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日常生活化探析
2018-10-23刘凤梅
刘凤梅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深入人心,必须根植于民族和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有其必然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实际,并能得到认同。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的理论内涵,以关心民生、制度保障为本,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普及化、通俗化、经常化的路径及制度保障,以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24-03
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社会现实,并在社会现实之上得到升华,然而当前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急剧变化,这种急剧变化和复杂形势冲击了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弱化着传统的教育方式。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对广大民众而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日常生活化践行,使其从纸上谈兵转化为民众的行动,再内化为民众的自觉追求,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其价值,这也符合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的三阶段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使其实现从依从到同化再到内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日常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形成并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价值观念,集理想、信仰和规范于一体。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灰色的理论常孕育于新鲜的日常生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它要获得长久的生命活力就必须回到民众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其目的并彰显其价值。“思想根本不是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52经典证明,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在实践中理论的价值实现程度取决于群众掌握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人民群众只有掌握和理解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让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并用其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从而为民众改造世界提供物质力量。以此逻辑推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实现其目的——作为科学的理论发挥其应有的指导实践的作用和价值,它就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它就必须要融入民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使其日常生活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拥有大众化的天然优势
天然的是无法比拟的,从品格和基础两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大众化优势,原因有二:其一就是它具有实践品格,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决定的。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价值观念伴随着长期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而产生,这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价值观念经过加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主导价值观,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的一种主导价值观的集合,是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加工而提炼出来的科学理论,其基础就是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正是实践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彻底性,因而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这一点和其他理论一样。更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群众有很强的说服力,易被群众所接受,比较接地气,群众对此的认同度比较高,自觉性也比较强。其二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产生的经济基础——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使其具备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天然优势,这种天然优势是其他社会形态的价值观所无法比拟的。
(三)日常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实现日常生活化是其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在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致的,两者的落脚点是一致的,况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因而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这一點需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当前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目标,而更具体来说,大众化必然包含着日常生活化,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长期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特点要求其大众日常生活化
以物质为基础,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自然生成的,它不仅需要执政党的提炼概括,更需要民众的广泛认同。“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通常需要经历四大路径,即教育宣传、社会心理影响、制度规约和公共政策影响,其中教育宣传是一种直接作用路径,其他三种是间接作用路径。”[2]10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众的日常生产,渗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可以做到水到渠成,有利于消除群众的逆反心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通过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容易不留痕迹地使群众主动接受其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样就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并发挥了辐射作用。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特点符合共性规律,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保持同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的理论内涵
(一)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理论之树保持长青的秘诀就是必须与时俱进,不能被时代所淘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与时俱进就体现为量和质两方面的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可以加深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发挥的巨大指导作用,并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与时代同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并不断充实共产主义理想;有助于增强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不断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助于人们在体验中肯定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前人改革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在生产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丰富荣辱观的内涵。一般情况下,理论常常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差距,主要是因为理论通常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不易被人们所理解。所以,要想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认知,就必须选择适当路径,具体说就是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对深刻的道理加以说明,采用形象生动的方法对抽象的理论进行阐释。
(二)保持党的政策与理论的长久生命力
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过程可以得知,它是党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总结新情况过程中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它只有超出理论界,才能体现长久的生命力,释放出活力。“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3]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只有用它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其有效性才能很快体现出来,进而更快地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的实现为党的理论、政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保持活跃,保持了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远见性和生命力。在理论上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毛泽东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不能被忽视。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日常生活化问题能有效地凝聚思想、传递正能量、增强凝聚力、形成良好氛围,大家你追我赶,进而提高全民思想政治素质,整体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圈。用适当的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必将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其更有活力和生命力,经久不衰,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南。
(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提升国家软实力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推进其实现日常生活化,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同时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需要。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4]表现的是一国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影响力,即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研究能有效推进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准则、激励创新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实现执政安全。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这一点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这一点已经论证。所以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过程中,党员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处理好党群关系,通过党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来引导人们对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不断加深理解,增强认同感,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日常生活化,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规范行为、凝聚力量和鼓舞斗志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整合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凝聚功能,进一步团结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规范功能,为社会实现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提供全面保障和规范体系。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的路径选择
(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通俗化、普及化、经常化
1.通过灵活性的语言实现理论自身通俗化
深刻的理论需要简单的语言作为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贴近群众,当前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概括提炼和分析总结,这样便于人们认识和接受,最终外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坚持通俗化的同时还要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全面性与完整性,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其先进性内容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序和次序表达出来,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老百姓所认同、掌握与践行。
2.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化
理论的普及化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这符合理论传播的规律。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理论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的最基本途径,依靠这种路径就必须找到理论载体,在教育过程中依赖理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功能特征、重大意义等传播给人民大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鞏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5]331可见,理论教育不可忽视,要发挥理论教育工作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取代理论教育,这种方式需要具备全覆盖性,即开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行“三管齐下”。
3.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常化
日常生活化离不开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这片生存的土壤,没有土壤就好比空中楼阁,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的土壤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微观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礼仪制度密不可分,比如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礼仪制度,以此来传播核心价值观念,用日常生活的事例和礼仪来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使其备感亲切。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需依赖基层文化活动,只有在这些活动中人民群众才能享有快乐、体验体育活动乐趣和感受休闲服务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平台和依托。
(二)关心民生以解决人民的实际生活问题
一切思想意识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103“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6]5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既要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更不能忽视人们物质生活层面的需要,要不偏不倚,更要使具体生活问题得到实际解决。解决问题,民众才能感受到实惠,如果民生问题悬而不决,就会影响人们的认同,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紧密结合,让人人都可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才能统一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两会期间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7]257;“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7]34。实践证明,改善民生,以人为本,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这些实际执行力的公信力极强,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的顺利实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的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顶层设计层面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都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8]因此,通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其权威性,使民众认同、相信、遵循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法律法规中最终得以明确规定,民众自觉遵守此项法律法规并长期坚持下去,自然而然就会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进入凯尔曼态度形成的第二阶段——同化阶段,然后愿意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旦这种惯性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2.建立健全监督考评反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的实现,重要的不仅仅是像下达任务和指标那样开展宣传教育,这样的宣传教育往往背离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要衡量教育宣传效率和效果,其有效性需通过民众的掌握程度和践行程度来证实。因此,科学合理的考评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程监督和及时反馈,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众日常生活化落到实处,不虚化,最终显现实效。
3.建立健全社会激励和约束机制
健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质,奖惩结合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事实证明,对民众行为的激励、褒奖和谴责、处罚,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在激励方面,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无形财富,就好像没有精神就没有行动一样,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当前亟须推出的就是德行代价补偿机制。这种补偿机制其实质就是对个人可能牺牲的合法权益给予精神上的保护,或物质上的适当补偿,通过补偿让好人得到好报,实现“善有善报”。这样的方法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必将激励民众履行道德义务,引导民众勇于做出道德行为。在谴责和处罚方面,通过硬性的规范约束让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付出更大的成本代价。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日常生活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3]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左学金,刘遵义.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选择[N].参考消息,2004-08-19(15).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责任編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