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剑英诗作与五台山文物保护

2018-10-23袁小伦

岭南文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五台山叶剑英寺院

袁小伦

“一九四七年秋,予参加阜平西柏坡全国土地改革会议,归时游五台山,时已经土地改革,作三绝以纪之。这三张画像,即在藏经楼上的破片也。一九五一年镶补于广州,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一日补志。”[1]这是叶剑英在自己游览五台山拾得被农民毁弃的经请专家补缀而珍藏起来的佛像画片旁边题写的几句话。题记中的“记山西土改三绝”即众所周知的《过五台山》组诗。

1947年9月13日,全国土地会议闭幕,中央后委书记叶剑英在李卓然、马明方的陪同下,带领一个警卫排,离开西柏坡村返回后委驻地晋北临县三交镇。叶剑英途经五台县时,专门考察了该县土改并抽暇参观了佛教胜地五台山。

当时,五台全县正开展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但如同山西其他地方一样,五台土改同样激进和偏左,尤其是表现在对五台山寺院的土改上。五台山佛教寺院历史悠久,为数众多。唐代时,寺庙多达360所,其中规模宏大的有70多所,全山僧尼达万人之众。为供应僧侣日常生活、维修和扩建寺庙,以及举办各种佛事活动,都必须有相当的经济收入方能维持。五台山寺院经济来源主要有六:(1)尚化布施;(2)历代帝王崇奉;(3)地方进贡;(4)包括开矿、种地、造林经商在内的寺院生产收入;(5)佛事活动收入;(6)出租土地,这是寺院最主要的经济收入。

五台山寺院的土改运动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二阶段还算平稳。1946年党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并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但五台山周围的农民依然集伙上山,自发地向各寺院索要各种财物。县政府曾派人上山纠偏,从农民手中追回部分财物如狐皮、虎皮、豹皮等退还寺院。这是五台山土改的第二阶段。1947年春夏,五台山土改开始第三阶段,即土改复查阶段。土改复查的领导认为,第二阶段的纠偏尤其是给寺院退回财物,压制了农民翻身解放积极性。因此,县土改领导组批准五台农民继续清算寺院的要求。数万农民一起涌向五台山,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他们闯进寺庙,抓住和尚,不分大小贫富,也不管汉人蒙人藏人,一律采取暴力手段,又吊又打。农民提出“不见金子、白洋就不彻底,就不停止”的口号,挥动铁锹、锄头,刨庙宇、拆大梁,寻地窖、挖地财,甚至揭开了镇海寺章嘉佛的墓塔。农民在各寺院共挖洞235个,其中镇海寺挖出一个地窖挖出白洋万多元。农民大闹五台山近一个月严重地破坏了五台山的珍贵文物。

据该县档案馆《五台山土改复查报表》统计:抢掠铜佛像一丈以上的12尊,五尺以上的84尊,一尺以上的2100尊,一尺以下的11136尊;破坏木雕佛像五尺以上的一尊,一尺以上的104尊;抢走古代名画42幅;砸碎铜钟15个,铁钟七个,铜罄17个,铁罄24个,打碎菩萨顶的大铜锅一个,打碎直径两米以上的大铁锅27个;破坏铜质供器9222件;砸碎显通寺铜塔三座,破坏塔院寺转输700个,其中铜质的122个;破坏瓷供器14件,银供器七件,镀金供器30件;破坏供桌539个,拆走门板1105块,大殿窗棂1430扇,隔扇窗860块,一律当柴烧掉;破坏明代、清代大藏经八部,藏文大藏经六部,烧毁九室大藏经一部;菩萨顶大殿的一个明代制作的长六米宽三米的沉香木供桌也被当柴烧掉;30间大殿上的琉璃瓦被拆光,铜瓦殿的300多片铜瓦也被拆走。[2]一句话,经过土改复查,五台山寺院已变得破烂不堪,满目荒凉。

