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舍友零忆

2018-10-22陆寿钧

上海采风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飞

陆寿钧

1963年夏天,我与杨时文、赵纪文、孙雄飞,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分配进天马电影制片厂后,同住在大木桥集体宿舍的一间小屋内,从同学变成了同事与舍友。如今我这三位老同学、老同事、老舍友都已作古,今天,杨时文大殓,临去送行之前,往事历历在目,心中五味俱全,忍不住含着热泪提笔开始写此文,聊作纪念。

当时,天马厂大木桥的职工集体宿舍,是一长排简陋的二层瓦房。楼下稍好些,一间间都有砖砌的墙壁隔开,面积也稍大些。楼上就差多了,每间都用三夹板分隔,相互间稍有动静就会相互影响,又因用三夹板隔出一条走廊,每间的面积就比楼下少了两平方米,只有八平方米左右。我们四人就住在其中的一间,分睡在两张满是锈斑的铁架子双层床上。冲凉、如厕、用水都得下楼上公共厕所。业余只能躺在床上看书、闲聊,根本做不成其他的事,所有的条件都比我们在校时差多了。最让人忍受不了的是臭虫,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三面是三夹板,木缝中满是臭虫,我们被咬得浑身都是红疙瘩,难受极了!我们用四只大碗装上水垫在双层铁床的四只铁脚下,想阻止臭虫爬上床来,臭虫却会从天花板上“空降”而下,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后来,毛主席听从了科学家们的意见,把“除四害”中的麻雀一害改成了臭虫,天马厂的干部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发动“人民战争”,帮助我们一起来消灭臭虫,才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

我们四人的情况和性格各有不同,赵纪文比我们都年长,却比我们低一班,他1961年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电影美术系之前已当过几年工人,他是他们班的班长,无论从业务水平和社会经验来说,都要比他们同班同学高出一筹,加上他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要靠他养活老母亲,所以1963年我们毕业、学校停办、他们班转到北京電影学院时,他被特许提前一年毕业,与我们一起分配在天马厂工作。他比较务实,只想早日成家立业,当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美工师,与世无争。杨时文生于1942年1月,比我大三个月,出身于浦东农家,一路小学、中学、大专读来,都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他是我们电影专科学校电影文学系的高材生,朴实忠厚,很好相处。他俩一进天马,理所当然地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唯有我和比我还小一岁的孙雄飞,因受家庭的牵连,连共青团都入不了,干的又是干到死都出不了名的绘景,一进电影厂,就定下了“小三子”地位。孙雄飞从小生长在市区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中,见多识广,在文艺上确有才,但父亲因“包庇反革命罪”锒铛入狱服刑后,家境从此一落千丈,让他抬不起头来。而从他内心深处来看,在艺术上仍怀有“好高骛远”的梦想。我父亲虽只有几个月的“一般政历问题”,但我也为此经受不少折腾,加上在校时生过一场大病,当时肺上仍有两个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结核球,一切都只能随遇而安。

我们在厂内处境、地位悬殊,而一回到这艰苦的宿舍环境来,彼此间却能一直亲如兄弟般地相处着。难能可贵的是赵纪文和杨时文对我与孙雄飞,非但从未有过看轻的言行,而且凡事都会不经意地让着我们一些,不是出于同情,而是来自本性。我们都可以随意地说笑,不会担心有谁会误解生气,彼此间从未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住在这里的当时都是单身者,我们号称“光棍团”,有自选的“团长”“副团长”,相互间都友好相处着。我至今都怀念这段生活,看重这种友谊。“光棍团”出来的人,如今老来相见,都非常亲热。

最先离开宿舍、成家立业的是赵纪文。

他在“文革”前就结婚了,对象是他原先厂里的一名美丽大方的女技术员。他们相识相爱了多年,当时,女技术员没有嫌弃工人赵纪文。工人赵纪文成了电影厂里的美工师后,也不当陈世美。不久,他们又接连生下了两个儿子。

他一进厂就受到了重用,跟着老美工师拍片,后来又参加青年锻炼小组,到生活中去寻找题材,独立拍片。“文革”中他当然不会起来“造反”,但也没有抛头露面地去死保厂党委,他对政治运动没有多大兴趣,保持着一个诚实劳动者的本分,确实比我们要成熟得多。1973年上影开始恢复故事片的创作生产,赵纪文就独当一面,于1974年担任了《一副保险带》的美工师,1976年又开始带新手,担任了《新风歌》的美工师,1976年又拍了《风浪》。当时,海燕、天马两厂合并,老、中、青三代美工师人才济济,他能连续拍片,实为佼佼者了,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前途无量。想不到他突然病倒,只活了三十多岁。他是我们四人中身体最结实的一个,他之所以会病倒,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当时他们夫妻俩每月的收入只有百元左右,要养活两个孩子和一位老母亲,赵纪文平时在食堂中吃饭都挑最便宜的菜吃,长期营养不良;二是他总是拼命地工作,体力耗费过大,这两者必然会造成免疫能力差。三是他总以为自己身体好,有病也会硬抗着,一下摄制组又要没日没夜地干,连续三部片子拍下来,终于大难临头……

