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演唱动力要素研究

2018-10-22廖旭华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歌者气息歌唱

廖旭华

摘 要:声乐演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多学科知识。为了解决这一庞大而又复杂的声乐演唱动力系统问题,本文从构成这一动力系统的各要素入手,探究声乐演唱内在的规律性,寻找一些有利于声乐演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

关键词:声乐演唱动力

声乐演唱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音乐本身的专业技能技巧和专业理论知识问题,还牵涉到多学科知识:在音高的形成时,与物理学联系紧密;在音色上,又与美术相关联;在共鸣腔上,又与解剖学相关联;在歌唱语言上又与文学紧密联系;在舞台表演上则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为了解决这一庞大而又复杂的声乐演唱动力系统问题,本文从构成这一动力系统的各要素如:气息产生的动力;声音产生的动力;共鸣产生的动力;语言产生的动力;情感产生的动力;表演产生的动力。等六个方面入手,探究声乐演唱内在的规律性,找出一些有利于声乐演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供声乐演唱爱好者们参考。

一、 气息产生的动力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一代声乐大师沈湘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支持力”{1}。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呼吸是只要有生命的人,都会的一项简单活动一般人的呼吸,各项器官无需训练,而歌者的呼吸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所以两者是有区别的。

歌唱时,光有好的呼吸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支持,在歌唱时,歌者在歌唱时不管是吸气还是呼气时,肌肉群始终要处于“饱和”状态,即呼吸时不能全部呼光,还要保持一定的存气量,使肌肉群一直处于工作中。这种气息,呼吸肌肉群处于工作中的这种状态沈湘老师称之为“支持”。这对于歌唱者非常重要,是歌者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打的越牢固、强大,歌唱就越轻松,表现力就越自然,比如跳音练习■横膈肌是跳动的;在连音练习时■其横膈膜是处于微收、微扩的状态,应该说运动幅度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二、声音产生的动力

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自然界有很多声音,但为我所用的音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则和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音乐形象的乐音。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个个性是指有音高、音量、音值和音色的音,这就是本文探讨的音。

在歌唱中,只有把这些具有独特个性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首先是音高,歌唱中的音是有高低的,通常把它划分为三个区: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这些声区是受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而这个频率是声带和气息相互摩擦产生的。其次,音的第二个个性是音值,即音的长短,这是受发音体持续时间长短来决定,持续时间长音就长,持续时间短音就短,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与气息相结合,一般来说,经过严格训练之后的歌者,其气息都能达到音乐作品所需要的时值。第三个个性就是音的大小即音量,要获得良好的声音,使台下的观众能清晰接受你的声音,就必须加大你的声音振动的幅度,因为音量是受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大,音就强,振动幅度小,音就弱。所以歌唱时一定要注意训练出高质量的共鸣效果。第四音色,歌唱者要获得金属般有磁性,有光泽的声音,就必须在音色上下功夫,音色是由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和泛音的多少而决定的。

怎样才能获得有材质的好声带,必须经过科学的严格的训练,这个训练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摩擦期,此时声带闭合无力,气流通过声门时关闭不紧,发出的声音是暗的,虚的,漏气的,此时唱歌非常费力,连一句完整的乐句都完成不了;第二阶段色彩期,经过训练之后,声门拉得紧,气流经过声门时有一种摩擦、阻挡感,此时声门是关闭的,声音是结实的,唱歌时声音变得结实明亮了,唱完一首歌也不费力了;第三阶段颤音期,声门关闭很紧,边沿有弹性,色彩明亮有光泽,个性鲜明,声音有了颤音,跳音轻巧,连音连贯,表现力强,与气息结合浑然一体,对歌曲的表达动力十足。

三、共鸣产生的动力

共鸣是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3}。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人体共鸣是指声波在软组织产生的振动。根据解剖学原理分析人体的共鸣,共鸣分为头腔共鸣,胸腔共呜,咽腔共鸣,其原理近似喇叭。

如果以软腭为界,共鸣唱腔可分为:上共鸣腔(由鼻腔、鼻窦和鼻咽腔组成);下共鸣腔(由胸腔、喉腔、咽腔组成)。正常情况下是高音用上共鸣腔为多,低音用下共鸣腔为多,根据情况灵活调节。由于共鸣腔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很强,在实际运用中应格外注意。