谢觉哉日记中相关的诗文记载生动深刻不像上述数字枯燥:1948年5月1日的日记有“游五台山寺”诗作若干:“古塔岿然映夕阳,可怜舍利阒无光(塔院寺塔传藏舍利子,为华十九舍利塔之一),铜佛幸存泥佛坏,大佛难移小佛亡。”“新造南山普化同(普化寺系东北人新募建,南山极乐寺系一东北人姜某加修),画图雕镂夺天工,应知劫运终难避,额石题词竟少通(南山寺联额语多不通,两寺都未竣工,破坏特甚)。”“黑寺曾闻醒酒汤,而今我佛以身当。金刚本是泥和草,大盗原无心与肠(各寺泥木像多被剜心,疑有珍品也)。”“真容不复睹真容(一名菩萨顶,是主寺,大喇嘛住此,有乾隆诗碑,绝巨上覆黄绿琉璃,破坏特甚),记取当年鲁智深(传鲁在此出家)。醉闹五台留榜样,而今殿破佛横陈。”“雕塑辉煌无所用,经文堆积本宜焚(各寺作废纸卖去二十多万斤)。拨灰尘里寻遗画,破碎霉污始足珍(我从灰堆捡得破佛画数纸,并向居民购得小佛四个)。”“延滨飞去六郎剑,五郎棒亦付尘灰。英雄御侮今犹昔,化作风轮火箭回(三七年游延安清凉山,见石壁悬穴中有一物,云是杨六郎之剑,四五年重游,寻不见此物。五台山杨五郎庙传有杨五郎用的铁棒,被作废铁卖了)。”“那堪错铸九州岛岛铜(大显通寺有铜殿尚存),古塔巍宫尽血红。一击匪粗原义愤,百千僧众尽归农。”[3]同年5月8日日记,记载作者“次木庵和紫桐道人塔院寺刊壁”:“像倒经焚佛败年,寺僧强说是随缘(南山寺老僧如此说)。尘中艳拾烬余画(余在灰烬中拾得残旧佛画数帧),案上香留劫后莲(旱莲五台名物,花收越久越香,余于某寺拾得一包)。不信法轮常自转(喇嘛寺设法轮),应知苦海匪无边。神权荡尽归民主,胜似华严花雨天。”[4]

五台山寺院土改的左偏过火,一方面固然是千百年来五台山寺院对农民的残酷经济剥削积聚下来的广大农民对寺院地主的强烈的阶级仇恨不可抑制的总爆发;另一方面领导者对农民违反宗教、民族政策的行为的不批评、不制止,使群众运动缺乏组织引导而导致极度混乱的局面。1947年3月20日,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和朱德、董必武在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工作途中经过五台山。他们在县委驻地南茹村,受到前来迎接的吴德、许建国和中共五台县委负责人的热烈欢迎。当晚,刘少奇一行不顾旅途疲劳,听取县委的汇报。但也未纠左,群众清算寺庙的斗争愈演愈烈。[5]

叶剑英了解到五台山土改左偏的有关情况后,怀着沉重的心情上山视察。

五台山是大智文殊师萨利应化示现的道场。这座名山绵延五百多里,以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主峰北台海拔3053米。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已名播诸方。中唐时五台山图传至日本。唐宋以后,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僧侣与五台山素有往来。叶剑英目睹寺内许多古迹遭到破坏,心情很沉重。他参观了显通寺、塔院寺、罗喉寺、南山寺、镇海寺等主要青黄寺庙,并与蒙藏喇嘛和汉族僧尼进行了座谈。在游览五台山藏经楼时,叶剑英曾拾得被毁弃的三张佛画像,十分爱惜地加以珍藏。他一方面看到雄伟壮丽、辉煌宏伟的寺庙建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发出由衷的赞叹;另一方面目睹土改后五台山寺庙遭到巨大破坏,不少文物被群众抢走又感到十分痛惜,藉景抒情写下《游五台山》诗:“绕道五台仰名胜,辉煌怪诞前未闻。三十六丈高耸塔,百零八级石阶层。南山寺院工程大,二十三年未筑成。雕刻绘画尽维妙,亿万工匠碑无名。开花现佛施诡计,千万蒙民舍白银。章嘉活佛密室里,多少良女被欺凌。难怪农民翻身日,摧毁破坏不留情。可惜当局无远见,徒留后悔于人民。”[6]随行的李卓然当即将这首诗抄录在墙上。后来,又在诗人、冀晋行署财政厅长兼民政厅长马志远主持下,把叶剑英这首诗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起刻在显通寺“无字碑”上。直到1950年代初,上级指示,为保持“无字碑”的传统面目,才将刻在碑里的诗词洗掉。[7]

