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视阈中的海洋文化宣传

2018-10-22陈恺思金义富

新闻爱好者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宣传微时代

陈恺思 金义富

【摘要】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做好海洋文化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结合“微时代”的特点,要抓住新闻宣传的“公共性”,由浅入深,提纲挈领;要抓住宣传对象中的重点受众青少年群体,课堂、家庭、社会、艺术多管齐下;要抓住三屏合一的宣传特性,充分利用“微时代”的便捷、高效、平民化的宣传形式。

【关键词】微时代;海洋文化;宣传;重点受众

“丈夫志四海,万国犹比邻”。21世纪既是海洋的世纪,又是青年的世纪、技术的世纪。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与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微时代”背景下的海洋文化宣传,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而如何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宣传,是我们当下迫在眉睫的课题。

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力量正在开启着新的未来。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与十八大报告相比,多了“加快”二字,充分体现了党的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为海洋事业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5年来,从中宣部相关方案的下发,到一系列海洋文化宣传活动的展开,应该说,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讲话精神得到了普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海洋意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指示得到了落实,海洋文化宣传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比起时代的要求,说及“整体感觉”,坊间仍然认为,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海洋强国宣传教育亟待加强。有论者认为:宣传滞后的现状很大程度上缘自我们对宣传重视程度不够、海洋法律体系缺乏、社会氛围不浓厚。[2]如何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搞好宣传,笔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抓住新闻宣传的“公共性”

新闻价值、宣传效果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新闻的公共性”主要是指根据与公共利益紧密相关的要求,按照新闻规律确立写作题材,以期引起最多人的关注。在“微时代”的社会演进过程中,以往所说的“内容集中”的公共性、“众望所归”的公共性、“精心遴选”的公共性与“居高临下”的公共姿态,已经或多或少地被稀释与消解,接地气的公共性“润物细无声”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公共性”的权威认定正在与平民意識并驾齐驱。

“公共性”是与“专业性”相辅相成的概念。缺少了后者,很难达到传播海洋文化知识、提高海洋观念满足千百万人的新闻需求、反映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的目的。而缺少了前者,宣传活动则很可能因为过于“专业”而失去了受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就立场的公共性而言,新闻宣传首先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需要紧密相关。就题材的公共性而言,应该圈定一个基本的常识范围,找到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都能够接受的切入点。具体到海洋文化的宣传上,之所以一边是高度重视、政令不断,一边总让人感觉到效果还不明显,原因之一,就是以往的宣传,不无面面俱到的现象,即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平均用力,追求“大而全”。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内容关联方方面面的价值理念。从“大文化”的视角考查,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自然三大板块均可以纳入“大文化”视阈来观照。立足于大文化的视角,就不难窥探“海洋”板块的林林总总、五色斑斓。因此,海洋文化所涉及的国民海洋意识也是全方位与多侧面的。涉及“一带一路”和“微时代”的大背景,涉及与海洋相关的政治、国防、法律、管理、经济、科技、环境、安全、自然、资源、教育等各个方面,涉及我国民众对海洋的性质、规律、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仅仅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看,海洋产业、海洋贸易与投资、海洋科技、海洋环保、防灾减灾、海洋管理及海上互联互通,就是一个巨大的体系,宣传任务之重,层次排序之繁复,难以一蹴而就。

在如此厚重而宽泛的背景之下,如何由浅入深,如何提纲挈领?我们认为,要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业性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原则。在“海洋文化”宣传方面,应逐步深入地开展以下宣传:

一是突出中外历史上重大海洋活动与航海知识的宣传。如对于徐福东渡、郑和下西洋、南海仲裁案等历史的宣传;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南极探险等方面的宣传。

二是突出对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基本知识的宣传。如对主要港口——广州、天津、大连、宁波等地的介绍,对于我国主要贸易航线的历史与作用的宣传。

三是突出对海洋考古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宣传。如征集、整理、出版海洋文明口述史,图片资料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与现状。

