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究

2018-10-22陈旻贤

商业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陈旻贤

[摘 要] 当代世界粮食产业发展迅猛,粮食安全开始逐步面临新的考验与新的机遇。我国目前粮食安全供给与需求失衡,产业发展迟缓,质量问题严重,国际竞争形势严峻,农业迎来创新机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通过调整生产、流通、仓储及交易等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并保障粮食数量、质量、架构和环境的安全防范粮食安全风险,以更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症下药”。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8-0112-03

一、粮食安全概念

世界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概括为:保证所有人不管处于哪个时期,都可以购买到经济适用的基本食物。针对此解释,该组织把消费人员本身需求当作切入点来阐释粮食安全,具有一定可取性。然而我国对粮食安全赋予的新概念主要是界定于对粮食总体需求的自我满足,也就是坚持“谷物自给,粮食安全”方针。

坚持以上方针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国内粮食安全所设立的准绳,这些年国内粮食产量的平稳增长,保障了准绳的牢固性。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好形势下,国内粮食安全却出现了较多隐患,暗含许多问题。这导致保护国内粮食安全工作的压力大幅提升,同时也促使粮食安全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提升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动力。基于此,粮食安全应当从先前注重“量”的要求逐步转化为注重粮食安全的问题。

二、粮食安全状况

(一)供给与需求失衡

对粮食产量进行比较,与1998年相比,2003年产量降低了15.93%,其中小麦产量达到了8648.8万吨,在四年内一直保持下行趋势,是继1989年之后产量最低的年份。同时,稻谷产量达到了16065.56万吨,较先前连续六年减少,也是继1982年之后产量最低的年份。此外,在2000年,国内对于粮食的需求量达到了1782.5万吨,至2003年早已增长至5555万吨。

为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的状况,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十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我国政府部门为解决“三农”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三农”领域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粮食产量由2003年8614亿斤上升至2015年6.21亿吨。在这十二年当中,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超过6亿吨。现阶段国内粮食紧缺状况较2003年有了较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然而在2015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只有400亿斤,进口量却达到了2495亿斤,这是由我国粮食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状态所决定的。首先,部分粮食种类在我国供不应求,例如大豆;其次,部分粮食种类在我国的供求状况表现为供过于求,比如玉米。供给与需求失衡状况已演变成现阶段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注重粮食总量不足问题向产业失衡转变。

(二)产业发展迟缓

2000年以来,粮食安全缺陷主要集中于生产环节,重点表现为粮食生产水平较低,产量持续下降,造成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此之后,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稳定粮食产量,我国政府对粮食生产环节进行了大额投资,短时间内达到了提升产量的目的,却导致国内粮食各方面产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

当下,我国“三农”政策过于注重生产环节,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如流通、仓储、交易等环节功能尚未受到重视。有时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增长,甚至会选择较为过激的政策,即以牺牲其它环节所占比重换取生产环节的完善,这就导致其它环节缺失问题慢慢显现出来,比如,在流通环节存在流通主体过于单调的问题;在仓储环节存在库存大量堆积、难以出货的现象,在交易环节存在同种商品中外价格长时间倒挂等不良情况。

并且,“三农”政策过于注重生产环节也会为生产环节自身带来严重隐患,为高速提升粮食产量,导致生产环节出现透支现象,违背了中央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方针。

(三)质量问题严重

从2004年以后,国内粮食亩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谷物每公顷产量从2003年的4872.89公斤提升至2015年的5983.95公斤,2015年粮食亩产量较2003年提高了76.7公斤。

粮食产量的提升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问题。为保障粮食产量,投入了较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工厂品。据资料显示,从2003至2014年,我国农药与化肥消耗总量依次提升了36.3%与36.5%。现阶段,国内农药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消耗量的2.5倍,化肥使用量达到了每公顷400公斤,严重超出国际安全线。然而二者利用效率与欧美农技术先进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根据研究发现,2015年国内三大粮食作物农药与化肥有效利用率依次为36.6%与35.2%,但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效率都超过了50%。

