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2018-10-23唐智权

系统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类抗生素内酰胺酶药理

唐智权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药剂科,重庆 40246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目前使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抗生素,其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人类毒性少等特点,在很多临床实践中都广泛使用。要想更好地将其利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其使用效率,就要对其药理特性有着比较深刻的把握,为了更好地研究其药理特性,促进临床应用,特选取该院2017年1—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使用投保素类抗生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全身等器官出现的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样2017年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在使用抗生素后有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占65%,女性35%。年龄3~60岁,在40~60年龄段患者较多。这组患者在该院治疗期间均无其它医院治疗,排除自主食用此类抗生素的可能,涉及各个年龄段,涉及各个工作人群,该次研究是在询问患者意见并得到患者同意后进行的,同时,研究也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在该次实验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回顾性分析法,对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分析记录该组患者使用此类抗生素造成不良结果,统计具体的发生人数、症状,总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1]。

2 结果

头孢菌类抗生素是目前医疗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该组患者中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者38例,占总体的38%,在这38例患者中,又各自有着不同的症状,例如面部潮红、呕吐、腹泻、头晕、失眠、发热、过敏性休克、心悸和胸闷等,其中涉及到的器官也比较多,包括皮肤及皮肤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全身等。见表1。

表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人数、涉及到的器官以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出现和使用,抗生素得不到规范管理使用,临床上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头孢菌素则是近年来使用最多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耐酶、耐酸、抑菌性强等显著的优势,该次研究以该院100例抗生素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分析时出现不良反应率38例,占比38%,与康庆[2]研究时得出不良反应率为40.9%相近,因此该次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医院在临床使用药时,必须要严格把控药剂使用量以及实时检测患者身体变化,如有不良反应需及时停止此类抗生素的使用,尽可能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对不良反应患者机能深入研究,了解掌握头孢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从而在临床中可以更好的使用该类药物[3]。

3.1 头孢菌素的分类及介绍

根据头孢类抗生素的作用及使用时期一般将头孢素分为4类。

3.1.1 第一代头孢菌素 首先是第一代头孢菌素,相对于其他的抗生素来讲,它是一种抗菌活性比较强的菌种,同时,它的抗菌谱也比较窄。在第一代头孢菌素中有很多菌种都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可以提高菌种抗生素的稳定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β-内酰胺酶都具有稳定性,阴性杆菌就是一种例外,其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十分活跃。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第二和三代头孢菌素,这是因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有着较差的稳定性,但是这并不代表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所有方面都优于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这些头孢菌素都有着各自的侧重点[4]。

3.1.2 第二代头孢菌素 相比较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区别就是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方面,主要是因为它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在抗菌谱的比较上也是广一些,除此以外,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也是显著地提高。在对细菌的作用方面,主要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着明显的抗菌活性,不过在比较第一代方面也有相似性,比如在对绿脓杆菌类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将第二代头孢菌素也细分为两类,是根据按化学结构进行划分的,一种是酰胺型头孢烯,它的优势在于抗革兰氏阴性菌种较为强劲,但是在抗阳性表现的就差强人意了,另一种是头霉素类,孢美唑、头孢西丁和头孢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3种头霉素的比较中,头孢美唑在抗菌谱和抗菌活力两方面都优于头孢西丁。

3.1.3 第三代头孢菌素 对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它在对待β-内酰胺酶的时候显示较为稳定,区别于前几种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显著的抗菌活性。有着更为广的抗菌谱,与此对应的是抗菌活性更强。在临床的试验中,第三代抗菌素的抗菌活性均较强于前两代抗生素。这一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使用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较强的杀菌用,尤其是在对待革兰氏阴性菌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对肾脏基本无毒性[5]。

3.1.4 第四代头孢菌素 作为一种新的头孢菌素,在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方面还是挺好的。在介绍第四代的时候肯定是与前三代头孢菌素作比较,首先是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方面,较前三代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虽然是相对的但是由此可见,这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极广,都已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在科技的不断开发中,慢慢地出现了未来的新型头孢菌素,最近的医学研究中表现良好的头孢吡普被认为是未来最被认可的新型头孢菌素,10年前还在不断地测试当中,它的优势体现在和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更容易结合,其他的方面就是对各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相当惊人的抗菌作用,该类头孢菌素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很值得期待的抗生素[6]。

3.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体现了一些性质比如具有广谱抗菌特性,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相对性。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不同的抗生素运用也不尽相同,比如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进行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和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相比较于第一代头孢菌类抗生素更加广泛,但是它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它其对于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像头孢噻肟、头孢它啶、头孢哌酮、头孢唑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仅有着很强的疗效,还有这很低的毒性;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吡肟,相比较于第三代有着更强的杀菌作用[7]。

3.3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

3.3.1 过敏反应 头孢菌素抗生素神经系统损伤,轻者可能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热、血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疾病,重者的话有可能直接导致过敏性休克,所以在临床使用时必须清楚了解患者体质,掌握好药剂用量。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在抗生素药物泛滥的时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熟知每一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过敏现象,提高治疗的效率[8]。

3.3.2 肠胃道反应损伤 头孢菌素在肠胃中作用强力抑制肠道菌群,可致菌群调节失调,引起维生素B簇和K的缺乏,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如果对于一些本身患有肠胃病的人来说也还可引起二重感染,比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疾病都是有头孢菌素抗生素引起的。在该次实验100例患者中,产生了肠胃道反应损伤的患者有8例,是除了皮肤及皮肤附件以外患者人数最多的。可以看出肠胃道反应损伤是头孢菌素抗生素比较容易产生的不良反应之一。

3.3.3 引起身体其它部位不适 头孢菌素对肝有一定的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致氨基转移酶、硷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等值的升高。造血系统毒性:偶见可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等。肾损害: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由肾排泄,偶见可致血液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菌素都有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作用。与乙醇联合应用产生“醉酒状”反应[9]。在实验的100例患者当中,产生了其它不良反应的患者仅为2例,比较少。由此看出,头孢菌类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全身这4个方面,涉及到其他地方的比较少。

3.4 临床注意事项

头孢菌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抗生素,能够很好地预防我们身体出现感染等现象,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但是头孢类抗生素在服用的过程当中也是有一些服用禁忌的,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才能避免身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在医患矛盾纠纷加剧、医疗事故举证倒置,在药品质量有待于稳定与提高的背景下,最小化头孢类抗生素的风险,做皮试仍不失为医院规避严重过敏反应风险的积极措施。

综上所述,在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后,会造成身体功能损伤,其中包括皮肤、神经系统在内的多处部位功能损伤,所以需谨慎使用。若有头孢过敏尽量不要使用,在身体出现疾病需要药物治疗的时候,务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猜你喜欢

类抗生素内酰胺酶药理
产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研究现状
金莲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山楂核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不同处理方式对乳中β-内酰胺酶稳定性的影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新型荧光检测物》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