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浸没式戏剧形式”在我国的本土化创新及影响

2018-10-22刘鎏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创新

刘鎏

摘 要:浸没式戏剧形式脱离了传统戏剧单一的表现形式和保守的观剧理念,在引入中国后又巧妙融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杂糅。面对浸没式戏剧形式的巨大成功和影响力,我国戏剧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呈现出了浸没式的影子,并作出了大量有益尝试。结合《不眠之夜》这部现象级作品,本文从空间观念、文本观念、表演观念、观众观念等方面深入探讨西方浸没式戏剧形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广泛影响。

关键词:浸没式戏剧 本土化 创新

自Emursive出品的纽约版《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于2011年3月在纽约麦崔克酒店首演之后,浸没式戏剧作为一种全新的戏剧表现形式迅速引起戏剧界的普遍关注。2016年,《不眠之夜》作为Punchdrunk剧团浸没式戏剧的代表作品来到了中国并以其反传统的颠覆性思维、独特的戏剧形式和观剧理念为我国本土的戏剧创新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浸没式戏剧的由来与特征

浸没式戏剧自纽约版《不眠之夜》的成功演出而广为人知,且世界戏剧中心之一的纽约一度掀起了“浸没之风”,作为英国punchdrunk剧团10年戏剧实验的“无心之举”却在外百老汇意外的“一鸣惊人”,随后该种戏剧形式开始走向了观众的视野。它从观演关系上入手,为观众打造一场可以自由体验,主动探索的演出。结合上海版《不眠之夜》中的诸多演出因素,其戏剧特征尤为明显:

1.剧场空间——从意象化舞台到“浸没式剧场”的转变

在当今各种新媒体艺术相互交织、影响的时代,剧场的原始空间形态被诸多业内人士所诟病,古老的剧场和新时代的剧作内容已经很难和谐共存。在新媒体的压力下,人们开始追求戏剧空间的活生生的现场特性,浸没式戏剧满足了此种需要。它不是在某个意象化的空间所进行的模仿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可以在实体空间进行的多维度、真实感极强的动态性演出。

其剧场空间具体由大大小小九十多个房间构成,功能不一且各有特色,始终强调着故事主题内核强烈的象征意味。导演通过空间的塑造,使得文本中原有的历史年代感借助电影式的剧场布置与后期制作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衔接。当有形的故事情节与无形的感官体验都进一步得到升华,故事的主题内核也就自然按照戏剧创作者的意图获得了完整细致的解剖与复杂有序的重组。

2.剧本文学——从核心走向边缘

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的文本故事内容来自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麦克白》,但在莎士比亚时代并不承认戏剧是完整的文学载体,此外当代戏剧也逐步摆脱了按照文本内容排演故事的方式走向了重戏剧本身而轻剧本文学的道路。传统的主流戏剧则极大的依赖于“好本子”,这固然符合了戏剧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属性,因为传统的戏剧是需要演员与观众能够阅读、欣赏和评价的。但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符号对于传达细腻生动的感情方面来讲似乎不够,因此表演艺术里的手势、肢体等动作符号更能动态地表现活生生的人物和思想。

导演菲力克斯(巴雷特曾针对该剧的文本说过一段话“创作灵感起源于我在听希区柯克《迷魂记》原声的时候。我喜欢其中由恐惧带来的战栗感……其实麦克白的概念是后来产生的。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有许多挣扎的黑色的元素,与《麦克白》非常匹配。”{1}由此可见文本的重要性在该浸没式戏剧当中已经被淡化,实际上构成此剧主题的除了文本故事的外壳还有特殊音轨中具有的独特感受。

3.仪式与表演

阿尔托和以及后继者格洛托夫斯基等人主张戏剧的神圣目的,并从古老的宗教仪式里面延伸出以身体训练为主的戏剧观念,主要通过物化的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取代传统的戏剧语言。浸没式戏剧吸收了他们的特性——在充满仪式感的行动中有效的打动观众,而且丰富了其戏剧内核的异质性、多元性、颠覆性等特征。

实际上《不眠之夜》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的思想内核用“无言”的充满仪式感的行动做出了更好的诠释——该剧原作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因素,宗教意味极为浓郁,在充满仪式感的表演中摒弃话语,取而代之的是连续的、象征意味极浓的动作与节奏。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戏剧舞台上以台词文本表现故事的一般手段,深化了剧作的艺术语言,快速精准的达到了文本语言所无法传达的细微深刻的人物情绪和内心活动的目的,加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4.“可参与”的戏剧

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以及格洛托夫斯基等战后西方实验戏剧的导演主张打破演出的“第四堵墙”让演员与观众有所交流,并且强调观众参与到剧情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不眠之夜》的重要卖点也是观众的亲身体验与极大的参与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浸没式戏剧与前者的实验戏剧具有很大的不同——导演安排观众戴上一副面具遵循剧场的规则便可自由探索,这样的好处是既不影响演员的表演,又能极大的调动观众观剧的兴趣。

浸没式戏剧很好地完成了分离“第四堵墙”的任务,又时刻保持着最强大的吸引力,影響着观众观剧情绪的波动。观众既可以“一对一”的参与、体验,又可以整体性的浸没或者跳出旁观,自由且舒适。这不仅激发了演员极大的表演情绪,更能带动观众在故事情节发展和情感体验方面进行主动性的探知与思考。

