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院式美术教育模式在油画民族化进程中的作用

2018-10-22刘慧敏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族化油画绘画

刘慧敏

摘 要:中国自有学院美术教育,其模式是由留欧人员所带回的西方的教育式样结构。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来,虽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却没有在世界艺林树起本民族的旗帜,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当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学院式美术教育 油画民族化

推动油画民族化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主要依靠美术学院这一教育体系。当今的从业人员需要文凭,所以美术教育必须是在高等院校进行。甚而在毕业后的发展也要依赖美术学院,原因有学生毕业后的创作条件,市场经济对油画创作的支持,民族化的探索成果也要依靠美术学院教育体系的认同。现今的中国油画因为市场的不成熟性,学校仍然是教育与传播的中流砥柱。

一、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来源

由留学归国人员带回的西方学院式的美术教育模式,随西方科学在中国的威慑力而得到了全盘的接受,以及解放后引进的前苏联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循序渐进,面向生活和严格基本功的传统。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很多风格的引入,又逐渐的引进了其他欧美国家的一些美术教育方法。这就是现今我国美术教育框架结构的基本来源。形成了既重视文艺复兴以来学院派科学理性教育传统,又重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形象与其心理表现的生动性、鲜明性和生活意蕴。其在至今的美育中担当了无可替代的重任,确实对中国的美育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的优点

1.“科学”教育方式的“批量生产”可加速艺术审美大众化

西方的学院式美术教育模式的这种“批量生产”虽有不适合油画在当代的发展之处,但它所能给艺术带来的这一人员基数是使艺术繁荣、也是使艺术不走入“自言自语”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另一种保证。

中国美术教育需要这一基数,学生基数的加大,自然扩大了艺术审美的影响力。从这些年来油画的发展状态及成果看,从业人员和普及人員通过这样一种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我们应当以改良的态度对待现今的美术教育模式。同时当代的艺术常有人发出看不懂的感慨,这除了有确实我们一些艺术工作者陷入“为艺术而艺术”、“从艺术到艺术”的语言审美个人经验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我们对大众面对艺术的引导不够。艺术是一种定位以至极致的边缘科学,自然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表现性,如何让大众认识、理解我们的表述,不至于跟随大众的欣赏而“媚俗”的作业,现今这一教育模式不自觉地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2.“科学分析”教育方式在油画教学中有利于基础课的可行性

美术的学习,肯定有美的技术层面在内,尤其是油画。其专业基础课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它的逻辑性,基础教育的系统性,对绘画的技术性教育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油画的绘画中也带有科学性的专业基础,比如透视、比如解剖等等。油画需要这样一种“科学教育”的基础, 也需要这种“科学”教育所能给予的从业人员基数。

三、油画民族化探索中与西方学院式美术教育模式的矛盾

中国有一个成语:“橘逾淮而为枳”,本来是比喻一物迁地而变坏。我们且撇开好坏的评价,单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共也。”来看,便可知外来品种除非所移植之环境相同,必然不会易地生长而毫无改变。这种改变本是人类文化不断交流,不断刺激、借鉴、融合、新生,创造更多元化的动因。但如果不从时间及空间条件的转换上加以有益的改造就会成“橘”为“枳”。这正是中国当代美术学院教育的问题。

问题之一:“科学”教育方式的“批量生产”

最近几年许多美术学院都随着教育部的提倡在扩招,其他专业的问题暂且不谈。让我们来看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这些年来的招生人数,如表1-1:

然而,这种“科学”教育方式的“批量生产”虽带来专业基础教育的可行性,以及艺术繁荣所需要的人员基数扩大,但学院人数的迅速扩大带来的教育困难,也带来了“质量”的下坡状态,有不适合油画这一围绕审美和精神文明而创造精神产品的纯艺术学科的发展之处。也就是说油画是艺术,而非产业,“批量生产”是适应产业化的教育形式,是为适应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市场化需求的,而非油画这一艺术的教育形式。