四是突出有关海洋节庆文化的基本知识的宣传。偏重经济的如开渔节、休渔节等,偏重文艺体育的如现在已经成为国际赛事的不同地域的端午节“龙舟竞渡”。

五是突出对海神信仰的了解与把握。如妈祖文化的来龙去脉、岭南圣母冼夫人的事迹、从四海海神到四海龙王再到东海女神和南海观世音的信仰流变。

六是突出对与海洋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从曹操的《观沧海》,到孙悟空获取“定海神针”;从童话《海的女儿》,到小说《老人与海》——海洋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宣传作用值得重视。

七是突出对学校海洋教育常识与成果的宣传。如中小学海洋类课程的基本内容、大学海洋相关公选课程的介绍。

八是突出对海洋公共文化教育设施的介绍与宣传。加强对海洋馆、涉海博物馆(如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里的“海洋火山博物馆”)及相关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的普及性介绍。

九是突出对宣传日、专题片、主题活动的推介宣传。

同时,在公共性宣传方面,还要顾及地域特点与传播手段。例如舟山海洋节庆文化近年发展迅速,为我国特色海洋文化的成熟与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关专家就探讨了其渊源和构成,并从民间的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建设、政府主导发展、文化产业兴起等诸多方面探寻其发展的主要因素。[3]

就传播手段的公共性而言,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三屏合一之后,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为现代公共传播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在海洋文化研究过程中,网络、手机、广播、人造卫星以及光导通信,在文化普及与推广等方面的宣传作用,大到几乎无法估量。

二、抓住宣传对象中的重点受众

一般说来,“文化宣传”是老少皆宜的,不应该以年龄划线,更何况海洋文化宣传的受众理所应当是整个社会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但是,具体到时下,大中小学生既是海洋文化宣传的主要受众,又是将来从事宣传的骨干力量。而在海洋渔业、海军、海事、海港等一线岗位,青年人也已经占据大部分的比重,肩负着海洋强国的历史重担。中宣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和《关于提升海洋意识加强海权教育工作方案》,对加强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海洋意识做出了高屋建瓴的具体部署,促进了海洋文化教育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接轨。“少年强则中国强”,海洋文化的宣传教育情同此理。所以,宣传对象中的关键受众群无疑是青少年。

值得注意的是,人数众多的青少年群体海洋文化意识比较淡薄而急需补课。而且,我国涉海类高等院校还不多、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教育理论与相关教育理念。其他院校开设有关海洋文化的选修课与专题讲座也为数甚少。所以,总体来看,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既然提升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抓住海洋文化宣传对象中的关键受众群,我们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第一是课堂教育。2015年下半年,《我们的海洋》作为我国第一套海洋意识教育专用教材,已在北京、山东、福建、海南、天津等省市的部分中小学作为校本教材使用,这套教材立足海洋文化的基本常识,编辑思路清晰,行文活泼生动,覆盖面也比较宽。如小学高年级部分,“关爱海洋珍稀物种”介绍了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文昌鱼,“保护美丽海洋环境”部分介绍了红树林、赤潮说、保护渔业资源与海滩;第三部分“探索神秘海底世界”介绍了“南海一号”、海底古村庄、深海与“蛟龙”,编写循序渐进而难易适度。其高中版侧重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影视与帆船)、海洋强国,同样有条不紊,由浅入深。不少大中小学已经开始利用绘画、征文、板报、主题班队会、文艺演出、科技创新等青少年活动,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意识。此外,专家讲座、海洋知识夏令营等活动,属于课堂的延伸,可以试点推广,形成品牌。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国海洋知识教育示范标准只是时间问题。要切实纠正“与高考无关的一律靠后”的观念,培养合格的教师,保证足够的课时。