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的过度消耗,造成边际效率的大幅递减,粮食产量提升动力缺失,粮食质量与生态环境安全都面临巨大风险。伴随我国人民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消費人士对粮食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不但需要安全无毒害的绿色产品,不残存化学物质,同时对味道、营养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现阶段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依旧供不应求,这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

(四)国际竞争形势严峻

在2003年,国内粮食产量较先前有了些许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下降所导致的。农民种植粮食收入低,抑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粮食产量无法保持稳定增长。自2004年以来,为从根本上鼓励农民主动种植粮食,防止粮食价格过低给农民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变粮食产量不断减少的状况,我国政府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对小麦与水稻等作物制定了最低购买价格。在2007年,又建立了玉米临时收购与储藏机制。推行以上制度的目标为确保农民收入不受影响,为农民收益提供基本保障。

由于世界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价格所承受国际竞争的压力也不断增大。首先,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降,海运订单锐减;其次,为了保证农民收益,从2008年开始,我国不断上调粮食最低购买价格与临时收储价格。至2014年,根据现价核算小麦与水稻最低收购价格依次提升了64%与90%,而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与开始阶段相比提升了60%,造成原本作为提供最低价格保障的策略失效,大幅领先国际安全线。

(五)农业创新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年,由于我国科技创新及人口城镇化程度日益加深,农业生产自动化、规模化已经转变为现实,慢慢取代了传统的人畜耕作,即农业科技创新与经营创新,这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把握的重要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可以解释为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比重,借助先进技术,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农业经营创新可以解释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前提,优化经营主体,也就是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另外还涵盖了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针对改革方针的成效而言,农业科技创新与经营创新值得推广。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一)调整产业链条

1.生产环节

积极促成农业生产模式与经营模式的革新。当前,国内大豆亩产量仅仅占据世界平均亩产水平66%的比重,不但与国际平均水准存在较大距离,而且也无法与我国其它种类作物产量相提并论。经过比较,国内粮食生产成本较国际来说过高。所以,为提升国内亩产作物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必须支持先进技术进入农业生产活动,提升技术创新贡献率及农业自动化水平,借助全自动生产模式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大幅增长,导致粮农种植活动普遍减少,但却大大激发了农业经营系统的创新,这就需要依据各个区域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前提,促成不同经营者与经营方式的转变与优化,鼓励土地流转,建成规模化经营体系。大力推广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周到的生产咨询、管理等服务,促使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2.流通环节

保证粮食产品在市场上顺利流通。为达到粮食流通要求,要尽力促使流通各要素实现有机融合,其中包括了流通主体与途径的多元化、规范化。为促进流通主体多元化,应当增加粮食销售渠道,防止市场购买方仅仅包含中储粮一家,借助经济政策,支持有足够资金的买方积极加入流通活动。促进流通途径规范化,应当拓展粮食消费途径,推动过腹转化与加工转化流程趋于完善。

3.仓储环节

为有效保障粮食仓储安全,必须树立大局观,合理布局仓储位置,并且注重完善旧仓储、创建新仓储。合理布局粮食仓储位置,需要依据国内粮食生产与销售分布特征,参考当地环境状况,明确定位粮食仓储的具体位置,这不但有利于化解供求矛盾,并且有利于压低建仓成本。依据实际规划情况,改“危仓老库”为“智慧粮仓”,提升仓储可利用面积。无论是新仓储还是旧仓储都需要确保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此外,仓储管理模式应当与流通管理模式协调发展,采取自动化管理手段,做到高效管控。

4.交易环节

防范国际竞争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市场交易行为离不开广大农民与顾客,其中交易价格就是平衡两者利益的关键。粮食价格是粮食交易环节的关键,其中包含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粮价降低将促使我国在国际竞争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有利于提升顾客参与度,然而却极易损害粮农利益。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国际粮价竞争,最大限度维护国内农民的合法权益,在“黄箱”政策进展不顺的情况下,应在“绿箱”、“蓝箱”政策架构下提升单位补贴强度,使得国内粮价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不会因为粮价无端变换而影响到农民收益。同时,为提高农业收入,增进生产效率,必须积极拓宽农业产业链,鼓励“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让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获得更多实惠,比如开辟农产品贸易市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等。

