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萨都刺对唐诗的继承与开拓

2018-10-22梁燕丽郭艳华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开拓继承

梁燕丽 郭艳华

摘 要:萨都刺是元代诗坛中一位重要的文人。他的诗歌以其鲜明的风格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在元代文人诗作中脱颖而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纵观他的诗歌创作及艺术生活可以发现,他诗歌风格特色的形成与他对唐诗的学习、继承有着很大关系,同时也与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合多元因素对唐诗的进一步开拓密切相关。本文就萨都刺对唐诗的继承与开拓两方面的内容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剖析萨都刺在诗体创作上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萨都刺;继承;开拓

作者简介:梁燕丽(1996-),女,河南禹州人,北方民族大学2015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郭艳华(1978-),女,宁夏贺兰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和文学思想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

唐代是诗歌发展史上的繁荣期,出现了许多著名诗人和影响深远的诗作,而元代诗歌创作就深受唐诗的影响。“无论是元诗四大家,还是刘因、杨维桢、萨都刺等大家都在一片宗唐学唐的潮流里沉浮。”[1]萨都刺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是精益求精的,非常注重对诗艺的探索,尤其是对唐诗的学习。他在对唐诗继承的同时,也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但从整体上看又不完全同于唐体诗,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萨都刺在诗歌创作中一向以“唐音” 作为自己的追求。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他的这些诗作无论是从题材内容上来看,还是在语言风格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而这些鲜明的特色与萨都刺自身对唐诗的学习和继承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从萨都刺对诗歌内容题材的选取上来看,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山水田园诗、咏物怀古诗、政治纪实诗,边塞诗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题材与唐代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有着一定的契合性。除此之外,从他诗作的内容上来看,其中不仅有浪漫主义的情怀,还有现实主义的色彩。《黄河夜送西台御史张子寿》便是其中的一首佳作。“爱君足迹半天下,百简清霜秋气多。帆影东南湖上去,马蹄西北日边过。风波玉露仙人掌,文彩云机织女梭。自笑追随远游客,斗槎星夜下黄河。”此诗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色彩,用大胆地想象和笔触给人以新奇清新的感受。无论是对友人的经历、踪迹、品性或是才华的评述,还是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的表达都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尤其是“风波玉露仙人掌,文彩云机织女梭”两句最为传神。这与唐代诗人李白那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江城玩雪》中,诗人萨都刺对“雪花纷纷客倚栏,长江风急吼天关。千重铁瓮成银瓮,一夜金山换玉山”这一江城风雪情景的描绘中,亦是如此,诗中“这些意象虽不见得真实,却给人以‘无理而妙的意味。”[2]此外,萨都刺的诗作中还有着大量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之作,其中以他的《早发黄河即事》、《鬻女谣》、《早发黄河即事》、《黯淡滩歌》等作品最具代表性。诗中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与对下层民众的关怀与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着相似之处。整体来看,无论是在诗歌的题材上,亦或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诗人对唐人、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性。

其次、从诗歌的思想情感上来看,萨都刺诗中对下层民众的关怀真切赤诚,对统治阶层的批判直接深刻。可以说在某这种程度上,这也是萨都刺对前人及其作品的一种继承。萨都刺《燕姬曲》中对燕姬的描绘不由得使人想起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短鞭娇欲滴。春风澹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着人倦梳洗。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燕姬曲》)诗中以精巧的笔触描写了燕姬年轻时的娇艳模样与快意人生的生活状态,同时又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她容颜老去时惨遭抛弃的凄凉失落,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怜惜之情,在情感的处理上颇得李商隐抒情诗的神韵。《过居庸关》中对“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休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反战情绪宣泄与唐代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愿景有着同样的情感共鸣。由此也可以发现唐代诗人、诗作对萨都刺情感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另外、从萨都刺对诗歌的语言韵律的把握上来看,他用功极深,语言灵活多变,音韵亦佳。在创作中他十分注重对诗歌语言的运用,并反復钻研李白、杜甫、杜牧、李贺、李商隐等人的名作,大胆借鉴其中的精华,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体现。如在他的《芙蓉曲》“……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中,他以清新俊逸的语言凝聚了诸多意象。似无情而有情,有所思而不怨,抒发了怀才不遇,四处漂泊的心情,深得李贺、李义山的笔法,词婉意清。《寒夜闻角中》“黄云隔断塞北月,白雁叫破江南烟”中,“黄云”与“白雁”,“隔断”与“叫破”,“塞北月”与“江南烟”工整的对仗,《寓栖云》“白面道人门不出,晚凉倚树听秋风。最怜八月江南好,老雁叫云霜叶红”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与追求都是他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与学习,同时也是对唐诗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繁荣期,虽没有诗话,却出现了许多诗歌创作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对萨都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正是由于萨都刺对唐代以来出现的多种诗歌题材以及创作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使得他对诗歌内容,字词的把握更加细致,对诗歌中的意象的选取以及情感的表达也十分考究。可以说对唐诗的学习与继承,对萨都刺自身诗歌创作风格以及特色的形成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元朝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封建王朝。在元朝多种文化交融并存的特殊环境下,萨都刺在诗歌创作中秉承着“宗唐得古”[3]的基本思路,在对唐诗学习、继承的同时又融合了时代精神和特色,使得他的诗歌不拘泥唐诗自身而有自己的特色,在对唐诗继承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开拓。

