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流程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2018-10-22王弥笑
王弥笑
摘 要:工作室制这一源自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制度,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业已蔚然成风。然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市场需求和职业文化等各方因素,其尚未完全与中国教育体系和文化心理相契,尚需磨砺、变革和进化,方能突显工作室制与职业教育联合的强大优势。工作室流程制作为初探的尝试虽尚有诸多不足,但就以往流于皮表的工作室制而言不失為一种较为合理的答案,将市场和职业融入企业项目流程和课堂教学,使之循序渐进且左右兼顾。
关键词:工作室制 工作室流程制 职业教育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但其真正得以蓬勃发展主要在改革开放后期。至21世纪,职业教育的发展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其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得以明显改善,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工作的三大任务:巩固、发展、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高等职业院校约有1000余所,年招生规模达到三百多万人,在校生达到九百多万人,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大约达到70%。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已然初具规模,但基于国情和特殊的地域文化,合理而人性的中国式职业教育模式未能建立健全,诸如在专业方向和教学模式的融合,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尚且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工作室制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工作室制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理念,并成为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工作室制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制,尤其对近现代的设计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包豪斯开设有陶艺作坊、木工作坊、纺织作坊、金工作坊,将工艺、技术和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将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形式美糅杂于现代设计的复合性与多元化之中。在早期教学模式中更采用工作室导师、形式导师的制度,后期出现工匠聘用制,极大地赋予了设计教育宽松自由、灵活实际的教学空间。在实地调研中,工作室的开放性的确使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融为一体,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状态、生产流程、岗位责任、市场营销、区域经济等环节,为其毕业后更好地与职业和市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然而,随着“专业+项目+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深入,板块式的课程体系与工作室制的实际践行呈现出日益突显的矛盾。当今的课程体系主要按照学年分为基础课、实践课和定岗实习三大部分,依次递进式授课、结课直至毕业,期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工作室之间关联较少,并未形成坚实而有效的网状知识架构。正因为如此,经过3年的学习,多数学生尚且无法建立起宏观的专业认知,仅仅滞留于对某一门课程的理解和实践。这对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而言显然是失败的,对于工作室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而言也多是空谈或仅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市场固然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然而“过度的商业化却导致设计的畸形发展,受甲方的力量压抑的设计,这种设计会发展很快、会让很多人赚钱、让很多设计师有机会;同时这种过快的高速发展对设计的平稳发展是有害的。设计师得知道自己要什么。”②作为现当代的高职设计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及其与市场的对接等诸多实践教育的相关问题,更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对生活与文化的解读能力,并通过参与各类设计活动和项目加深其与本地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真正了解市场和设计的本质,使高职设计教育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和职场。基于此,工作室制应该如何贯彻于高职设计教育体系尚待有识之士的不懈探索和研究。
三、工作室流程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在《工作室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工作室制的发展形式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讨论。继而,由刘慧敏老师提出“项目流程工作室制”,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市场常态工作过程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实践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准工作”的形式,采用项目流程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③。具体而言,学生通过一年基础课程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社会需求以及专业实践课的设置,按照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依次进入各流程工作室学习实践。其主旨以工程项目为主导,由易到难地带动实践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互相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实践、就业等方面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同时,结合实践项目,教师和企业驻校负责人采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具体项目完成教与学,从心理上、技术上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最终达到高职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④。
基础课程的训练一方面加强、巩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完善学生对造型和色彩的理解,纠正其入校前的部分错误认知,夯实专业基础。此外,基础理论课的展开也为学生逐渐建构专业理论基础,诱导其主动接触并融入专业课程。在这一阶段,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尽量避免本科院校式的“各行其道”。基础理论课结合课程内容、授课阶段,与不同的基础实践课糅合,注重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进入高职二年级,基于一年级基础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对专业的认知,结合教师指导可分入不同的工作室进行与职业深度接轨地学习和实践。
2015——2016年,根据市场调研,我们先后申报并成立了陶艺工作室和玉雕工作室。陶艺和玉雕在我国均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并未形成完善、成熟的市场供需平台。在传统手工艺商业化的漫漫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迄今仍未进行彻底。时代与文化的融合塑造了人们对物质和商品的内在诉求,并赋予其必然的审美观念。因此,文化的容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设计产品的价值和商业潜力。作为从事与陶艺、玉雕相关职业的高职学生,一方面需要积累必须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了解其中沉淀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心理,即为王受之先生提到的“设计师得知道自己要什么”。基于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项目,使学生切实融入项目流程。同时,根据通览项目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深入实践的流程环节,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及内涵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工作室制在我国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如何将其诠释为与我国国情相符,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与未来职业文化的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尚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成果,项目流程工作室制的发散性教学模式逐步提高了学生就本专业方向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企业项目地引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与市场直接相关联,又与课程密切结合,使学生不仅在项目中得以积累实践经验,更能够及时反思,继而通过课堂解惑,有效地提高学与做的质量。此外,与名师工作室、专业方向工作室等不同,通过项目引进,项目流程工作室成为企业实践和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校企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与职业(社会)形成主动沟通、链接的有机联系。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更切合职业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平台。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
②王受之.中国设计三十年.2012.
③刘慧敏.工作室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书.2015.
④刘慧敏.工作室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报书.2015.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2.(1版).
[2]宁绍强.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传承与发展[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1.
[3]穆荣兵,宁绍强.转型期的设计教育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注:本文系2014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改课题《工作室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SYZ02);2015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工作室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Z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