大家都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我们当时能做的只有帮助他的家庭渡过难关,以宋崇为首的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老同学们发起了募捐,并根据当时的政策,让他初中毕业的大儿子顶替他进上影工作。

一转眼,赵纪文离世已近四十年了,但在我行文至此时,他那堂堂正正的方脸、小而有神的双眼,仍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不多说、一说起来却幽默风趣的话语犹在我耳边。他一生短暂,却是为了电影而献身,所以,是值得我们永远记着的。

第二个离开我们宿舍的是孙雄飞,电影厂里大家都叫他小飞。“文革”时他在“革命大串联”中认识了一位上海滑稽戏界的青年女演员,很快就结了婚,生有一个儿子。但“文革”后因种种原因,他们离婚了。我知道小飞是深爱着那位女演员的,他们在恋爱时有时发生矛盾,我见小飞很痛苦,还为他去做过女演员的工作,我深为他们的分手而惋惜。我知道,“文革”后每个人都有了向自己爱好发展的空间,小飞会在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的,只是需要给他时间。

他选择了转行去从事影视文学,在表演系同学张雪邨创办的影视公司当编辑,在她那里,他不仅成功地扶植了不少影视剧本,其中不少投拍后得了奖,包括我与李云良合作的电视连续剧《红毛巾》。而且,他还与黄蜀芹合作,成功地改编了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这是他此生中的最大亮点。他所取得的成绩,让他评到了高级职称,在电视剧这一行中,有了一席之地,成了一位知名人士。

他没有再婚,一人把儿子带大成人。不幸的是他在退休那年,得了脑梗,为此,他坚持着戒掉了香烟,为的是还要继续工作。他的烟瘾比我大得多,却能毅然戒掉,令我佩服。我在心梗后好了疮疤忘了痛,仍在抽烟,实在不如他。我不如他的还有:他退休后为了还要工作,应聘到一家有名的民营影视公司,并随其北漂到京城,又奋斗了十年。我难以想象他这十年孤身一人在北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只知道他又取得了不少成绩。他七十岁那年,到上海来出差,那天,他在一家影视公司谈剧本,吃过中饭,在散步时突然再度爆发脑梗,昏倒在地,被众人送往医院抢救,虽坚持了几十天,却没有能再醒来……

那时,我心梗刚抢救过来,所以,他的追悼会我未能去参加。事后,我听与会的老同学介绍,他的追悼会有两个亮点:一是一位熟悉他的民营影视公司老总为他致的悼词中,列举了不少他所取得的成绩,让老同学们都为之眼睛一亮,心存敬佩;二是他早已离婚的妻子和一位曾热烈追求过他的女同学,以及小飞在电影专科学校时曾单思过的比他低一届的一位女同学,都来参加了追悼会,后者还是特意从深圳赶来的,谁都不知她怎么会得此噩耗的。她们都对小飞知根知底,哭得都很伤心。大家都不知道此时此刻,她们在想些什么,但都为她们的伤心而感动。一个人死后还有此等“艳福”,这样的人能有几个?

熟悉小飞的人都能感到,他一路走来十分不易,至少,他那工作到底、奋斗到死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我为有他这样一位老同学、老同事、老舍友而骄傲!

第三位离开我们宿舍的是杨时文。1970年,他被我们“光棍团”的“副团长”石晓华带走了。晓华是中共上海市委原文教书记石西民的长女,“文革”前,石西民调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全家迁往北京。晓华是我们电影专科学校里的同学,导演系的,与我们同届毕业后一起分配在天马厂工作,所以仍留上海。她父亲临走前对她约法三章:一是不留一间住房给她;二是住到单位的集体宿舍中去;三是好好向平民百姓家的子弟学习。从此,晓华与我们融洽地一同过起了清贫的生活。为了对这位书记、部长的千金表示欢迎和鼓励,我们不约而同地封她当了“光棍团”的“副团长”。说来也奇怪,她竟很快被我們这群平民子弟同化,并悄悄地爱上了农家子弟杨时文。他们结婚时,按当时的房管政策,在分得的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屋中筑成了爱巢。婚礼极其简单,由我托水乡的弟弟觅得一点水产品后,几个要好的朋友聚在一起吃了喜酒,当然有我们三位舍友。而此时,晓华的父母都在隔离审查之中,晓华受此株连,婚后不久就被“清”出电影厂,到一家化工厂去“战高温”。时文对她照顾有加,恩爱更浓,有了爱情的结晶,生有一子。他们一起熬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石西民当初对长女的决策以及晓华自己的选择,看来都是十分正确的。