经南台山时,陪同人员告诉他:群众说五台山的和尚是大地主,和尚下山收租还带兵和枪。土改中群众斗争了和尚,把寺院的许多东西当成大地主的浮财分了。叶剑英听了这话,沉吟了许久,不禁吟咏出《过五台山》三首:“一、千年古刹千年债,万个金身万姓粮。打破禅关惊破梦,未妨仇恨是清狂。二、荒凉殿宇有啼鸦,稀世藏经灰化也。昔日庄严金佛像,而今流落万人家。三、南台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路径迷。可有神工能扫雾,让吾放眼到平西。”离开五台山时,他骑在马上一边吟唱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边感叹地说:“可惜呀,可惜呀!这是封建剥削的象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啊,今后还要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破坏真可惜。”

叶剑英视察五台山的诗作,肯定了土地改革的正义性,也赞颂农民的翻身解放,同时对土改运动过左过火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之情,很理性地思考文物古迹被破坏之后的重建困难。也正因为对晋北土改的偏差失误和对土地会议的倾向性氛围与自己思路的矛盾未能解决,诗中也流露了一种焦急矛盾的心情,既赞赏农民土改的积极性,又为文物保护担忧。

在《游五台山》诗中,前八句从宏观的角度,抓住五台山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具体描绘了寺庙建筑的辉煌壮丽,讴歌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聪明才智。后八句一方面无情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和上层宗教人物利用精神鸦片,耍尽阴谋诡计剥削压迫摧残人民群众的罪行,充分理解和同情翻身农民对封建寺院地主经济的仇恨;另一方面批评领导土改运动的领导者眼光短浅,未能引导群众运动走向正确的道路反而成为自发群众运动的尾巴,使古代劳动人民和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的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意味深长的是,全诗前后八句分上下两部分,由外到内,前写景后写人。前八句,诗人满怀激情,生动描绘了佛教圣地五台山辉煌离奇的壮观和博大宏丽的气势,明确指出这些精美雕绘塑画和两座寺院的浩大工程,无―不是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杰作,衷心赞颂劳动者的无比聪明和高超技艺。第一二句,点明慕名绕道前来五台山观赏,果然名不虚传!第三四句转为对五台山的具体描绘,先写登上台怀镇最早映入眼帘的是寺内的大白塔。它是五台山的标志,高约70米,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入云的白塔格外醒目。大白塔腹原为藏经之地。塔基周围建有四座彩绘亭阁。塔顶有周长七丈的复盘,边缘饰以垂带,悬以铜铃,共250枚,轻风吹来,叮咚作响,山鸣谷应,极富古刹风趣。“百零八级石阶层”所描绘的是五台山的另一奇观、灵鹫峰上的“菩萨顶”。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亦名真容院。“菩萨顶”创建于唐代,历代重修。明代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居住菩萨项,菩萨顶从此成了黄庙(即喇嘛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居住,书写题铭,撰写砷文。寺居山头,门前筑石级“一百零八”。石阶之上修为飞彩脾楼,上书“灵峰胜境”四大金字。依佛家说,登上108级石阶,就把人世间―百零八种烦恼全部踩在脚下了,也就到达了极乐境界。第五六句写南山寺。寺依台怀南山山势建造,高低错落,层叠有致,七层院落,有亭台楼阁、殿堂房舍二百多间。寺内殿宇结构形式各具特色,有“真如自在”木匾一块为慈禧太后所书。寺于民国初年扩建,工程极大,动工23年,后因七七事变,被迫停工。第七八句结合以上对五台山美景的生动描绘,惊叹五台山雕绘塑画的微妙精湛。五台山作为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既有自然美,更有人工美。大量的寺庙建筑中,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绘画、雕刻、泥塑、墨迹,都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宝。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历代千百万能工巧匠心血的结晶,而他们却没有在五台山碑石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后人不会忘记他们为创造祖国古代文物作出的不朽功绩。

后八句由前八句的写景转为写人,着重斥责了章嘉活佛违背佛意为恶作害的行径,同时叹惜五台山文物的惨遭损坏。第九、十句写的是五台山罗睺寺。这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初建于唐,明代重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大型寺庙之一。后殿中心有一木制圆形佛坛,坛上周雕水涛和十八罗汉过江,当中荷蒂上有大塑木制莲瓣,内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其中;另设中轴、轮盘、绳萦牵伸,莲花瓣时开时合,四方佛时隐时现,名曰“花开显佛”。信徒们边看,边往内扔钱,见佛心喜,认为是他们诚心所至,感动得佛爷显灵驱邪降福。第十一、十二句,写章嘉活佛。他常住北京松竹寺,五台山是他的避暑坐静处,他先住在普乐寺,后迁居镇海寺。镇海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南五公里山腰,两山夹峙,中峰微缓,风景秀丽。章嘉同达赖、班禅相似,是一个历代沿袭的佛位。身受其害的百姓,对他无不痛恨万分。最后四句,写翻身农民痛恨象征封建剥削的寺院,这不足为怪。不过,值得惋惜的是地方当局缺乏远见,没能妥善保护好五台山的珍奇文物,以致使得当家作主的人民终将后悔莫及。这首《游五台山》,文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至今仍在五台山民间广为传诵。[8]

