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

2018-10-22黄浩森杨会改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因子分析法国际竞争力

黄浩森 杨会改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的问题,本文在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際竞争力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构建起了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国内外28个典型区域的评价研究,提出了基于价值链优化现代产业结构、基于创新链增强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和基于生态链促进产业体系协同进化的提升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思路。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竞争力 形成机理 评价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纵观全球,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发达地区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之上。然而,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作为指导。目前我国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较多,对产业体系评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尚无专门针对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分析起步,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相关产业发展研究和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已有许多成熟的理论支持,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IMD(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和WEF(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竞争力理论等。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因此其研究理论和框架应来自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际竞争力与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愈加复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因此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的建构从最初仅集中在竞争优势视角,逐步转化为考虑创新、全球化、消费需求升级等多种视角。当前,国内外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及单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宏观层面的国家竞争力评价,在早期主要侧重于从国际贸易视角和汇率视角进行评价,当前IMD和WEF两大机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则是最权威和全面的典型代表;而微观层面的企业及单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差异性较大,研究者往往从关注的不同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构建指标体系,较为典型的代表为“钻石模型”与“五力模型”等多维评价视角、购买力评价(PPP)视角、价格与成本视角等。随着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的构建应充分融合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价值,并使所在区域获得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整体能力。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看,无论从何视角切入,大多研究者均认为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的关键是拥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而“价值活动”在获取竞争优势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现代产业体系“价值活动”主要表现在将产品和服务市场顺利转化为货币的价值创造过程和在国际上具备影响力的价值转移过程。影响“价值活动”的因素较多,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主要的实现途径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各种资源实现价值创造,并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与传统的产业体系相比,现代产业体系是动态的,与产业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现代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三种趋势:一是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二是全球化扩散(开放)、地方化集中(集聚)并存,三是分工协作精细化、网络化和产业融合并存。因此,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模型,可以从产业价值链、产业创新链和产业生态链的相关理论出发,理清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产业价值链反映的是产业创造的总体价值在产业链中的分布,基于价值链分析,需要结合微笑曲线对产业链进行完善和更新,对内部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使现代产业体系中产业能够占据价值链关键环节,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更高的价值竞争优势。产业创新链反映的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业链中的分布,基于创新链分析,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创新的某一个环节,而是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形成创新网络,创新网络中的各个创新活动都能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创新竞争优势。产业生态链反应的是产业体系的内、外部组织形态,基于生态链分析,现代产业体系应形成关键主导产业群落,而内、外部产业要素相互依赖和不断协同进化,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演化更新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供重要支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价值活动产生的竞争力,可以称为价值竞争力;二是以创新链为基础的产业创新带来的竞争力,可以称为创新竞争力;三是以生态链为基础的产业内部协同进化产生的潜在竞争力,可以称为潜在竞争力。价值竞争力贯穿于整个竞争过程中,是整个竞争活动的根本;创新竞争力影响着最关键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过程,是整个竞争活动的核心驱动力;潜在竞争力关系着竞争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竞争活动的隐形作用力。三种竞争力相互作用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如图2所示。

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评价

(一)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

对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有以竞争结果和竞争影响因素评价两种出发点,前者以IMD和WEF两个机构进行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为代表,后者以“钻石模型”为代表,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的影响因素、竞争过程及竞争结果,本研究考虑采用两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体现在整个竞争过程中;价值竞争力是在现实情况下对外表现出的直接竞争结果,在评价中可以称为现实竞争力。因此,本研究将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界定为现实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三者的合力,如图3所示。

(二)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

1.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建立的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按照系統性、科学性、可比性、可量化性、可获得性等原则,结合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从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比较对象选取及数据标准化处理。为了明确国内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国际竞争力位置,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及数据的可比性、可量化性,国外比较对象选取世界公认的主要发达国家(亚洲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欧洲国家: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美洲:美国、加拿大;大洋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国内比较对象选取8个国家中心城市(或正在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中国城市竞争力年鉴》中2010-2015年排名靠前的8个城市(香港、深圳、杭州、苏州、大连、青岛、宁波、南京)与中国平均水平,共计28个评价对象。

由于国内区域主要为城市,而国外比较对象均为国家,因此在指标上均采用具有可比性的无量纲指标或人均、单位GDP等均值指标。查阅国家统计局网站、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各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统一采用2015年数据进行评价。为了消除区域规模差异及评价指标属性的影响,研究对参与评价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尽量降低不可控因素影响,使用无量纲指标数据进行评价。采用极值标准化的方式,Xi=[ xi-min(xi)]/[max(xi)-min(xi)]。其中X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min(xi)为该指标在所有区域序列中的最小值;max(xi)为该指标在所有区域序列中的最大值。

3.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层次,涉及多个指标,适合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可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地反映系统的真实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评价。

根据因子分析法的模型和原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为了保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对收集的变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样本的KMO值为0.707,大于统计学给定的一般评定标准,可以做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41.054,在自由度(df)为66的条件下显著性概率(Sig.)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