流行唱法的共鸣腔运用是:以口腔为主,伴有喉腔,鼻腔共鸣。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歌唱形式,凡是会说话的人,不用专门训练都会歌唱,近似以前的“流行山歌”。

民族唱法共鸣腔的应用是:以头腔共鸣为主,胸腔共鸣为辅,加之于口腔、喉腔共鸣,形成柱式状的共鸣通道。其共鸣效果尤如双声道的音响器材,它摒弃了传统戏剧唱腔,只有鼻腔共鸣的单一共鸣唱法,这种共鸣唱法的特点是声音通畅,松弛有度,高音清脆,明亮,轻巧,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美声唱法的共鸣比起民族唱法共鸣要复杂些,所以聲音比较宽厚、响亮,有光泽,表现力比较强,声音比较有穿透力。

四、语言产生的动力

“歌唱是语言与人声的结合,没有语言的声音不能称为歌唱”{4}。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它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语的传统分析方法是把一个字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歌唱的语言发音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咬字,二是吐字,三是归韵、收音。咬字是指发音的开始阶段;吐字是继字头之后发出韵母,产生共鸣阶段;归韵、收音即唱字的收尾阶段。此外,归韵十三辙,也是汉语语言,在声乐演唱中必须了解的知识。

五、情感产生的动力

《四书五经》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5}。意思是说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内心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要把内心的情感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具备很高的修养。而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田玉斌先生认为“所谓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和思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定水平”{6}。要声情并茂的演唱好一首歌,不是简单地把歌谱背下来,加之以声音就能完成的事,它牵涉到多方面的知识修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音的性质、音准、节奏、调式调性、和声、视唱等是学好声乐的基础。

2.过硬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如前面讲到的歌唱的发声;歌唱的气息;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咬字、吐字等。是声乐演唱的重要保证。

3.精辟的审美能力。人们常说“听得懂,才说得出”,如果一首歌你听不懂,它好听在哪里,不好听在哪里,都不懂,这就是“门外汉”。如果一首歌听了之后,你高兴鼓掌,另一首听了流泪,那么你就说明听懂了。让我鼓掌的说明和我内心有共鸣,激发了我的热情。让我流泪的说明触及到了我的痛处。久而久之,听多了你的审美知识丰富了,审美经验提高了,自然你的审美能力也就提高了,然后在实际演唱中就能挥洒自如。

4.勤奋的实践。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名好的歌者除了在室内进行训练之外更应该到舞台上,人群中参加活动,舞台上的灯光,广场上的人群,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人群的交流和灯光的照射,都能激发演唱者潜在的艺术创造激情,使歌者演唱的技术有所突破,情感表达得到提升。

5.强大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再做,通常称为“怯场”{7}。造成怯场的原因是技术不过关,俗语说:“艺高人胆大”,艺不高,就会心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克服“怯场”心理,必须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情感的表达是很复杂、很高深的工作,牵涉到音乐的方方面面,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磨练成才。

六、表演产生的动力

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音给唱出来,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一位技工匠人而已{8}。”怎么才具备“感动观众的才能”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精神,上台时要有精神,精神饱满,提起笑肌,睁大眼睛,眼睛不能眯着,环顾四周,镇定情绪。

2.交流,与观众要有眼神交流,但是不能太飘忽,盯着一个方向的人,就盯上几秒钟。如果只一遍略略的扫过去,会让人觉得你有些心不在焉,怯场似的。

3.动作,上台前要把动作设计好,做到位,同时又不能放不开。表演时哪怕错了,也要很正经的错下去,让别人觉得那就是对的。

4.预备,在说话前稍有动作,比如向前走一步,手臂的活动,位置的改变之类的,把观众吸引到你身上。

舞台表演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上台次数多了,经验丰富了,表演的质量也自然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气息、共鸣、声音、语言、情感、表演是构成声乐演唱动力系统的主要动力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气息的驱动之下,通过调动身体所有器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再通过舞台这个平台,把美妙的歌声传递给听众。

注释: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7).

{2}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现代汉语成语词典[J].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

{4}李萍跟我学唱歌(民歌卷)[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9).

{5}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四书五经[J].四川巴蜀书社,1996(9).

{6}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12).

{7}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1).

{8}余开基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10).

猜你喜欢

歌者气息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自然的气息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春的气息”
歌唱十月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