首先,表现在诗歌的内容上,鲜明的时代精神使得他的诗歌内容更加深刻。萨都刺生于世祖中期,殁于顺帝中期,享年八十余岁。“他历经十一个皇帝,目睹了帝国的盛衰,政局的成败,是一位敢于面对现实的诗人。”[4]同时他也目睹了这一时期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凄苦。他的政治纪实诗中,以大量的笔墨对社会现实加以描绘和批判。在他的《鬻女谣》一诗中,诗人对下层民众凄惨境遇的描绘字字浸血,使人读来不由得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思考。“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荒村向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人夸颜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下层百姓过着食不果腹,水深火热的生活,甚至出现了为了生存卖儿鬻女的现象,而作为百姓的父母官的官吏却置百姓于不顾,纵情享乐。除此之外,诗人通过对战场上“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过居庸关》)情况的描绘,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统治者为一己之利连年征战的行径。黑暗动荡的社会环境,滋生了萨都刺自身浓郁的忧患意识。他的这些现实主义诗作字字透露着时代的影子,引人深思,可以说在内容上拓宽了唐诗的外延,更具时代特色。

其次,表现在诗歌的思想情感上,萨都刺身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得他在思想情感上更加丰富。在他思想体系中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他在情感的处理上不完全拘泥于传统诗歌创作的“诗格”、“诗式”、“诗法”,而是以丰富的情感展现他的独特之处,在他的纪游诗中表现尤为突出。从整体上来看,除了早期穷困经商时偶有思乡别绪外,他的纪游诗情感多是明快开朗的。“与汉族诗人的纪游诗相比他的诗较少羁旅之愁和地域偏见。”[5]《西楼别寄闽宪诸公》中“丈夫有泪不需洒,去客挂帆君马上”,萨都刺那种乐观豁达的情感便跃然纸上。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他又毫不吝啬地流露出了他对下层民众的悲悯之情和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鬻女谣》中“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两句直接地展现了他对统治者毫不留情的责问和对下层民众的关怀,同时也反映出他自身所带有的儒家“仁爱”的思想。白寿彝先生在《回族人物志》曾评价说:“萨都刺有少数作品也可以说是有诗史性质的”。[6]可以看出萨都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普通民众的关心,从中透露着他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与领会。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萨都刺在创作时思想情感更加丰富,而不落于僵硬、俗套。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唐诗的一种开拓。

另外,从具体的创作风格上来看,他“清而不佻,丽而不缛”[7]的风格特色可以称之为对唐诗的又一种开拓。徐象梅《两浙名贤录》中对此曾言:“天锡寓居武林,博雅工诗文,风流俊逸。”顾奎光说:“天锡诗有清气,不是一味秾丽,故佳。”从前人对萨都刺作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萨都刺在诗歌创作上的造诣和才华。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着鲜明独特的主导风格,也有着多重輔助风格,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而所谓“清气”,又可称之为“清奇”,在诗中则表现为清新流丽,而又不乏奇崛。从他的诗作《终南进士行和李五峰题马麟画钟馗图》、《黯淡滩歌》、《宿青阳云松台二首》等诗作中均有表现。“自是诗人有清气,出门千树雪花飞”是萨都刺自身对诗人的见解,同时这两句诗也凝聚了萨都刺自身诗歌创作的风格特色。无论是“清气”,还是“清奇”,萨都刺在宗唐、学唐的潮流中,这种自我风格的凝练也正是对唐诗的一种发展。

结语:从整体上来看,萨都刺诗歌中有着浓郁的唐诗色彩,这来源于他对唐诗的学习与继承。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特色,这与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唐诗的开拓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环境给予的影响,萨都刺亦是如此。无论是从他诗歌内容、情感上来看,还是从风格特色上来看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反之,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萨都刺在诗歌创作中能够别开生面,在宗唐、学唐的同时又对达到了对唐诗的开拓。“继承”与“开拓”这两个词语本就充满了联系,从萨都刺的诗歌作品及其创作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迪:在学习、继承的同时,不能丢掉开拓意识。而想要达到对某一主体的开拓,又离不开对它的学习继承作为基础。

注释:

[1]胡明.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J].文学评论,1999(02)

[2]张迎胜.元代回族文学家[M].人民出版社,2004.

[3]南宋文人戴表元最先提出“宗唐得古”,是指诗歌“古体宗汉魏两晋,近体宗唐”,是为救当时诗坛积弊而提出的诗歌创作的复古主张,也是有元一代诗人创作、诗家论诗的一条法则。

[4]余国钦.萨都刺诗歌浅说[J].内蒙古师大学报,1988(02)

[5]罗思宁.民族大融合中的萨都刺.[J].中山大学学报,1993(01)

[6]白寿彝.回族人物志[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7]顾嗣立.元诗选[M].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猜你喜欢

开拓继承
史量才对中国报业发展的继承与开拓
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答
语文教学中学生快速习作能力的培养研究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试谈水彩艺术的创作意识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