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一)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 SPSS分析结果,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提取主成分因子,当提取到4个主因子时,解释的方差贡献率(见表3)达到87.057,说明新的4个主因子可以保留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以此4个主因子分析可以大大减少原始数据的复杂性。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见表4)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F1)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贸易竞争指数,主要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状况,可以解释为产业结构因子;在第二个主因子(F2)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城市化率、出口依存度、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协同、经济开放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影响,可以解释为产业生态因子;第三个主因子(F3)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每万人专利申请量,主要反映的是创新的影响,可以解释为产业创新因子;第四个主因子(F4)上占有较高载荷的因子为:每千人宽带用户数,主要反映产业信息化融合的潜力,可以解释为产业信息化因子。

从表5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因子(F1)的贡献率为40.537%,是对现代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因素;产业生态因子(F2)的贡献率为21.102%;产业创新因子(F3)的贡献率为13.691%;产业信息化因子(F4)的贡献率为11.728%。此4个因子可以看作是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

根据旋转后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及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计算得出2015年各评价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情况,见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总体得分排名中,国内城市差异性较大,北京、深圳和上海占据前三名,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余城市均排在较为靠后位置,而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均处于上等水平。从得分原因来看,北京、深圳和上海得分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产业创新因子的影响,这三个城市的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和每万人专利申请量均远高于比较区域;而发达国家综合得分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因子优于国内大部分城市,新加坡、日本、荷兰、美国、法国等区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高于70%,而国内主要城市除北京、上海、广州外该项指标均在55%左右。

从各主因子得分情况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因子(F1)、产业生态因子(F2)和产业信息化因子(F4)得分情况总体高于我国主要城市,但我国主要城市产业创新因子(F3)得分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产业结构因子(F1)排在前十位的区域我国除香港和北京外,均为发达国家,这些区域大多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占比非常小,服务业均占有较大比重,服务业大多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现代产业体系能够产生最为直接的竞争优势。我国大多城市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比高于发达国家,而工业化发展不充分,服务业占比低于60%,产业多处于价值链相对低端环节,造成最为重要的现实国际竞争优势不强。产业生态因子(F2)和产业信息化因子(F4)得分排在前十位的区域我国主要城市占比较少,主要是因为我国许多区域城市化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及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生态协同进化作用相对不强,造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潜在国际竞争力弱于发达国家。产业创新因子(F3)得分排在前十位的区域中除了日本、韩国外,均为我国城市,说明我国近年来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成效,逐步形成了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竞争优势,提高了现代产业体系在国际竞争中的创新竞争力。

提升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思路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重要影响因素,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是价值创造的直接来源,也是价值优势的关键体现,是提升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最关键着力点;产业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价值创造和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中的创新竞争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内部要素自组织能力及与城市、经济等系统的协同进化能力可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形态演进升级,为充分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提供重要支撑,是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潜在竞争力。因此,通过对比评价研究,得出可以通过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价值链、创新链、生态链的系统升级来提升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一)基于价值链优化现代产业结构

围绕全球价值链分工,依据微笑曲线,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体系中各个产业链环节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增值,使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价值链梯度转移和多层次化趋势中拥有更大的价值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占比,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增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制造业技术含量、创新水平等,推进制造业由低端环节向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环节延伸;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程,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现代产业体系价值转移能力。

(二)基于创新链增强产业体系创新能力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产业价值链及关键环节,整合创新资源,以增强主导产业创新链条为基础,逐步形成产业创新网络,增加创新合力,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更强大的创新竞争优势。完善创新主体,根据不同产业特征,以创新实现过程为基础,完善产业配套、投融资、技术研发、技术孵化、产业交易、成果转化等创新链条上的创新主体;加强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的技术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实施合作创新;完善创新政策支撑,围绕区域产业的整个创新链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政策设计和实施,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力量的规模效益和溢出效益。

(三)基于生态链促进产业体系协同进化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系统性特征,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培育多维产业生态链,对系统内、外部产业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产业生态系统,提高产业体系内部稳定能力、外部开放能力和协同进化能力,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的潜在竞争力。对产业要素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提高优势产业的集聚化水平,形成核心产业,从而提高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提高系统开放能力,建设开放型经济模式,吸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资源;通过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等手段加快产业融合,促进关联衍生产业形成,使现代产业体系内部产业相互对接、相互联系,形成各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进化的产业系统演进和迭代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M].中国财政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勤.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8(6)

4.龚艳萍,屈宁华.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8(4)

5.杨柳.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3

6.唐龙.产业体系的现代性特征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与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14(6)

7.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1)

8.朱俊蓉.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实证研究——以四川省荥经县微晶产业为例[D].西华大学硕士论文,2015

9.蔡坚.产业创新链的内涵与价值实现的机理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10.李金津.企业生态鏈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

11.柳岩.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评价[J].技术经济,2010(12)

12.喻润,温艳萍.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亚洲地区上海港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6)

13.李福祥,刘琪琦.我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和topsis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3)

14.赵青华,岳晓晖.基于因子分析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投资与合作,2014(6)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因子分析法国际竞争力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