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重构

2018-10-23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信息

邵 斌

南京邮电大学

新媒体凭借其模式新颖、内容丰富、互动及时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获取资讯的主要工具。在教育路径多元化的今天,探究如何正确对待新媒体环境为高校素质教育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创新教育模式;如何发挥新媒体传播特点、主动适应素质教育新局面,从而推动新媒体时代人文素质教育获得良性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提倡素质教育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家对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缺陷的警觉。在1985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自此,素质教育不但写入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而且启发了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相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的 “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教养教育”,其核心思想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提高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国力。[3]至今距离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30余年,期间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而高素质的人才就是左右这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4]虽然我国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但是在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巨大的空间有待提升。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革,如何重构素质教育体系,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国家国力的增强还是在未来的国际间竞争中占据主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的定义与优势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定义也在发生着嬗变。当下的新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上,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发生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新媒体具有很多自身特点:一是载体多样化、传播范围广。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计算机、IP电视等移动与固定终端设备。[5]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的大学生达到83.1%,每天上网时间不到1小时的占比仅有0.9%,而每天接触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仅为2.9%。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获取各类资讯的最主要手段,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余时间。二是内容丰富、传播实时。新媒体如此吸引大学生其来有自,一方面它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需要,随着4G网络的发展,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替代传统媒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借助于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新媒体不但能够实时传播信息,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文字图片交流和语音即时通讯的需要。三是传播媒介个性化、互动频繁。除了接收主流媒体向大众推送的信息之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种微博、微信、QQ、BBS(电子布告栏系统)等新媒体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最初的寻找信息、搜索热度排行,已经发展到现在的热文自动推送和精准信息送达等智能传播。随着新媒体发展到融媒体时代,在接收信息充当信息受众角色的同时,大学生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也扮演着跨界信息发布者的角色。

三、新媒体时代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剖析

信息获得渠道的多样化带来对学校素质教育“主流化”的挑战。改革开放已经将近四十年,目前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社会面临着转型,大学生所处的境遇也在发生着变化。2018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820万[6],相比2001年增长了6倍多,校园早已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们在承受升学、就业等压力的同时,心态往往也会随之出现变化。随着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体日渐普及,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防线。

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大学生认知思维的偏颇和互动形式的缺乏。学生们寒窗十多年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都与考试成绩的好坏紧密相连。大学生缺少与社会的接触,更缺少人情世故的练达,常常自我欣赏或自我封闭,甚至个别大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薄弱。新媒体自带的网络化、虚拟化和非固定式的交往模式正好满足了大学生这方面的心理诉求。[7]年轻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更易于学习和接受。他们在微信、微博、BBS上既吐槽吃饭、睡觉这样的日常琐事,也对就业、反腐等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新媒体的世界中,大学生似乎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和语言,他们更倾向在虚拟世界中来解读现实世界,而忽略了同学之间的交流,[8]人际交往逐渐网络化,“低头族”随处可见。

媒介素养教育的的缺位导致大学生面对新媒体信息准备不足。1933年英国人ER.Leavis提出 “保护性”媒介素养,意在聚焦媒体传播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不再将“甄辨与抵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培养人们作为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和使用能力。[7]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力正在被削弱,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教师在人文素质课堂上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课程设置单一,学生们听得索然无味;各种讲座、社团活动由于受到时间、内容与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也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将新媒体引入了课堂,提高了教学设施的硬件条件,可是由于部分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或是受到课程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新媒体在素质育人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新媒体时代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新媒体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技术范畴,在大规模应用之后即形成了一种新生的社会环境,素质教育者面对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虽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在应对策略方面又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常常局限于“保护性”媒介素养教育,将素质教育和新媒体对立看待。笔者认为高校的素质育人工作在新形式下既需要从观念转变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育人功能,又应当发挥自身在言传身教、线下传播等方面优势给予新媒体大环境健康引导。[9]

转变审视新媒体的角度,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者”。在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中,各类资讯如潮水般涌来,大学生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接触到各种不同观点。这些信息和评论可能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观点和多元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都产生着长远的影响。我们应当承认新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是互相承载的、也是不可隔离的,高校素质教育正在承受新媒体的冲击,但是我们可以在中间发挥引导作用。[10]例如2016年发生的校园贷事件,在此事件中新媒体确实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但是它只是方式和途径。企业传销式经营和轻易授信是事件的客观因素,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世界享乐主义的影响才是深层次的主观原因。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规范企业运营,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纠正攀比心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与时俱进,重视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最早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使用工具获得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素质除体现在以传统纸媒出版物为对象的信息获取外,更多的是指在遵循道德、文化、社会、法律、伦理等规范的前提下,使用计算机、手机、软件等新媒介发生信息交互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素质教育是各门学科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感受信息需要,有效使用工具搜集,甄别和利用信息等几个方面。由于新媒体硬件和软件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学生在课外接触到的信息远远超过教师所教授的部分,长此以往学生所受到的课外信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一方面应巩固在信息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还要着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素质教育的效率和效果。[11]

转变教育和受教观念,适应教学相长的新环境。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和各种APP的开发应用,新媒体已经走进了每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接触面甚至比教师和家长更广,在某些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只是“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因此,在做好传统教育的同时,教师和家长面对大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的时候,应当及时学习并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加快对新媒体认知的更迭,与大学生一起成长。教师和家长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可以与大学生保持实时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度和规范使用新媒体,避免过度依赖与滥用。新媒体是融合了硬件和软件的新生事物,大学生正处于乐于接触新事物、擅长学习新技术的年龄段,他们对于新媒体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了解新媒体知识的方式是碎片式的,并没有系统化学习。高校一方面应恰合时宜地将新媒体相关课程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架构内,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避免大学生被新媒体束缚,出现人际交往过度网络化的现象。在教授新媒体知识的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学生的新媒体道德与安全意识教育,保护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展会信息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