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陕留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

2018-10-23高丽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西安跨文化留学生

高丽娟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角度,对在陕留学生生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从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维度,对西安7所学校留学生生活满意度状况进行了研究,对其文化适应程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留学生西安生活满意度

本文以西安几所高校为个案,研究来华留学生生活满意度。首先,在文化交流方面,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交流的重镇。其次,西安高等教育发达,能满足外国学生的留学需求。再次,西安与世界各国的往来密切,又是一带一路的起点,与中东等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由此可见,西安作为众多国外学生留学首选之地,浓缩了中国文化的全部要素,人口流动性大,跨文化交流已是常态,为本研究从跨文化角度探讨来华留学生生活满意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文献依据

1.国外研究概况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着手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该研究由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拉尔夫·林顿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等提出[1]。他们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只有在交际中进行调整,才能避免误会促进交流,这个过程就是文化适应的过程。70年代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上,缺乏个体层面和实证考察。80年代的跨文化适应研究重点则转变为个体层面的跨文化交际及各种因素的探讨。同时,跨文化适应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众多学科皆被纳入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对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层次。

国外学者对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不同分类,多数研究者指出,跨文化适应可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两个维度[2]。心理适应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而社会适应则指的是交际者能否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此外,Black将跨文化社会适应分为一般性适应、工作性适应和交互式性适应三个维度。一般性适应指交际者对目标社会普通生活模式的适应程度;工作性适应是指交际者对新工作任务和环境的适应;交互式适应是交际者在与人的交往中所产生的舒适感与熟练感[3]。

跨文化适应模式主要包括人类学家奥伯格的U形模式、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葛兹的文化适应变化曲线、路易斯的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以及韩国心理学家金·揚的文化适应模式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和方法。

2.国内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一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适应性问题;二是国外留学生在华的适应性问题。郑雪研究了中国学生在加拿大的心理适应问题;徐光兴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学生在日本的生活适应问题。虽然在华留学生的相关研究数量相对不多,但较之国外研究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在中国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对留学生群体进行了研究。也有针对国内某个地域进行的留学生适应性方面的研究亮点,例如,陈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在京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等。

3.陕西的研究成果

陕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留学生来陕留学,大多数集中在西安市,近五年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省留学生人数为5356人,集中在陕西21所高校;2011年全省留学生人数为5793人,集中在陕西21所高校;2012年全省留学生人数为6518人,集中在陕西21所高校;2013年全省留学生人数为7151人,集中在陕西22所高校;2014年全省留学生人数为8110人,集中在陕西24所高校。纵观这些研究,其忽略了留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问题。因此,应从文化适应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来陕留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研究方法与过程

1.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西安留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我们利用问卷形式,围绕文化适应模式进行设计,主要体现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等多个因素[4]。

2.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本次问卷填写均采取自愿的方式,运用SPS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个问题的满意度均值以及百分比,以直观的数据分析观察西安留学生对生活满意度的情况[5]。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推论,结合访谈,找出原因所在。这对了解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日常生活满意度,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大帮助。

3.调查对象。本研究以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翻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博爱国际学校和西安英特思语言学校的210名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学生56名(占26.67%)、本科生93名(占44.28%)、研究生61名(占29.05%),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调查数据和分析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来西安留学生生活满意度进行了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师资力量、交流沟通、日常生活四个方面,具体数据汇总如下表所示。

1.从调查的四个维度进行数据描述

(1)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中学生认为:“符合中国的升学考试,没有可选择性”,表示满意的占57%,基本满意的占38%,不满意的占55%。其中,中学生对专业课程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困难。本科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我们的学习习惯,但因汉语本身的难度,学习起来仍有很多困难”,从统计数据来看,表示满意的占76%,基本满意的占21%,不满意的占3%。研究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可行,但可提升空间不大,知识易造成偏误”,表示满意的占51%,基本满意的占44%,不满意的占5%。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的是文化内涵和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总体来说,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更偏向于理论知识,对留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待加强。