叶剑英《过五台山》墨迹

在《过五台山》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人对伟大的解放战争和土改运动满怀激情的赞颂,它既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利用五台山大搞迷信活动的血泪控诉,又是对广大农民群众土改翻身胜利的讴歌。“千年古刹千年债,万个金身万姓粮。”痛快地清算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利用五台山残酷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情况,形象地描绘出劳动人民翻身作主,扬眉吐气的另一番景象,表现了诗人热烈支持土改群众运动的坚定立场。第二首诗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的叙述了经过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后,五台山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金璧辉煌、香火不断的庙堂殿宇,如今变得满目荒凉冷落,再也听不到求神拜佛、敲打木鱼的喧闹声音,只有几只乌鸦在那里发出凄苦的哀啼。稀世少有的佛教经典,已付诸火炬化成灰烬了。往昔那金光闪闪的偶像,如今已打翻在地,流落到千家万户的平民手中,令诗人感叹万千。不过不要忽略,诗句中含有隐痛,即为在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宗教文物遭到破坏感到揪心。第三首最重要,却往往因诠释者未能把握其内涵而忽略或误解。“南台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路径迷。”五台中南台顶峭壁险峻,诗人置身顶巅,本欲凭高远眺,但仿佛白云就飘忽于足下,飘忽与眼前,看到的只是白雾茫茫一片。写山写景的意图在于抒情。“可有神工能扫雾?”是关键的诗句。“神工”即神仙的功力。叶剑英此刻在问天问自己,也在想象,想借助神仙的功力从五台山的云雾封锁中解脱出来,“让吾放眼到平西。”诗人驰骋想象,抒发盼望革命胜利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的情怀。“平西”即北平西部的解放区。诗人想到,如果借助神力,将障眼的层层云雾一扫而光,让我放眼华北战场,看到北平的解放,该是多么欣喜若狂啊!他可能想到革命胜利了,可以专心搞建设了,文物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其实,这也反映出叶剑英当时对土改现状和全国土地会议政策的某种思考某种不理解某种忧思。

叶剑英《游五台山》三绝,一经传开,当即在党在高层和文化人之中引起轰动,怀安诗社诸老的和作络绎不绝。如朱德的《和叶剑英同志〈过五台山〉诗》:其一,“广大神通难赖债,强舍金身偿旧粮。食尽农民千载粟,清还一点不为狂。”其二,“禅宫寥落乱飞鸦,扫地出门罪佛也。修道院成休养院,荣军个个好为家。”其三,“五台高耸白云飞,天朗气清路不迷。世人觉醒何须佛,来自西天去自西。”[9]其一以诙谐的笔调描绘出五台山神佛赖债不成,只得强舍金身偿还的情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农民运动打击封建势力的浩大声势和无敌力量;其二,以浓妆淡抹的手法画出了禅佛道院的巨大变化,展示了一幅旧世界已无可挽回地崩溃下去,新世界正不可阻挡地建设起来的图画;其三,借对五台山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一个无神论者的思想解放和乐观主义情怀。诗人认为,世人觉醒不要靠什么神仙佛爷,从西天来的佛爷,还是回西天去吧!又如董必武的《和剑英同志〈过五台山〉三绝句》:其一,“历万劫魔犹有债,食千年粟要还粮。前人造业后人报,如是我闻佛亦狂。”其二,“无神无佛好栖鸦,绀宇琳宫是幻也。贝叶忽飞金像散,文殊何处再为家。”其三,“秋雨秋风一叶飞,白云深处五台迷。抚今感昔多豪宕,好句传来我欲西。”[10]其一写封建政权和神权结合剥削压迫农民的制度,理应受到翻身农民的清算;其二揭露了迷信的欺骗性,指出世界本来就没有什么神仙佛爷,其三抒发了诗人怀念叶剑英的情怀,和渴望与战友聚首的心情。谢觉哉也有和诗。他在1947年11月25日的日记中记载叶剑英参加土地会议和游五台山归来后前来看望他以及他作和诗的细节:“枕上和参座游五台山诗(第二三首记不全,原韵未照次也):无计重参喜欢佛,无人再送道场粮。荒唐故事荒唐像,当日文殊亦病狂(参座示以在五台山得的喜欢佛,喜佛铜像,男是牛头,传什么时候人被杀绝,一女伏牛腹下得脱,此牛是文殊化身,旋复化为人,和女性交得传种)。饱餐狗肉卷袈裟,血染尸横跨戒刀。坼去亭子推倒佛,耐庵文字古今豪(五台山寺,土改中多被破坏)。天下名山僧占多,剩经残碣足磨挲(见示残经数纸,黑纸金泥调白书的)。重来真是清凉地,避暑疗屙劳动歌。”[11]