就这一点来说,现今的油画教育是就业教育,而非培养艺术家的教育。换句话说,是适合将美育大众化的方式,而非精英教育。就教育而言,做哪种教育都无可厚非,只是美术学院作为一个在中国的美术高等教育场所,仅做到这一点显然不够的。

扩招带来的另一直接问题是考生来源质量下降。来考这一专业的目的不是原来的喜欢,而是高考强压下的“出路”。如:山东省每年对省内的高二学生做一次摸底考试,划定分数线,分数线以下的同学必须去学美术,否则,不能参加高考。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今天的美术专业学生所需的学业修养,本应是高出其他专业的全方位学知修养,却起点就低。在校期间的学知修业状况又是什么样呢?

我们来看如今的美术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

问题之二:教育方法是基于西方分析哲学下的“科学”方法

以下是几所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

1.中央美术学院:

第一工作室教学理念{1}:首先坚持纯绘画的艺术道路。其次,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寻找有价值的和持久的东西,优秀的绘画传统一直是一画室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研究传统绘画是其基本原则。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新的探索。在今天这个影像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强调绘画艺术,强调更本质的绘画发展状态,注重发挥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在当代艺术环境中,这样的品质正在被淡化和忽视,我们将着重发掘绘画这方面的潜力。

以教材为例,分为理论类,技术类和教学法三个系列。理论类的教材主要汇集美术院各院系开设的概论、艺术史与专业史、创作理论与方法等基础理论课程。

第二工作室教学注重点{2}:把欧洲写实绘画的遗产与中国传统艺术传统相结合,强调严格的基础训练与学生的主动探索相结合,特别是在研究写生色彩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升色彩配置的能力,体现了老师们对第二画室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在创作上主张深入生活,在生动的生活感觉的基础上推敲锤炼,实现丰厚的艺术再现力。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具象绘画中所包含的抽象因素,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与研究。

2.逐步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取代过去去凭经验教学的笼统方式。(认为艺术上的突破与创作是建立在对油画表现的几个基本要素——造型、色彩、构图、笔触的研究基础之上。)

第三工作室将 “广收博采,为我所用”作为其根本教学原则{3}。“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油画民族化的早期态度。把教学立足点定为站在全人类的美术文化遗产传统上广收博采、兼容并蓄。教学特点是:允许各种艺术学派、艺术样式、艺术风格和艺术方法的广泛流传。认为技术、技法是来丰富我们的艺术表现。并“广收博采、兼容并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注重对西方艺术各流派的学习。认为学生始初就要认识到拥有广博的知识与开阔的视野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工作室教学理念的总目标{4}:发展当代的、中国的、个性的油画艺术,目的是培养画家。

从以上工作室的理念可以看出,本应是以学生的学知结构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内在方向、同时以技术为基础三位一体的美术教育,目前却眼界仅在“艺术”、无意识于国学底蕴的、技法教育。目前美院教学中只做到了知识传授,而对学生的思想,素养体系建构不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2.西安美术学院:

表2是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课程比例结构{5}:

从此表可以看出现今的美术教育模式是根据西方分析哲学下的偏重技术教育的模式,这其中缺少了对人生观等素养的重视,造成这一模式中不可避免的不利于油画民族化的发展之处。

正如前面所说艺术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所以与哲学一样同属意识形态领域,中西有着相通、能够相融的可能性,是相融交流发展的平台。但是其物化的形式又需要形而下的技术,这是其相融、交流、发展的载体。

這就决定了我们的美术教育肯定需要技术的授予,但技术的授予绝不是全部。

也就是说现今美术学院的学生在统一的文化课(学识)降低条件招生的情况下,更缺乏对学识进一步的系统深造。现今的美术教育体系没有对学生的知识架构建立系统的指导,甚而没有意识到需要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引入。

