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构建研究
2018-10-23高国霞刘湘桂周红波
高国霞 刘湘桂 周红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近年来,北部湾区域内的海洋渔业经济迎来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其发展现状为: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捕捞成本增加;海水养殖潜力巨大;远洋渔业风险增大;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等。若能比较科学合理地预测出区域内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为各级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现状分析
目前,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预测内容单一;预测方法单一;预测成本较高;预测误差较大;预测研究不足等。
1.1 预测内容单一
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内容方面,主要还是针对海洋渔业经济总体进行预测,体现在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和增加值方面,对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力、海洋渔业产业竞争力、海洋渔业产业辐射带动力,以及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布局、海洋渔业产业投资、海洋产业从业市场、海洋产业消费市场、海洋渔业资源、海洋产业危机预警、政府政策及监管等并未做深入的预测及研究。
1.2 预测方法单一
学界关于海洋经济预测的研究主要采用单一模型进行预测,如灰色系统理论相关模型如GM(1,1),BP网络预测法、自组织预测法、成长曲线模型法、趋势外推法、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等。而单一的预测模型都是只从某一个侧面去刻画数据序列的规律,反映序列的部分信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组合预测法应用了多种预测模型,从多角度出发,吸收了多种预测模型的优点,同时还考虑到各预测模型之间的关系,互相搭配使用,提高了模型预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从而使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更加科学,是目前预测经济的一种更科学、更精确的新的预测方法。
1.3 预测成本较高
想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预测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必须深入一线进行系统的调研,需要大量的文案及实地走访工作,这不仅对调研人员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来支持相关工作。此外,由于调研及预测方法的局限性,使得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变得更加困难,由此而得出的预测及分析真实可靠性也大打折扣,因此而导致的校验、审查及返工也将使预测成本变得更高。
1.4 预测误差较大
正如前文所言,由于预测指标、调研方法、调查过程等各种原因,使得调研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误差;同时调研对象的知识水平、对调研者的芥蒂等因素,也会使得调研者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另外,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也会导致一些误差。除了调研误差以外,主要还是由于预测指标的采用、预测方法的使用而带来的误差,使得很多预测值与实际值出入较大,从而降低了预测可靠性。目前,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还是比较大的。
1.5 预测研究不足
在针对海洋经济预测的研究中,《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课题组运用经济增长理论、经济计量理论和神经网络理论,构建了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预测模型,系统地分析了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趋势;周洪军(2007)采用线性模型和抛物线模型对我国6个主要海洋产业、分产业总产值进行了预测;冯剑丰(2007)采用了随机梯度预测模型,对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这些学者主要是进行短期预测研究,徐磊(2012)对我国2015~2020年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做出了长期预测,赵昕(2013)通过实证检验,认为串联型组合预测法的预测精度要高于并联型组合预测法。这些研究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对海洋经济进行了预测。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层面与沿海发达省份上,对北部湾海洋经济预测的关注较少。此外,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将海洋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预测,专门针对某个具体海洋产业的预测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海洋渔业的预测研究更少。在海洋经济预测内容上,也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总产值、增值、增速、发展趋势等方面,预测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对海洋经济结构、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投资,以及海洋资源、海洋产业从业市场、海洋产业消费市场等的预测极少。
2 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构建
课题组通过构建并不断完善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并咨询专家进行论证,力求解决当前北部湾区域海洋渔业经济预测研究不足等的问题。对该区域内的4个细分海洋渔业经济,依照5级12项海洋渔业经济预测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等原则,主要采用组合预测法以及其他预测法进行系统的预测研究。为该区域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决策依据及产业行为意见等,并期望能够为北部湾海洋经济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预测研究提供借鉴。
2.1 4个细分市场