(二)保障粮食安全

1.数量安全

粮食生产数量平稳且带有小幅变化。在确保大部分农产品拥有足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不提升粮食种植面积,仅仅凭借目前掌握的农业技术,粮食生产供应数量难以满足人们需求。经过统计,当前国内粮食总供应量已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现阶段,粮食安全的核心矛盾已由单纯的粮食供应数量不足转变为集粮食数量、质量、架构、环境为一体的矛盾。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动的进行。在此过程中,必须从根源上避免只注重提高粮食产量的观念,应当适当许可生产数量的小幅度变化。如果变化幅度过大,将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损害到农民利益。允许粮食生产数量平稳运行,小幅变化,也能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2.质量安全

有条不紊制定策略,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质量安全主要区分成两个方面:首先是粮食绿色无污染,农药残留不可超标;其次为粮食质量升级,粮食富含的营养物质种类多、含量高、口感好等。

根据现阶段国内粮食质量安全情况而言,依旧存在过度消耗农药、化肥等化工原料的现象,致使粮食生产质量难以达标,而营养成分高、品质佳的粮食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于质量不达标的粮食,必须着重强化对生产起点的治理工作,避免使用毒性强、危害大的农药、化肥,一旦发现此類物质立即查找其来源,严肃处理,政府应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交易的管制力度,禁绝对环境及人体有害的因子。此外,必须加大力度引导,帮助农民生产出高质量的粮食,依据不同区域独特的区位优势,种植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此外还要注重商业宣传,建立地区优质农产品品牌,创造产品额外价值,提升农民收入。

3.架构安全

建立健全粮食产业架构。经过对2015年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研究得知,稻谷与小麦的关系整体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相互统一,而大豆与玉米的供需关系却显得格格不入。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达到了国内生产总量的7倍,对外依赖性大于80%。玉米由于其替代作物的大量进口,供应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库存堆积如山。从大方向看,稳固粮食产业架构,必须维持稻谷与小麦的绝对安全状况,提升大豆生产比重,减少玉米生产数量,强化优质粮食工程。

4.环境安全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对先前遭遇破坏的环境予以弥补。为有效提升粮食总量,以往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是加大投入、挥霍资源的粗放发展方式,导致积累下诸多生态旧账,不利于保护粮食生产环境的安全。捍卫环境安全,做好集约生产,恢复先前遭受破坏的环境,从环境安全角度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保护环境,周密生产,应当逐步改变陈旧的认识理念与生产模式。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大多数耕地资源皆为森林、草地、湖泊等占据,造成了极大浪费,应当提高农村宣传力度,转变此落后观念。此外,必须注重更新农业生产模式,避免继续运用高投入、高消耗方式,停止农药、化肥等剧毒产品的应用,支持生产可降解性薄膜,鼓励运用健康无公害的农家肥与有机肥。并且,从根本上保证工业与农业二者能够协同发展,取缔或外迁威胁农业生产的工业企业,防范农村环境污染。

在保证不会添加生态环境新账的前置条件下,还得将工作重心集中于归还生态环境旧账,按部就班进行分级整治,为有效避免粮食总量发生大幅度变化,优先治理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业灌溉水污染等问题严峻区域,其后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所存在的其它问题。在分级整治过程中需要根据被污染地区的实际状况,实施针对性强的处理措施,节省成本,提升效率。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10+144.

[2]王立锋,董艳玲.粮食安全视角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11):21-23.

[3]许瑞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6(6):178-183.

[4]胡鞍钢,地力夏提·吾布力,鄢一龙.粮食安全“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5):158-165+198-199.

[5]马述忠,叶宏亮,任婉婉.基于国内外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中国粮食安全問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6):9-19+110.

[6]陈锡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5(6):20-22.

[7]冷智花,付畅俭.城镇化失衡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4(11):58-65.

[8]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02):4-10+110.

[9]吴卫红.四川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39-43.

[10]倪国华,郑风田.粮食安全背景下的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J].中国农村观察,2012(4):52-58+94.

[责任编辑:史朴]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浅论雷州市广垦东西洋米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基于SFA河南省18地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