目迎合,不利于研究生脚踏实地地进行实在的学术研究。

(二)创新能力的不足

我国“十三五”规划全文共二十篇,第二篇写的就是对创新发展的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5],这足见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在各高校中,各种与创新有关的赛事也层出不穷,鼓励学生去创新,也一直高举“创新”的旗帜,摇旗呐喊。但实际上,研究生普遍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也十分薄弱。这些创新方面的不足具体有以下表现:遇到问题时愿意请教他人但并不擅长独立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洞察力不能很好地发现新问题、难以用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虽有创新的意识,但普遍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将“创新”付诸实践当中去[6]。因此,研究生难以选出有创新性、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创新”的成果也就无从谈起。

(三)学术精神的不足

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浮躁的社会氛围让研究生普遍急功近利,给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研究生们一方面急于达成学校的硬性指标,另一方面想以各种指标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成果,故发文的目的十分功利。同时,研究生们盲目追求发文,必然导致文章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学术失范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都不高的研究生,为了完成学术论文,采取抄袭、造假等学术失范的做法,这对研究生自身乃至对学校而言,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研究生们进行学术研究,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学术态度,必须秉承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歪风邪气。

三、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方案

(一)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研究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科阶段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创造知识。创新是一瞬间的灵光乍现,也是刻苦钻研、温故而知的新思想。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未被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点。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平时需要阅读大量国内外的经典和前沿文献,所谓“温故而知新”,由此来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夯实基础,同时也可以了解现今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研究生不仅需要做到了解文章内容,以弥补自身知识的盲区,还需要跳出作者的思维,站在思路之外,去尝试找出作者观点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并据此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慢慢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否则,一味顺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迎合别人的观点,自己是不会有新想法、不会有创新的[7]。学者鲍海飞在其博文中说道:“如果说科学上或学者应该具有一点‘野性的话,我说这样无拘无束、不拘一格的思考,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些疯狂地去实践他们的想法,这才是学者的野性。”[8]因此,研究生需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敢于质疑;同时对自己不懂的地方,需要勇于追问,以求把握问题本质,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如此才能创新。

从外界环境看,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鼓励研究生多参与专项计划和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为今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开展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思维[9]。例如,美国的资深学者Allis教授会经常让自己的学生去合作的实验室学习新的实验,或指导前来学习的其他合作者。有时候,这些额外的活动会给学生们的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新的火花,或带来一些表达他们自己观点的机会[10]。这些通过实践获得的新的火花和表现机会,不仅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以及将想法付诸实践,还会有利于他们的学术成长,丰富他们的学术经历,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成长。

总的来说,想要“创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研究生从自身出发,从人类社会的需求出发,需要当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之后才有“新”可“创”。否则,也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落实到实践当中去。同时,也需要制度对创新的支持作用,这个十分关键,因为如果现行的制度限制创新,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精神

培养研究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对其学术行为进行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学校管理部门和导师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研究生加强教育,同时加强审查,严格要求[11]。

校方可以通过在入学初期举办学术研究讲座等方式,加強对研究生的教育。一方面,让研究生了解前沿,掌握研究方法,树立跨学科意识,有利于研究生将来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12];另一方面,让研究生正确看待学校评价其学术水平的各项指标,以求在日后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不要盲目地迎合各项指标;并且通过教育把不良学术作风和学术失范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此外,校方还要加强审查和通过文献系统查重等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遏止抄袭等歪风邪气,并且完善规章制度,对广大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导师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导师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式对研究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导师要在日常的培养和管理中关心爱护研究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对研究生言传身教、悉心指导,营造出浓厚的科学客观的学术风气。如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

(三)正确地选择研究课题

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离不开正确选题。对一篇优秀的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而言,正确地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有理论性和创新性。论文的选题应该具备理论研究或社会应用的价值,或者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前沿性问题。并且一篇优秀的研究生论文,应该在主题的选取上、理论的提出上或研究的方法上有所创新。第二,要有可持续研究的价值。一个有价值的选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该有后续的研究价值,能够让后人在若干年后,还能在这个研究领域、沿着这个研究方向或另辟蹊径地继续进行探索和钻研。第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1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术道路是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旅途,要想持之以恒,没有热情和兴趣是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的。只有当研究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时,才能坚持不懈地钻研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勇于克服,在最后取得成功时才会收获内心巨大的喜悦与满足。所以,研究生根据自己愿意探索和钻研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才是理想的选择。