高等美术学院是当今美术界的学术平台,但学术的平台绝不是技术的平台,它更体现着一种文化、人格的整合。

上述材料的每个工作室都曾提出考察中国艺术传统,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与艺术品格,首先这一提法就先割裂了精神品格与艺术品格,而现实是:工作室里的教学基本都是造型训练与色彩训练,技法训练。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移植西方学院式美术教育是其直接性原因外,远有建国后我国的国学教育出现了断层,造成具有国学底蕴教师的弥珍状况,近有这些年学生数量上的扩招之问题。

问题之三:专业教师与理论课程的分离问题(学者型教师的分化)

各个艺术院校都将课程设置分化成艺术理论课程和专业技法课程,直接造成的显著问题就是专业教师和理论课程的分离:技法教师不参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师也不参与技法教学(缺少对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即将学者型教师分化为专业技法与专业理论老师。久而久之造成了学者型教师的紧缺。虽建立了工作室制,但是因为技法与理论课程的相分离,造成在工作室只谈论技法、在理论课只讲理论基础知识。这种状况在各大艺术院校以及艺术系普遍存在,甚至连明确提出民族化的工作室也存在着。同时,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被分作阶段、点阵式渐进,虽有科学的可操作性,也有淡化教师责任心的缺点。

问题之四:美术教育探索成果的继承问题

以中央美院第二工作室第二代主任杜键提出的艺术“素质美”的发展为例:“由于艺术是作者人格的外化,以致艺术教育就不能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们必须把人生观、艺术观乃至整个精神品格的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但是这种认识却随着工作室负责人的变更转向了对观念、技术、形似等概念的探索,把当代文化的眼光作为油画教学的前沿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并不相矛盾,但是对美术教育的探索却脱节了。有部分艺术院校由于教师来源单一化,引起学术的交流流于单一。由以上问题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当今的美术教育方式是基于分析哲学的科学教育,优点在于“量化”,是一种为工业化的教育;他以科学为基础,所以是分析式微观质的教育。

四、现今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和油画民族化的矛盾

油画传入中国,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发展出自己的面貌,他所需要的条件,面对的问题都和原来之前的西方是不同的,它要融民族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达本土化,又要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元而当代化!所以用原有的西方模式培养民族的、当代的艺术人才显然有空间、时间上两者的不合适性。这一不适合性表现在:

1.分析式的细化教学,割裂了艺术“质”上的把握。

体现在“量化”的思维习惯上和对艺术“质”的理解两方面:

我们的考试是有分数的,学习成果也是以分数来体现,这是“量化”思维方式的最显著体现。现今的学历文凭:大专——本科学士——硕士——博士,这种量化直接造成了标准的统一。而艺术能有统一的标准么?有统一标准的还是艺术么?不是懂得解剖或透视就是能画了,也不是懂得解剖或者透视就可以得到课业的多少分。如果这样的话,按照这一标准,医生和建筑师会是一流的艺术家。它只能作为可以绘画的可能性基础。代表的只能是绘画中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这种模式会导致学习者对绘画艺术“质”的不理解,而陷入对“形式”的盲目求“新”的“笔墨追求”上,这种导向上的错误性,也直接导致了当今绘画界成为画家个人的自言自语的个体审美、从而走入低谷的重要原因。

分析哲学下的艺术教育,使艺术走向微观,使艺术审美个体化,使个人的审美经验成为主流,最后培养出大众看不懂的艺术。这种审美的个体化却又反过来使这种教育中的量化标准失去意义。自己定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和自身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使学生陷入一种茫然。

2.量化的禁锢性对民族化“质”的理解有约束力。

正如前面所说,西方与中国对绘事的文化认识不同,西方认为是专业,中国认为是素养。由此西方既然认为是专业,分析思维方式下的教学就有其适合性,但是在中国油画面对着民族化的问题状态下,教学中一旦不注重思想的引入就会使得学生只重基础而忘意识,如果学生“内在”又是茫然的,这种模仿式的教学就不具艺术训练的性质。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近现代艺术一直高举反对学院派的旗帜在发展的原因。

