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观察体会
2018-10-23
655000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大,其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现代人类死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1]。中老年人很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从而很容易出现脑梗死的情况[2]。脑梗死在临床上会导致患者猝死,严重影响患者安全。为了研究超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观察体会,现对收治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超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女13例,男20例;年龄50~65岁,平均(59.3±3.5)岁。对照组女12例,男21例;年龄51~66岁,平均(60.1±2.1)岁。
排除标准:①排除年龄>80岁的患者;②排除患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患者,如严重肝、肾疾病及心脏病等;③排除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意识不清,不能很好配合治疗的患者。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使用非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滴加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②试验组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总剂量0.9 mg/kg,最大量90 mg,占总量10%的阿替普酶于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的剂量溶于生理盐水后在1 h内匀速静脉滴注。使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
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均实行综合的护理。①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当患者入院后,要求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养12~24 h,检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等情况以及患者的瞳孔,同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抽搐、呕吐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②在患者进行溶栓后,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的情况,特别是颅内出血。护理人员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牙龈、皮肤以及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出现出血的情况,如果发生出血的情况,立即停止溶栓。③护理人员通过心理学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过程和治疗的目的,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患者的信心。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有趣的故事,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缓患者的痛苦。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比较: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恢复率以及出血发生率情况:试验组完全及基本恢复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在临床上表现为肢体的活动障碍以及身体的感觉障碍[3]。在超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实行静脉溶栓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最佳时机在发病后6 h内[4]。实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脑梗死的位置出现血液的微循环,从而减少患者的脑缺血情况,缓解患者的脑部神经细胞损伤[5]。但是实行静脉溶栓会导致出现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增加,增加患者出现严重脑损伤的可能[6]。因此,需要实行综合的护理,在护理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7],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等情况以及患者的瞳孔[8],同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抽搐、呕吐等情况[9]。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另外,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牙龈[10]、皮肤以及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出现出血的情况[11],如果发生出血的情况,立即停止溶栓。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基本恢复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对超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实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恢复率,值得临床推广。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比较(±s,mmHg)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比较(±s,mmHg)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对照组 33 135.1±12.6 79.5±6.9试验组 33 130.3±12.4 78.5±7.8
表2 两组治疗后完全及基本恢复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