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两种术式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分析
2018-10-23沈斐黄开潘文明吴建
沈斐,黄开,潘文明,吴建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常熟 215500
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2]。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治疗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以“椎板间隙入路”与“经椎间孔入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但对于上述两种手术方式的确切疗效,临床中尚无定论[3]。为了比较脊柱内镜两种术式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该院对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椎板间隙入路入手进行治疗,为常规组,一组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手术,为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常规组患者年龄 36~76 岁,平均年龄(54.5±1.5)岁,其中男性 24 例,女性2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4.5±1.4)岁,其中男性 23 例,女性 27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该研究通过了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难于控制的内科疾病的患者;排除腰椎滑脱或畸形病的患者;排除严重腰椎不稳及严重椎管狭窄的患者;排除手术节段存在MODIC改变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指导患者采取全麻下俯卧位,标记L5/S1椎间隙旁开1.5 cm作为穿刺点,而后在透视下金属定位穿刺点,再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穿刺角度,以椎间盘突出侧椎间隙下腺,下关节内侧腺为进针点插入导针,穿刺至相应节段黄韧带层面,经导针置入扩张管及工作套管,透视确定间隙深度正确,置入椎间孔镜切除部分黄韧带层进入椎管,暴露硬膜囊及神经根,利用旋管技术将神经根硬推向对侧,使用美兰实施椎间盘内髓核造影剂染色,术野满意后,于内镜下操作即可。
1.2.2 观察组 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对棘突中线进行标记,采用C型臂定位L5/S1椎间盘间隙,而后表面金属定位腰部穿刺位置,于椎间盘突出侧立方开约12~15与水平面成角20°~50°的交点,标记记出穿刺点。使用浓度为0.5%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腰穿针实施穿刺,在C型臂引导下使用穿刺针穿刺进入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尖部和下位椎体后上角,穿刺成功后,使用浓度为0.5%的利多卡因对关节突前方进行局部麻醉,穿刺针沿上关节突前方穿刺入椎间盘内,使用美兰实施椎间盘内髓核造影剂染色,使用三级套筒钻逐级打磨上关节突前上部,扩大椎间孔,让套管能够进入椎间孔,打磨关节突骨。再次经C型臂引导置入操作套管,直至其尖端达到棘突连线,侧位工作管道尖端则进入椎体后缘连线,确认套管达到硬膜囊和神经根腹侧后,进行操作即可。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同样的治疗方式,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肌力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ODI评分、JOA评分、腰骶最大前后屈伸角度以及腰椎侧曲活动角度[4]。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为患者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状彻底消失,腰椎测曲活动角度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腰骶椎间盘突出症基本消失,腰椎侧曲活动角度有所恢复;无效为上述效果皆未达到,甚至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方法
该次试验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分别采用 χ2检验和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统计(±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统计(±s)
组别 ODI评分(分)JOA评分(分)腰骶最大前后屈伸角度(°)腰椎侧曲活动角度(°)观察组(n=50)常规组(n=50)t值P值8.52±0.62 8.51±0.57 0.083 9>0.05 28.34±0.62 28.45±0.58 0.916 2>0.05 37.71±4.22 38.23±4.11 0.624 2>0.05 40.65±1.12 40.58±1.21 0.300 2>0.05
2.2 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比观察组与常规组腰骶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见表2),观察组腰骶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与常规组(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临床中使用效果比较好的治疗方式,于内镜引导下进行脊柱髓核摘除术能够在最少手术损伤的情况下确保摘除彻底,且安全性较高[5-7]。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为(8.52±0.62)分,JOA 评分为(28.34±0.62)分,腰骶最大前后屈伸角度为(37.71±4.22)°,腰椎侧曲活动角度为(40.65±1.12)°,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椎板间隙入路”与“经椎间孔入路”对于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并无太大差异。这两种治疗方法采用了不同的入路方式,其中椎板间隙入路手术需要切除大部黄韧带,但对脊柱功能和腰椎并不存在明显的影响[8-9]。经椎间孔入路手术则可以进一步减少神经损伤,手术创伤更小,针对向尾侧脱出游离髓核的处理更加简单方便[10]。且经椎间孔入路可以对椎间孔成型既有效扩大,使内镜可以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对合并腰椎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也可一同处理,大大扩展颈皮经椎间孔完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适应症,提高疗效及安全性。孙海滨等[11]在其研究中同样指出:“椎板间隙入路”与“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分别为95%和9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研究与该研究所论证的观点基本一致,均说明了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与“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二者疗效相当,若有优点,二者相互补充。但从起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手术的应用范围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