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敦“避暑”

2018-10-23杨一一

重庆与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温莎伦敦英国

□ 文 图/本刊记者 杨一一

① 白金汉宫广场雕像上镀金的胜利女神。

缘起孩子的邀请,为此做了详尽的行程计划和嘱咐各种注意事项,5位妈妈相约来一趟伦敦探亲旅行。

我们在网上找“代办”公司指导准备好签证材料,递交到英国驻重庆领事馆,出乎意料,不到10个工作日就审查通过了。接下来就是为伦敦多变的天气准备行装,孩子让我们准备薄羽绒服、风衣、雨伞等,重庆正处在40℃上下的高温,飞行11个小时去“避暑”,也让这趟旅程充满了期待……

天气&时尚

英国是一个岛国,气候复杂多变,16℃到26℃,让我们从重庆“高烤”过来的人一时无法适应,每天都没有把握好用什么服装应对。早上在冷风中瑟瑟发抖,中午在阳光下睁不开眼。但是在这里,不管人们是走路、骑车,还是在街头喝茶,在草坪休息,都是很享受阳光的样子。

这样的“立体”气候,让生活在伦敦的人着装五花八门,羽绒服、毛衣有人穿,吊带裙、短裤也随时可见。原来孩子就提醒过:这里“乱”穿衣,大家穿得很普通。但又要我们穿正式一点,“因为太随便,有的场合会不让进”。确实,我们也看到了英伦的“绅士风”,男士几乎都穿有领子的T恤,或衬衫,着长裤,在金融街则是西装男比较多;女士穿着无规律可循,但色彩低调、设计舒适的款式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街头可见很多父母推着婴儿车或抱着小孩在采购或进餐。一次乘坐火车,两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萌娃坐对面,主动和我们打招呼,两位爸爸则推着婴儿车站在门口处,感觉这里的人很爱孩子。后来了解才知,英国女性的产假有1年,且9个月带薪,还有其他福利政策享受,丈夫可以与妻子换产假带娃。

交通&阅读

由于不是参加旅游团,出行的交通饮食都要我们自己安排。在英国,火车、地铁是主要交通工具,公交车则要乘客自己按钮提示司机上车和下车。我们每人办了一张Oyster Card,用于乘地铁、公交、轻轨。

② 时尚的金融街。

③ 地铁里读书看报的人不少。

伦敦的火车系统大都有些年头,红砖墙壁,圆弧大顶,一进去就像在“古董”一样的火车站,只有进入车厢,看到广告和线路指示才觉得是现实世界。

英国坐火车比较国人乘高铁出行的舒适度要差些,但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沿线的风景很好,穿过牧场、麦田,农庄、小镇,道旁紫色的醉鱼草花比人还高,马场的马儿、湖中的野鸭、天空的飞鸟完全自由自在。

事先预订离地铁站不远的民宿,就是为了方便每天出行必须乘坐地铁。伦敦地铁中央线是英国最繁忙、历史最悠久,也是夏季温度最高的线路之一。8月初,《每日电讯报》报道部分地铁因没有装空调,列车内温度达到40℃,而官方回应称,空调列车还要再等12年才能上路。幸好,我们来时不是高温正好“避暑”,也不必等12年。

但在伦敦地铁里,另一种“速度”却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也必然被“裹挟”在人群中,选线路,靠边行,快速走,找站台,跨上车,一气呵成。人潮涌动,不亚于我们的春运。

车厢里,不论坐着还是站着,很多人在看书看报,或是阅读下载到手机或ipad上的文章。据说,英国人性格比较内敛沉闷,行程中读书可以不必与他人交流;还有个原因是,地铁深入地下20米,通信信号不好,不能玩手机。其实,爱阅读是英国人的特性,在我们住的民宿,房东就有很多书,可惜我们看不懂外文。地铁里还有多种免费发放的报纸,1份有二十几版,比较我们国内日渐萎缩的书报市场,真是不知说什么好。

① 公园里游人与鸟和谐共处。

② 世界文化遗产、 哥特式建筑代表英国国会大厦。

文化&保护

来到伦敦,必不可少要去著名景点看看。

大英博物馆太大,逐一看完要两天,我们选择性看了埃及馆和中国馆。珍贵的藏品自有来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看到熟悉的文物更有一番感慨。

在英国国家美术馆,涉及各种题材的油画无法静下心来欣赏,只有直奔镇馆之宝梵高的“向日葵”,与我们在画册上看到的稍有不同,据说是他画的几个版本之一。

路过拍过很多电影的大本钟,但它正在维护,预计2021年才完成工程;附近有世界文化遗产、近千年历史的还在开会使用的英国国会大厦(又称:威斯敏斯特宫),还有英国王室举行婚礼的圣保罗大教堂,遗憾的是我们来到时都不在开放时间。它们的外观由石料构成,宏大又精巧,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哥特复兴式建筑代表作,自然十分震撼。

白金汉宫,女王的官邸,广场前的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纪念碑,顶上站立着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阳光下金光闪闪。旁边的圣詹姆斯公园人不少,有游玩的,有参加音乐会的,乌鸦就在旁边跳来跳去,灰鹅追着人跑,很是和谐。

王宫正上方飘扬着英国国旗,表示女王不在宫中,可能在温莎城堡。但第二天我们来到温莎城堡时,女王也不在这里。大约这个月份,她要出访其他地方吧。

我们在温莎城堡与圣乔治教堂停留时间最长,因为可以用电子导游设备听中文讲解,边看边听,就不像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面对众多的藏品完全“瞎”琢磨。但这里不能拍照录影,最后能在脑海里记下来的还是那些房间里的中国瓷器,在金碧辉煌中,在装饰繁复中,是那样醒目的素雅。

③ 剑桥大学嫁接的“砸牛顿的苹果树”。

④ 英国国家美术馆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⑤ 修建于1070年的温莎城堡至今仍在使用。

⑥ 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

英国的大学没有围墙,在城里,某一栋楼或其中几层就是大学的一部分。而剑桥大学很大,几十个学院形成了一个小镇,随便一个学院都有它显赫的历史:从建筑到名人到成就,甚至到一棵“苹果树”。与从世界各地络绎不绝来此游学的人不同,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满足小时候老师和父母给立定的“目标”:“剑桥,我们终于来了!”

出了地铁,不相信预报的雨终于下了,我们都没有带伞出来,好在很快阳光灿烂,一如在伦敦最后一天的心情……时尚现代的金融城,古老繁忙的伦敦塔桥;疾驶的自行车上班族,慢吞吞修建的大楼;客满的中餐馆,大份的英式早茶……6天时间,还真不够,因为朋友圈里早有提醒:没有十天半月,很多东西看不到。

留个念想,留待下回。

猜你喜欢

温莎伦敦英国
英女王或自我隔离到秋天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煎饼赛跑
目击
喧嚣与孤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与伦敦人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庆祝女王90大寿 千座灯塔点火致敬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