“文革”后,我调入上影文学部工作,不但见证了他们夫妻俩在创作上的比翼双飞,一位成了著名的电影编剧,一位成了著名的女导演,而且我也成了他们的合作伙伴。

杨时文接连与朋友们一起创作出了《失去记忆的人》《海之恋》《四等小站》《快乐的单身汉》《二十年后再相会》《本案没有结束》《凶手与懦夫》等剧本并拍成电影后,被提拔为上影文学部的副主任,后又升为主任。在这期间,他热心扶植了不少业余作者的极具生活和时代气息的剧作,有效地团结了老、中、青三代剧作家,为重铸上影辉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一直在他领导下做编辑工作,虽是他的部下,但却始终平等友好地相处着。他对任何人都如此,没有一当官就变脸,与编剧、编辑们相处得都很好,谁都可以到他办公室去坐一会。因他当过编辑、编剧,太了解他们的艰难与苦衷了,所以,在不断的改革中,总是尽力去维护部下的利益。我们也都理解他作为一位非党人士出来主持文学部的不易,全都尽力协助他的工作,努力去完成厂里交下的任务。我对他的支持,不但表现在总是超额去完成编辑任务,而且在他人编辑的剧本上不去、需要大家扶一把时,只要杨主任说一声,我总是默默地甘当“扶手”,有时还要动手修改。事成后总是无名无利,并非我崇高,大多是看在杨主任的面上。我知道,他的牺牲要比我大得多,他创作正值高潮期,服从组织的安排,当副主任、主任多年,一年又一年地为人做“嫁衣”不算,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说实话,在我眼中看来,他这位憨厚的农家子弟,虽有自己的聪明,但还是不适合当官的。我的担心并非多余,他熬过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就主动辞职了。接着,组织上又让休整了几年的原先的主任孟森辉复出,担任文学部副厂长兼文学部主任,我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我们都是电影专科学校的同学,其实,都只适合搞业务,不适合当官。但我们这代人又都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的人。上上下下,下下上上,一切都无所谓,仍然保持着昔日的情谊。杨时文退下后,我为他创作的两部剧本当过编辑,一是《情洒浦江》,由他夫人石晓华执导后获得了当年的政府奖。二是《五台山传奇》,我们跟随山西的业余作者去五台山下生活时,出了一次看来必死无疑的车祸,我俩侥幸活了下来,该是生死之交了。此片上影没有投产,后由北影投拍。后来,在改革深化中,他转入了制片人行列,自办公司,投拍了不少影视剧,其中由我参与创作的两个剧本:一是《神警奇偷》,二是《笑傲云天》,都是由他夫人石晓华执导的。前者还是由他们夫妻俩自筹的资金,冒着极大的风险,为此而轰动过一时,所幸还是获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2002年,我们一起退休后,时文仍然在办公司,当制片人,忙碌非凡。我则只想独自写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常常闭门在家,看书写作。其中,也曾应他之邀,参与过一些电视剧的编剧,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后来,我们都得了大病,他曾两次脑梗,又有高血压、糖尿病,身体一下垮了下来。我们偶尔聚会相见,谈起老友们一个个驾鹤西去,在感叹万分之余,剩下的只能是互祝平安。谁都愿意再为这伟大新时代效上一份力,但确属心有余而力不及了。好在仍有不少人还能理解、看重我们这代人,在杨时文的追悼会上,我不但看到了上影的老领导、新领导,而且上影的创作人员和老工人前去送行的为数更多,一个中厅都挤不下。已满头白发的石晓华为此深受感动。

有一件事,我考虑再三,在征得石晓华同意后,该为杨时文说说清楚:在杨时文逝世网上发布消息时,网民们为他点赞致敬的不少,有人在称颂他的功绩时,把赵志强、杨时文和曹雷在“文革”后期编剧、谢晋执导的影片《春苗》称作“经典”,为此,也有人对此发出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当时的真实情况《上海电影志》在“大事记”中记载如下:“1973年11月2日,市革委副主任徐景贤主持电影剧本《赤脚医生》(6稿)大型讨论会。该剧本创作组于1970年7月成立,原先主要是歌颂新生事物,写为贫下中农送医送药。徐景贤提出要写夺权斗争,将农村卫生院院长写成‘走资派,‘要夺他的权。后来,又派市委写作组成员对创作组‘进行具体指导,修改剧本,于1974年7月1日经市革委副主任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主持讨论通过。”我是此事的见证人之一,这条记载写得实事求是,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也应实事求是:一,说《春苗》是“经典”是不适合的;二,以此来谩骂编剧是不应该的。石晓华加了一条,她说,作为编剧之一的杨时文,也应引以为训。我说,他们在“文革”后都已作过深刻的检查,杨时文此后的人生都在引以为训。

55年前,我们同舍的四人中,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光棍团”的,现在,也只剩下了我一人。我送走的不同舍的上影老同事更多。我始终记着我这个幸存者的责任,尽力为他们留下一些真实的记载,他们都为我国的电影事业作出过或多或少的贡献,他们大多工作在幕后,无名,又来不及享受多少改革开放的红利。后来者们不该忘却这代人在重铸上影辉煌中的奉献,更应敬重他们在重铸上影辉煌中甘愿透支而早亡的奋斗精神,至少不该脱离历史,不顾真实地再去对他们说三道四。

猜你喜欢

小飞
小学生安全漫画
疑团
掐点儿
小飞的63分
干脆面
那年的一瓶酒
小飞的奇遇
令小偷无语的失主
追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