(四)培养研究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学习、科研或是在工作中,非智力因素都有很大的影响。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持之以恒、坚守原则、谦虚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都是其个人自身宝贵的精神品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既要严格要求,使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符合规范,又要大胆放手,培养其独立创新的自主意识,鼓励其勇于挑战权威、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品质,磨炼其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这些优良精神品质对研究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人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导师可以和研究生形成一个研究小组,或组织研究生之间形成研究小组,引导研究生经常性地、周期性地进行课题讨论、心得交流,鼓励研究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新思想,这样既能营造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又有助于研究生融入集体。

(五)培养研究生的思想素质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中最为亲近的人,也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担负着研究生的学术、思想、品质等各个方面发展和成长的重任。优秀的研究生不仅应该有专业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14]。因此,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研究生在学术水平和思想境界进步和成长的过程。

一方面,导师要关注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进步,指导其提高科研水平,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导师也要关注其人格修养的完善,注重其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权威和以身作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研究生的思想和内在价值观。导师应充分发挥其对研究生在思想水平上的影响,通过言传身教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进而提升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同时,导师要帮助研究生调整心态,树立学术自信,才能更好地踏实做研究[15]。此外,导师还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不良社会风气所影响,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学术理想,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敏锐地洞察学科发展前沿,脚踏实地地做研究,要求研究生保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六)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经常和研究生见面谈话,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研究生而言,其自身也应提高与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在现实中,仍有不少学生害怕和老师打交道,担心老师追问学习情况,也不主动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师生关系十分不紧密[16]。少数情况下,有学生和老师之间涉及经济利益,处理不好反而形成了“老板和雇员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松散疏离型”和“老板雇员型”的关系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十分不利于研究生在学术方面乃至全面的成长,应当尽量避免。因此在现实中,导师应以建设“亦师亦友型”师生关系为目标,为研究生的全面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其在广阔的学术领域中自由地去探索、去研究[17]。

四、总结

随着当今高等教育的日益昌盛,研究生队伍日益扩大。研究生作为科研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其培养方案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耐得住寂寞,才能取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18]。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不仅要求培养其专业素质,也需要提高其思想水平,以求达到研究生的全面成长,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谢治菊,李小勇.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基于8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7(1):62-69.

[2]尹晓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赵雅.研究生学术氛围调查分析及其影响因素[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ZHU Yuan,ZHANG Chunjie,HU Chengliang. China'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actices and its academic impact on publishing:is it proportional?[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Biotechnology),2014 (12):1088-10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03-17.

[6]张文燕.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7]英论阁.文章被拒的理由——缺少创新点[EB/OL].[2017-08-

28].https://www.enago.cn/academy/%E6%96%87%E7%AB%A0%E8%A2%AB%E6%8B%92%E7%9A%84%E7%90%86%E7%94%B1%EF%BC%8D%E7%BC%BA%E5%B0%91%E5%88%9B%E6%96%B0%E7%82%B9/?utm_source=sciencenetblog&utm;_medium=sciencenetblog&

utm_campaign=sciencenetblog.

[8]鲍海飞.科学研究中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EB/OL].[2017-08-

29].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073251.html.

[9]王兰珍,赛江涛,张志强.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与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53-57.

[10]Allis,C.D.Opinion:Onbeinganadvisortotodaysjuniorscientis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114(21):5321-5323.

[11]明盈盈,王永慧.“学”与“术”之关系及其对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6(9):51-55.

[12]蒋凯.前沿讲座在研究生学术成长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36-40.

[13]谭寨璐.关注研究生学术成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44-46.

[14]王郁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的作用和制度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182-183.

[15]叶继红.高校研究生论文发表状况、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兼论研究生论文发表规定[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44-49.

[16]王国敏,陈加飞.“战”、“抠”、“磨”、“黏”——关于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学术成长的点滴心得[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68-72.

[17]楚永全,陈文婷,陈姗姗.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比较分析与改进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65-68.

[18]杨乐.国家科技水平提高比获诺奖更重要[J].中国人才,2013(1):35.

猜你喜欢

研究生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选登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和留学生情况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