西方的哲学是分析式的,最具优势的是量化的科学,在艺术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比如透视、结构的科学式引入,这种方式有其优点: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但这种模式常常造成“熟悉”“习惯”,使画画成为一种习惯的模式套路,甚而以一个因素而放弃多种视觉的艺术因素。这种思维习惯也贯穿到了我们的教育思想中来,而中国古代的认知观却有“熟能生巧”的“巧”意;什么都要求你有“意”,连匠气都要做到“匠心独具”。

所以,中国人对绘画总是一种“天我合一”的整合性思想,而非分析性。正如前所说其重中之重是以绘画写人生境遇的追求,是“品格”追求的体现。因而油画民族化的推动式教育应该是包含傅抱石先生所说的人品、学问(读书)、天才(广见闻、思想)的三位一体式教育。而西方的这一分化式的技能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不具备这种整合的思想,失却对民族化“质”的探索意识,对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是有约束力的。

油画属于围绕审美和精神文明而创造精神产品的纯艺术学科。作为一种纯粹进行精神活动的人,它所积淀的综合素质应该远出常人。深谙东方精神的艺术家,必须要对中国古典文明有极为深刻而系统的认识,有知识积累的大前提,艺术家所建构的个人知识结构又必须是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而后以民族文化为基点酝酿升华为一种审美判断力,由这种类型的判断力外化而出的精神产品才有可能具有现代民族化的同时又是高境界的特点。也就是艺术家的灵魂和情感必须浸透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成为一個彻底的民族化的高境界的人,同时艺术家又需要以开放包容的知识结构广泛的容纳和接受世界的、时代的精神营养。

3.分析的科学方式下的西方学院式美术教育,解决不了当代绘事之中的审美个体化的问题。

现今的美术教育是通过有标准的难度来支撑的,从入学的考试到学校的教育,学业的品评也是由分数来体现。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理性作为一种打破神性的先进精神进入各个学科的表现。艺术之中就是这种量化统一的标准作为科学引入绘画。但那是作为在科学成为精神的时代,这一量化代表着进步。而如今,以个人视觉经验为观念的时代,审美的个人经验化导致这一标准与当代艺术的失和性。

用一个简单的图式来说就是:

分析的科学——微观(结构、透视)——出个体(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形式语言的独立研究)——自言自语的艺术;而这一自言自语的艺术形式语言没有共性的难度,没有可交流的平台,也就没有了标准。进而使原有的教育所提的标准失去了意义。于是当代艺术和这种学院式的分析法,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分析式的美术教育就是导致当代架上绘画梦魇暂停的直接原因。艺术作为一门精神意识形态世界的外化显现,一直面对的是从它一经产生就面对的最原始的问题,即对形而上思考的寄托和外化——艺术是使精神形象化的唯一领域{6}。它彻头彻尾的是一个人的整合、整化。中国的绘画观是素养为尚,就决定了油画民族性教育方式探索,需要引入这一人的精神品格的整合所需要学知的研究。

注释:

{1}朝戈.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油画教学·第一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1.

{2}丁一林.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油画教学·第二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

{3}谢东明.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油画教学·第三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4.

{4}马路.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油画教学·第四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5}油画系各工作室教师.西安美术学院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M].西安:内部资料,2006:27-51.

{6}【法】米歇尔·瑟福. 译.王昭仁.抽象派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封底.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了庐,凌利中.文人画史新论[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6]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7]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贺天健.学画山水过程自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9]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0]朝戈.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油画教学·第一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丁一林.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油画教学·第二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谢东明.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油画教学·第三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马路.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材:油画教学·第四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吴可雨.世界名画家全集——吴冠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5]油画系各工作室教师.西安美术学院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M].西安:内部资料,2006.

[16]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注:本文系2015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作室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Z63)。

猜你喜欢

民族化油画绘画
一张油画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油画《塬下》
油画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岁月长又长》(油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