二、西方“浸没式戏剧”的本土化创新探索

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的本土化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中西文化意识形态的杂糅与衔接。作为浸没式戏剧的代表作,《不眠之夜》被Punchdrunk公司带到了中国上海并将浸没式的理念进一步扩散到中国的戏剧界。在涉及西方戏剧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创作者都会极大的考虑到本土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差异性,而外来品的本土化改编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弥补手段。导演菲力克斯(巴雷特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除了在故事架构与编排上较之于纽约版进行了升级和发展之外,其不寻常之处还在于对经典作品主题的多义性进行合理的解读,该剧在呈现形态上使用了我国的民族符号。这些符号既有具体的,如道具、剧场布置、选角等。也有抽象的,主要体现在该剧中设计的具有中国文化意象内涵的场景和情节,这让观众产生对该剧所体现出的民族意识形态的认可。此举巧妙地丰富了莎剧改编的地域维度,中西方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构成了本剧的大环境背景。难得的是他在中国的剧场里将西方莎士比亚经典剧作《麦克白》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来传达自己的艺术主张时,麦克白故事的核心主题在改编过程中并未就此消亡,而且导演选择将三十年代的老上海作为与中国观众的融通介质,无非是借这个充满着浮生若梦的时代文化氛围满足中国观众的神秘幻想。

其二,演出空间的重塑与多维交叉。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在中国的演出于空间形态上由多元杂糅的符号元素所构筑。其中不仅显示了文本中的文化空间——莎士比亚《麦克白》中所标注的中古时期的故事背景,又强调了二战前后欧洲社会的历史风貌以及中国老上海的时代特征。剧场空间由均质的跨越地域纬度和时空刻度的文化符号综合而成,实现了空间重塑与文本内容的多重释译。这样,不仅进一步摆脱了跨文化传播的困境,又实现了经典作品的多义性解讀,《不眠之夜》似乎是导演对于神秘东方的一种致敬,虽然看似不经意地一笔,但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却实属神来之笔。导演借助于西方的故事外壳,围绕着老上海的神秘文化氛围激发了中国观众对于西方麦克白悲剧的探索与解读,将中国观众不着痕迹地“浸没”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异域故事之中。

三、“浸没式”对我国戏剧的影响及发展

1.表现形式的创新与本土文化内涵相结合

近年来,《不眠之夜》所引起的浸没式风潮启发了国内戏剧工作者们对戏剧表现形式新的思考,由浸没式所引起的探索与尝试更是广泛而深刻。首先,先锋派导演孟京辉是第一个成功解构中国浸没式戏剧的导演,他通过多线程叙事的戏剧结构打造独属于中国的浸没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不过,在对浸没式戏剧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国的戏剧人不仅仅局限在模仿和学习西方的戏剧理念与表现形式,甚至创造性的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助力艺术——浸没式戏剧《双重》创新性的利用手机 App 的触发引导观众欣赏整部作品。而借着浸没式的戏剧形式,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打造的沉浸式戏剧《大上海1933》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评弹、京剧等艺术形式,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浸没式理念有机结合,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由此可见,该种戏剧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它本身所独有的演出特征,它在呈现方式上已经逐渐开始突破西方浸没式的形式特征并与我国传统文化形态相融合进而形成具有中国意味的现代戏剧样式。

2.文本内容及主题回归本土化

在对西方浸没式戏剧的学习和借鉴初始阶段,我国戏剧人模仿一些西化的故事情节以及主题内容的手法较为常见。例如我国首部浸没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的主题以表现家庭、情欲题材为主,虽然创作手法新颖,但题材局限较大。其戏剧内容的灵感来源于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格里特和德尔沃的画作,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亲情,身体出轨与感情投契的爱情悲剧。其他的浸没式戏剧实验如《朱莉小姐》、《消失的新郎》等也多以此种题材、内容为主,随后,创作者们开始尝试突破旧有的内容和主题开始进行中国本土戏剧内容的创新——2017年上演的同名长江首部文化大剧《知音号》不仅主题深刻宏大且内容丰富。演出的时代背景以民国时期为主要基调,故事构成包含了三教九流的腥风血雨,政商军要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更有民国名伶的姹紫嫣红仪态万千,他们交错、纠葛、相聚、分离,每一段似乎饱含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主创团队通过浸没式的手法以多维立体的角度展示了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段璀璨的人文风情故事。

虽然我国的戏剧市场亟待开发,而且相对于国外成熟的演出环境还具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国的演出体制和编创环境逐步朝着良性的趋势在不断地发展。浸没式演出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中国本土的戏剧人正努力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浸没式戏剧实践,对于我国本土戏剧创作理念和市场化经营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注释:

① 2016-07-14澎湃新闻—“这部风靡纽约的浸入式戏剧来沪了,会是怎样一个‘不眠之夜”中关于菲力克斯对该作品创作灵感的阐述。

参考文献:

[1]BARRET,FELIX&DOYLE;,MAXINE,qtd.inBARRET,FELIX and DOYLE,MAXINE,“An Interview,”in“Emursive Presents Punchdrunks Sleep No More”(program),2013.4.22.

[2]阿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M].桂裕芳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本土化创新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