第二是家庭教育。海洋文化意识同样需要从少儿抓起。进入“微时代”,由于微传播技术的先进性,使用方式的便捷性,“微用户”的年轻化、低龄化趋势明显。在家庭教育方面,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早在2004年,美国的专家学者就广为联络而在网上反复研讨,形成了美国海洋文化指南即后来的中小学12年海洋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随后成立了海洋教育中心,开辟了专业网络。看看国外的学前儿童动画片,《超级飞侠》《海洋小纵队》等都有不少有关海洋文化的内容。我们有必要编写自己的相关幼儿读物,拍摄具有中国风格的动漫、动画专题片与连续剧。家长须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有针对性地参观学习,让海洋教育成为我们的“家学”与“家教”。

第三是社会教育。以往,在海洋文化教育方面,一些现成的、优质的社会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在笔者身边,既有久负盛名的南海舰队,又有专业性很强的海事部门,湛江海事局总结的《湛江海事文化的四大特征》第一条就强调“地域性、行业性、时代性和历史积淀,奠定了湛江海事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开放性、博大性、兼容性、交流性、开拓性、争先性、自由性。该单位总结的“海洋文化精神”包括:开放交流精神、博大兼容精神、刚毅无畏精神、开拓探索精神、勇争一流精神、和谐相融精神。湛江地区及时组织学生到海事机关参观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海洋馆、博物馆、军史馆、海战纪念馆的教育基地作用,亦不可忽视。海军更是一所好学校,截至2014年,中国海军通过举办舰艇开放日活动,有计划地安排了近30艘次舰艇向公众开放,舰艇种类有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远洋训练舰、医院船等,主力战艦约占对公众开放总舰艇数的90%以上,参观总人数超过20万人,营造了良好的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社会环境。

第四是艺术教育。艺术是文化的重头戏,寓教于乐是宣传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唱着《鼓浪屿之歌》《大海啊故乡》《军港之夜》一路走来的。但是,检视一下时下青年人的艺术爱好,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内容还是偏少,有力度又有艺术品位的作品还不多,急需立足海岸线,弘扬正能量,为青年人创作一批与时俱进的优秀的艺术精品。2018年春节晚会,节目组从丝绸之路上找灵感,在正式节目开始前,就用宣传片的方式展示港珠澳大桥与井冈山舰,国宝《丝路山水地图》的展示与《丝路绽放》的舞蹈,都扣紧了“一带一路”的主旨,展现出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三、抓住三屏合一的宣传特性

“微时代”的鲜明特点就是三屏合一:“影院银屏”“电脑屏幕”“手机屏”合而为一。这种兼容性是创新,更是未来趋势的代表,从网络春晚等形式的成功可以看出,“合一”使电视(电影)、网络、手机三种传播媒介的作用同时得到了提升——这一点对于海洋文化的宣传有着重要的提醒。

对微时代的新闻受众而言,宣传已经不仅是印刷媒体上的一段文字或电视媒体中的一段新闻短片。当飞信、QQ、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在随时随地、得心应手地上传图片视频、即时滚动更新的时候,任何宣传都已经不可能不带上鲜明的科技特色与现代教育特色。可以说,忽略了“微时代”的智能手机宣传的背景与技术色彩,也就是忽略了现代宣传教育的“与时俱进”特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抓住了“三屏合一”与“智能手机宣传”这个“牛鼻子”,就是抓住了海洋文化宣传的关键一环。

所以,构建全民性的海洋文化宣传体系,除了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之外,结合“微时代”的特点,是否可以从下列宣传形式入手:

一是建设并良好运行播发相关新闻为主的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平台。以《中国海洋报》手机报和官微为依托,分门别类地设置海洋文化宣传的微信公众号与微信平台,设置板块新闻、滚动新闻、直播大厅、高清图等栏目,专人负责,及时更新,高效而准确地做出新闻推送。同时,借鉴“微博问政”“微信问政”的方法,及时收集民意、开展民调,做好互动与反馈。