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海洋捕捞属采集性工业,海水养殖分为鱼虾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三大类。海洋渔业因离海岸的远近不同,可分为近海、外海、远洋渔业。本课题采用常用的统计口径分类,以便后期统计数据的采用和预测体系的规范操作,以及方便后期与统计数据实际值的对比分析。将围绕以下四个海洋渔业的细分市场来进行预测,即:近海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加工业,如图1所示。
图1 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图(4个细分市场)
2.2 5级预测体系
本课题组认为,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的构建,应该针对北部湾区域的各级进行预测,以完善区域内海洋渔业预测体系。课题组认为应该分五级进行体系构建,分别为:北部湾区域级、省级行政区级、地级行政区级、县级行政区级和单位及个人级,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图(5级预测体系)
北部湾区域级主要是对国内整个北部湾区域的海洋渔业经济进行预测,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相关区域;省级行政区级则是针对广西、广东、海南各省省域内的总体预测,其中,广西处于北部湾顶端的中心位置,作为预测的重点,主要包括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所辖区域范围港口城市,同时将南宁市,以及内陆城市玉林市、崇左市的海洋渔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也纳入预测范围。广东主要是对湛江、阳江的预测;海南则主要是对海口、儋州等的预测。地级、县级以此类推,各级汇总低一级行政区域的数据,同时突出重点区域进行预测。此外,加入单位和个人对特殊个体或者指定个体进行预测,以满足市场需求。
2.3 12项预测指标
本课题组认为,当前我国的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不仅应该包括经济总量和增量等基础数据的预测,还应涉及产业分析相关内容,如产业发展力、竞争力、辐射带动力、产业投资、产业布局等;同时还应涉及产业界关注的实际问题,如产业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危机预警、产业政策等;此外,还应把产业研究等内容加入其中,以便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相关内容,以支持产业研究以及行业发展。因此课题组结合北部湾区域现状,将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设置为12项预测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总体及增加值、渔业资源、产业发展力、产业竞争力、产业辐射带动力、产业结构布局、产业投资、产业劳动力市场、产业消费市场、产业危机预警、政府政策及监管、产业研究。如图3所示。
图3 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图(12项预测体系)
2.4 多种预测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当前北部湾区域内海洋经济预测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它们普遍都存在一个缺陷,即这些方法与模型并没有考虑到外生变量(比如政策、制度因素、突发事件等)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变量设置缺乏系统性。并且单一的预测模型都是只从某一个侧面去刻画数据序列的规律,反映序列的部分信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论证认为,主要采用组合预测法进行整体预测,同时在某些层面上或者某些细分市场上采用特定的预测方法,如灰色预测法、成长曲线模型法、趋势外推法、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法、BP网络等预测法。
3 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动态预测保障体制构建
课题组认为,除了构建并不断完善优化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之外,还需构建动态的预测保障体制,包括人才培养、技术跟进、资金支持、多方扶持等保障体制。
3.1 人才培养
要确保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的健康运行,离不开大量的优秀人才,如各类市场调查人员、预测分析人员、财务人员、监督人员、管理人员等,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还是供不应求的,同时也主要是偏向于各种专业人才而缺乏综合型人才。建议开展行业培训、社会培训等方式进行相关人才培养,在北部湾区域内各相关高校管理类专业进行系统的教学,同时开展社会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2 技术跟进
预测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各种技术的支持,如市场调查技术、市场调查分析技术、误差鉴别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各种软硬件的支持跟进才使得预测更加准确无误,也才使得以此为基础的各种经济决策有据可依。
3.3 资金支持
除了人才、技术外,还需要资金的支持,才能使得该体系正常运转。市场调研是一项非常耗费体力和时间的工作,也需要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展开专业的调查,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配合才能得以实施。此外,后期的统计分析、预测分析等工作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完成,同样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整个预测体系的正常运转。
3.4 多方扶持
市场调查和预测是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因此还需要包括当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各办事机构甚至是个人等的多方扶持才能使得该预测体系更加健康运转。项目组认为,我们应该主动取得政府、行业协会等的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企业、个人等的支持,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市场行为,以获得支持。
4 小结
目前,我国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预测内容单一、方法单一、成本较高、误差较大、研究不足等。结合当前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课题组构建并不断完善形成了北部湾海洋渔业经济预测体系,即对该区域内的4个细分海洋渔业经济,依照5级12项海洋渔业经济预测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等原则,主要采用组合预测法以及其他预测法进行系统的预测研究。同时还建议构建动态的预测保障体制,包括人才培养、技术跟进、资金支持、多方扶持等保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