视察五台山后,叶剑英来到五台县城,在县委机关住了七天。其时,正值五台县委召开区委书记联席会议。叶剑英应邀为大家做了一次形势报告。他谈了外线作战问题,并重点将外线作战与土改、与未来建设大业联系起来:“我们的思想认识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转变,要学会城市工作,要把城市管理好。打开城市以后,被敌人长期占领的财富回到了人民手中,对此我们要爱护。若不爱护,甚至破坏,那我们就是给自己制造困难。打了玻璃还得我们自己去糊纸,割了电线还得我们自己去架设。”讲到土改的意义和政策,叶剑英对县委领导干部进行了严肃、痛切的批评:“土改中你们不该把五台山破坏得那样厉害,庙是劳动人民修建的,是人民的财产,现在破坏了,将来还得人民来修建。”[12]“反对封建剥削制度,破除封建迷信,同破坏历史文物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五台山寺庙,是劳动人民修建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风格。庙中的东西,大多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破坏了十分可惜。你们应采取措施,保护这些文物。”[13]县委区委的负责人听了叶剑英的话很受教育,并很快采取了一些保护文物的措施。为解决五台山寺庙土改的遗留问题,县委重新申明党的宗教自由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原则;召开有29位僧侣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进行安慰;将50石救济粮及1400块白洋散发贫苦僧人,还救济了200件衣服,适当安置了僧人的生产,让他们种好留下的护寺地,组织没有劳动力的僧尼仍旧经营青黄庙合作社(改名农联社),以维持生活。为保护五台山的文物古迹,县政府又组织五台山管理委员会,由副县长任来金任主任,并吸收青庙代表赵廉,黄庙代表邓逢阁及杨柏峪、营坊村的村长共九人组成,设法动员外逃僧人回原各寺,管理庙宇。[14]五台山的寺庙的管理与僧人生活,逐步走上了正轨,五台山的土改也慢慢走上正轨。

后人这样评价: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央后委时期的叶剑英,为中国革命的巨大转折作出的值得后人永远记住的贡献,这不仅因为以他为书记的中央后委是中央的参谋部,而且他为关系全局的土地改革在理论提出了具有很有远见的观点,在实践上对山西五台临县纠正左偏的成效卓著的指导工作。叶剑英爱护文物的故事,在五台县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他们说,在当年的土改运动中,视察过五台山的人不少,但明确提出要保护历史文物的,叶剑英参谋长是第一位。[15]

注释

[1]转引自范硕:《叶剑英诗词探胜》。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01页,1997。

[2][5][14]赵培成、孙文山:《五台山的土地改革运动》。政协五台山县委文史委编《五台文史资料》第3辑,1988年7月印。

[3][4][11]《谢觉哉日记》,人民出版社,第1197-1200、1167页,1984。

[6][12]引自赵红岩《叶剑英同志在五台》。政协五台山县委文史委编《五台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10月印。另外,《五台山碑文匾额楹联诗赋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443页也收录此诗。

[7]李惠德、杨来、陈志勇:《叶剑英同志在五台》。中共忻州地委党史办公室编《忻州地区革命史实》,1987年7月印,第82-83页。

[8]引自刘言立:《读叶剑英同志〈游五台山诗〉》。《五台山研究》1986年第4期。

[9]李石涵编:《怀安诗社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258页;《朱德诗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9月版,第27-28页。

[10]《董必武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0月版,第40-41页,诗题为“和叶参谋长《过五台山》三绝句用原韵”,写作时间、地点注明为“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二日时客阜平温塘”。

[13]《叶剑英传》编写组:《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386页。

[15]参阅薛冶生编:《叶剑英光辉的一生》,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231页。

猜你喜欢

五台山叶剑英寺院
五台山
Fantasy and reality
叶剑英的港澳情
五台山掠影
宽恕
叶剑英(上)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悟道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