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2018-10-23关开枝幸碧莲

系统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腕关节桡骨远端

关开枝,幸碧莲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医院骨科,广东广州 510000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多发于6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由于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减退,受到一些较低能量损伤都有可能会导致骨折发生,而一些骨质较好年轻患者则主要是由于高能量运动损伤或交通意外事故所导致,伴有软骨损伤或韧带损伤等[1]。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骨科医生对于该类疾病治疗工作产生了深刻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后内固定治疗即可,也有学者认为需行手术治疗才能有效促进患者尽早恢复[2]。为了对两种治疗效果进行探讨,该组就针对该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端患者81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该院收治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患者均经X线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治疗禁忌证。该组研究项目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有合并其他肌间损伤、神经疾病或是血管疾病者;排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该组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其中对照组患者女性12 例,男性 28 例;年龄 24~71 岁,平均年龄(53.26±1.4)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性骨折26例;骨折原因:摔伤15例,交通事故20例,砸伤5例。观察组患者女性11例,男性30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54.17±1.6)岁;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 16 例,闭合性骨折25例;骨折原因:摔伤17例,砸伤5例,交通事故19例。所有患者在各项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复位时均于X线透视下,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并于医师指导下进行对抗牵引,沿着纵轴和患肢远端来进行牵引和矫正移位,同时通过反折手法来复位,在复位完成后用石膏固定。术后一周采用X线复位检查,确保石膏固定,无移位。在石膏固定5周左右进行拆除,并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通过手术治疗方式,行常规麻醉后,根据患者骨折情况行背侧切口复位或掌侧切口复位,其中背侧切口复位在桡骨远端的背侧做一纵向切口,充分暴露出骨折的部位,用钢板固定。掌侧切口复位在远端腕横纹方向行纵形切口,在脑侧弯和桡动脉屈肌间隙进入,将旋前方肌切开,使桡骨远端部位充分暴露,切开关节囊,进行骨折复位[3]。待复位与固定工作完成后在X线透视下观察固定状况,对伤口进行缝合关闭。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判定临床实际治疗效果,其中显效:患者在治疗后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活动不受限;有效:患者腕关节的部分功能丧失,有轻微疼痛感,握力恢复;无效:治疗后患者腕关节功能未改善,或减弱,活动受限,有明显的疼痛感。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判定,采用Green法来进行判定,评定内容包括活动范围,功能状态,握力,疼痛等,总分采取百分制,每项评定内容为25分,其中优:得分在90分以上;良得分在80~90分之间;一般:得分在60~79分之间;差:得分低于60分。此外,对两组患者肌腱损伤,关节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问题进行统计与比较[4-6]。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该组资料进行汇总,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优21例,良16例,一般4例,差0例,优良率90.24%;对照组患者优17例,良14例,一般6例,差3例,优良率77.50%。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关节炎4例,畸形1例,无肌腱损伤和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患者无关节炎和畸形,有1例发生肌腱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2.44%,在取出钢板后症状得到缓解。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4.629,P<0.05)。

3 讨论

在临床骨科中不稳定型桡骨远端作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式,从而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中,会对患者握力和腕关节运动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治疗方法不当,则会导致腕关节疼痛,握力下降,活动受限,影响到预后效果。因此在治疗中应对患者关节面准确把握,以尺偏角、掌偏角、桡骨高度为基本方向,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桡骨远端的骨质容易产生疏松,且具有良好的血运能力,在临床保守治疗中主要是通过手法复位,减少对患者的床上,手术治疗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血管组织及神经产生严重破坏,容易出现术后延迟愈合的情况。在该组治疗中手术治疗方法有1例患者出现肌腱损伤,在取出钢板后症状得到缓解[7-8]。但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解剖结构,使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降低关节炎与畸形发生。卢炬锋等[5]研究认为,保守治疗并不能对患者挠骨三维解剖结构进行有效恢复,术后容易产生畸形或功能障碍等,通过分析发现这多与医师复位手法,专业技术技巧和术后保护有关,在临床研究中1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有2例发生功能障碍或术后畸形,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该组患者中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有4例患者发生关节炎,有1例畸形,无肌腱损伤和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2.5%,与观察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卢炬锋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问题的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优势。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发展进步,通过对患者骨折类型,骨折部位等进行有效观察,从而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促进解剖结构恢复,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确保复位情况良好,减少对患者血管神经,组织损伤情况,使功能锻炼功能恢复良好[9-10]。与保守治疗相比,手术治疗会增加对神经,软组织和血管的破坏,但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促进解剖结构恢复,固定骨折部位,从而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恢复,通过加强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会对患肢功能恢复和关节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增加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确保骨折稳定,在患者可以人肉疼痛范围内展开功能锻炼,保守治疗方法应确保在石膏固定5周左右展开功能锻炼,但失用性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情况发生较多,影响到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根据该组研究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优21例,良16例,一般4例,差0例,优良率90.24%;对照组患者优17例,良14例,一般6例,差3例,优良率77.50%。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对患者解剖结构恢复,促进患者骨折部位固定,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都可以有效促进解剖结构的恢复,但手术治疗效果更加确切,可以有效提高骨折部位稳定性,利于早期锻炼展开,使关节炎,畸形等并发症问题的发生率降低,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同时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对患者的血管神经及组织造成一定的创伤,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医师应掌握较好的复位手法和操作技巧,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预后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腕关节桡骨远端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