二是优秀纪录片播放。开通海洋文化专题片、纪录片播发的频道,经过专家评审推荐,播放已经有定评的优秀影片。如雅克·贝汉等执导的生态纪录片《海洋》(2011年8月在中国上映),一边展示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顽强而自由的原始生态,展示动物们和谐相处的其乐融融;一边完整地披露海洋食物链,展现海洋生态系统——暗示食物链断裂的可怕后果。片中人和动物、海洋共生共存的理念与老庄的“齐物论”观点不谋而合。编导恪守客观性,回避人为视角,没有“居高临下”的评论,全部让镜头说话,效果很好。要联系央视这样有影响力的频道,保证时间与播出质量。

三是海洋公益微电影拍摄。鼓励和引导电影人或微电影爱好者,用镜头与影像“讲好海洋故事”,表现自己眼中的海洋文化和海事精神,抒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环保情怀。如2016年上线的海洋公益微电影《海螺致意》,生动地讲述了新老两代晋江人在海洋开发和保护问题上的思想碰撞及精神传承,在故事中凸显了海洋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文化、渔业经济现状。

四是翻译并创作科普小视频。动态画面与静态的图片、解说词文本相结合,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形式,完成具有“微时代”特色的科普小视频。例如,视频用户于2017年2月上传到网络的英语小视频《海洋到底有多深?》,短短6分钟,分别使用二三十种参照物——如泰坦尼克号、人类潜水记录、迪拜哈利法塔、棱皮龟与抹香鲸深潜度、帝国大厦、珠穆朗玛峰等作比,步步深入,动静结合,引人入胜。结论是:最深的海底可以达到10994米,令人震惊。

五是随手拍征集与展览。如今的手机像素之高,几乎不输单反。完全可以鼓励摄影爱好者参与到海洋文化宣传当中,只要现场感强,内容真实,焦点突出,画面清晰,无论是独幅还是组照均可。设立相关平台与图库,利用云储存的优势,建立图片库并择期择优巡回展出。

六是网络课程。集中相关的专家教授与科普工作者,按照宣传纲要或者教学大纲,把海洋文化的核心内容做成课程录像,利用录播的形式,制作成视频、DV、PDF课件,随时随地播放。把学术讲座与大中小学课堂推向全社会。

七是手机直播。手机直播APP已经是时下最火的娱乐应用,但是这种与网友面对面的互动形式尚未拓展到文化宣传方面。如何利用手机直播功能把海洋文化宣传的任务做活做好,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多才多艺的美女帅哥、综艺大咖、草根偶像、优秀娱乐主播的影响力,以音乐舞蹈和讲故事的形式为主,侧重网民喜闻乐见的内容。

八是微信动漫与漫画。文字能说的图片也能说,文字不能说的,图片也能说。进入“读图时代”之后,“文”往往是图的“点睛”之笔。而表情包之类的动漫,是传播最快、覆盖最广的宣传工具。如今,漫画在“微时代”也有向儿童简笔画靠拢的倾向,使得更多的网民可以轻松驾驭、挥洒自如。在海洋文化宣传方面,微信动漫与漫画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延揽相关高手,制作并推送,逐步形成大气候。

九是网上电子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作为随时随处与读者交流、接触的网络界面,这些场所是开展网上海洋文化宣传服务的最佳窗口和手段。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做好资源导航、馆藏检索、服务指南、阅读推广活动,积极展开互动。

十是手机文件柜。把有关海洋文化宣传的文件原文、节录、语录、解读、评点等做成文件夹,将大中小学教材与教师指导书、参考书做成文件夹,将考研题库做成文件夹,以备不时之需。

总之,“微时代”的新闻形态与宣传方式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信息形态进一步向多维发展,同一个讯息经过数字技术的处理可以跨媒体传播,并且在文字、聲音、图象中任意切换。与之前相比,人们的传播活动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而简洁化、个性化的迷你传播内容越来越受到网民的青睐。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海洋新媒体宣传平台”,不仅完全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本文为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ZJ18QNO5;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学生海洋意识教育“九个一工程”实践及其效果评价,项目号:2017A07071202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731/c64094-22399483.html.

[2]杜明磊.试论我国青年海洋强国意识教育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7(23).

[3]程黎明.舟山海洋节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新校园(理论版),2013(1).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宣传微时代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