(2)师资力量。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中学生满意的占71%,基本满意的占29%,对我们的师资力量零不满。可见,我们在中学留学生授课教师的配置方面还是比较完善的。本科生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和授课教师进行互动,并对各科教师针对不同课程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授课感到满意。语言知识方面基本满意,文化及实践活动方面还有可提升的空间,满意的占73%,基本满意的占23%,不满意的占4%,不满意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学了很久的汉语但仍开不了口,认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引领他们学习。研究生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语言文化功底更为深厚的教师来帮助提升自己,在此阶段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语言水平,很少一部分同学对教师不满意,满意的占48%,基本满意的占49%,不满意的占3%。

(3)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方面,中学生受语言水平及词汇储备所限,理解困难,满意的占48%,基本满意的占45%,不满意的占7%。本科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与教师、同学、朋友交流较多,不满意的学生是因为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满意的占63%,基本满意的占26%,不满意的占11%。研究生语言水平及词汇储备较高,形成了自己的汉语圈,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占15%,不满意的仅占3%。不满意是因为汉语博大精深,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用法,还需自己在交际中慢慢理解。

(4)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来华中学生能很快适应,满意的占70%,基本满意的占25%,不满意的占5%。本科生能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适应较快,满意的占72%,基本满意的占20%,不满意的占8%。研究生普遍在华时间较长,对生活各方面都很熟悉,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满意的占84%,基本满意的占8%,不满意的占8%。

总体来说,留学生在华学习的时间越长,对留学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

2.根据调查分析,来华留学生的这些满意与不满意,都是由跨文化适应问题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休克。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留学生在来西安之前都学过汉语,但应用时不够自信而羞于张口,这些都会产生一定的语言休克现象,造成他们对留学期间生活的不满意。

(2)文化休克。访谈发现,当留学生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后很多人会紧张,而惯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再奏效,生活中的语言障碍都会造成他们对留学期间生活的不满意。

(3)社会文化适应的困难。在公共服务方面,很多工作人员不会用英语沟通,而且服务质量不好[6],让外国留学生产生中国人民不欢迎他们的错觉,这些也是他们对留学生活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改进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留学生培养机构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

1.提高公共平台的对外服务能力。外国留学生在我国生活的困惑,首先体现了我国公共服务的不足,只有加强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外能力,外国留学生才能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

2.整合和优化校内资源。我国留学生培养机构应依据留学生培养特点,整合与优化资源。首先,培养机构应建立符合留学生需求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健全英文和中英双语授课机制,构建完整的国际化学生培养方案[7]。其次,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3.举办各种活动,促进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各类留学教育机构和学校应为留学生提供多方面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建立中西学生联席会,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的生活。

4.开设学校留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政府应提供资金或者政策支持,开设专门的留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帮助他们顺利适应留学生活,接收留学生的各大高校也应尽快建立以留学生办公室为基础的跨文化心理咨询机制。

5.重视留学生就业,建立留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著名学者王勇指出,目前留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留学生的心理适应可能会受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应该重视留学生就业,指导留学生面试并了解中国人才市场的特點。

结语

通过对西安的来华留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我们发现来华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同时,我们希望来华留学生从不同渠道了解中国文化,尽可能与当地人多交流,减少语言休克和文化休克,尽快适应和喜欢中国的生活。我们也建议各地政府应重视公众平台建设,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生活、交流的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留学。

参考文献:

[1]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2]万梅:《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现代教育科学》(高校研究)2008年第6期。

[3]雷龙云、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调查研究)2004年第18卷第10期。

[4]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数馆,2011年4月。

[5]王勇、林小英、周静、吴霞、赖琳娟:《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满意度:构成、贡献与策略》,《教育学术学刊》2014年第2期。

[6]张骏:《营造国际化教学环境,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7]李国宏、裴庆祺、郭彤、高新波:《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西安跨文化留学生
西安2021
Oh 西安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