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渭水墨写意画的审美解读

2018-10-22钟艳红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徐渭

钟艳红

摘 要:徐渭作为晚明时期的画坛巨匠,其创作成就迄今尤为我们所认可。他是大写意水墨画的开创者,也因此而声名远扬。他留下了许多存世作品,这些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徐渭在绘画创作方面的信息,从而更有助于对其水墨写意画进行多方面的审美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徐渭在当时政治社会状态下的生活境遇对其绘画创作的影响,探讨其在水墨写意画方面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徐渭 水墨写意画 审美解读

生活在晚明时期的徐渭,以其坎坷的人生经历融于其绘画艺术中,仕途的不顺并没有让他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将心中的压抑、困惑、矛盾等复杂的情感展现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由他开创的大写意水墨画,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画史上的重要人物。

一、时代与命运的悲歌

明朝后期相对于在政治经济体制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前期,明朝是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汉族政权,统治者以宽恕和重典相结合的政策,保持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使得百姓相对安居乐业;而到了明朝后期,封建领导层荒废朝政,导致社会危机四起,社会矛盾日益激烈,而此时的社会性质已经不同于传统儒家礼教下的生活,带有较强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的倾向,而这些变化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家们在各种矛盾碰撞的条件下产生了许多新的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念以及新的艺术主张,并敢于大胆地向腐朽的思想冲击,于是重视人们的主观思想和个性解放的艺术创作观念逐步形成。

徐渭于正德十六年出生,这一年于国于家都是大动荡的一年。武宗朱厚照在江苏驾崩,留下了一个荒废的王朝;其父徐鏓又在他出生3个月后离开了人世。徐渭伴随着家事与国事的大变故,开始了他的一生艰难跋涉。

徐渭童年由其父妻室苗夫人悉心照料,总算人生有一个平稳的起步。苗夫人为其延师,悉心栽培,望他有朝一日能够重振家业。天资聪颖的徐渭在先生的教导下,6岁便能识文断字;8岁即可即兴写诗。14岁开始学琴......可谓兼善多能,可塑之才也!徐渭早期接触到的许多优秀的启蒙老师,如沈炼、谢时臣等,为他在通向仕途的道路上铺上了垫脚石,同时也使其日后在思想上较为复杂,但总体而言视野上有很大的开阔。然而人生的不幸终究无法抵制,在徐渭十岁那年,家中又遭遇一次大变故,长兄经商亏损,直至破产,无奈之下,苗夫人遣散了家中所有家丁,甚至包括徐渭的亲生母亲。生离死别的痛苦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青年时期的徐渭深知要想实现宏图大业,为徐家光宗耀祖,就要通过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然而他虽然从8岁开始就参加科举考试,之后每逢三年一考,没有落下一场,却屡试屡黜,而其文学才情,已渐为人知。就这样,徐渭在官场科举名利追逐中奔走了四十余年。

到了晚年,徐渭决定返回家乡,于是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此后的徐渭便将自己的人生遭遇、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等形式展现出来。如今从其大写意水墨画中,仍可联想到他在晚明社会中的诸多不幸遭遇。

二、水墨写意画中的审美之韵

“徐渭的水墨大写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青藤作画,运用独特的用笔,以及大胆的用墨技巧和巧妙的构图,呈现出与中国传统写意画的不同韵味,以展现出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内在形式之美。

在徐渭的绘画作品中,从笔墨和构图这两个表层来看,他深知“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彩,笔用来立形体,墨用来分明暗,笔墨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国画最富魅力的形式美因素”{2}。这也是品评中国画的基本要素之一。将笔墨作为表现中国画的语言手段,也是在长期的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丰富经验,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某些特定的绘画题材中,所运用的笔墨技巧已经被程式化,这种程式化一旦形成,往往会遮蔽了画家的表现手法,而不能够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如以边景昭、朱佐等为代表的宫廷画家不断描绘古人大作为乐事的题材,而不去开拓新的创新题材,这样千篇一律的绘画只会令创作者厌烦,令欣赏者越发觉得无趣。可以说,中晚明时期的“程式化”艺术创作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画前进的步伐。

徐渭在当时的绘画创作氛围中,敢于推陈出新,在用笔上,以草书入画,强化了以书法入画的艺术实践;在用墨方面,能够大胆地用泼墨挥洒,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笔墨语言。在徐渭的创作作品中,最能体现其笔墨韵味的是《墨葡萄图轴》,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徐渭将用笔和用墨自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葡萄多以湿润的墨色表现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葡萄的藤蔓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得苍劲有力,多处可看出是以枯湿结合的用笔,表现出似零非乱的枝条与叶脉,使得整幅画看起来浑然天成。

对于一幅成功的大写意水墨作品来讲,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形式语言之美。关于艺术创作的形式语言,歌德曾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徐渭早期的绘画创作中,其画风主要受到了吴门画派的影响,大部分作品都是“折枝花”构图形式的花卉果蔬题材。而当他的绘画到达成熟期之后,在构图、选题、画幅形式方面都不在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方面,常常在作画时信手拈来,随性而作,在画面布局上有时还敢于大胆地运用到前人不敢或者不屑使用的構图方式,在他的跋文、印章等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当之后,总会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画面中也能够让人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美。拿《墨葡萄图轴》这幅作品来说,其内在的形式韵律之美,使整幅画不再是静止的绘画艺术。画面中,一根古藤用草书般的笔墨形式迅疾而就,古藤以倾斜的形式,打破了画面平稳的构图,从而巧妙地阻止了画面向左下方倾斜的势头,这样的构图方式在前人绘画作品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藤上的叶子没有程式的勾勒出经脉,画纸上凌乱飞舞的藤条,就像作者那郁结难解的心境,表现出愤世嫉俗、狂妄不羁的对现实社会的不平之气。在大写意花鸟画中,如果想要表现出多变化的面貌,免于一般花鸟画的俗气,那么在经营位置方面就需要合理安排,确保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妥善关系,这些都主要来自于画家本身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才能创作出抒发性灵的艺术作品。从徐渭的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在运墨、用笔、构图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之美,然而无论是用笔运墨上的和谐,还是构图上的空间层次感,都熔铸了他的“生命形式”之美。

三、绘画创作心理探析

大部分研究者在研究徐渭的艺术创作作品时,往往只停留在其狂放不羁、随性而作的表层去探析,而这并不能完全说明徐渭绘画创作风格的具体成因,我们更应该透过表面看实质,即探视其本身的内在气质,从而才能对其绘画艺术做出准确的探究。

法国著名理论家和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谈到: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他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个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情感,就应当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求。{3}徐渭的出生地是浙江绍兴,在晚明时期当属吴越地带,这里人文气息浓厚,也是众多文人学者的聚集地。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徐渭能够便捷地接触到艺术圈。他第一次接触到绘画艺术,是在嘉靖二十二年,徐渭与时人在绍兴成立了“越中十子”社,也因此结实了尤擅绘画的陈鹤,后来徐渭的大写意水墨画也受到了陈鹤花卉画的颇多启示。到了嘉靖二十五年,徐渭受朋友邀请来到了吴中地区(今苏州),在这里,他有机会见识了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绘画艺术,并在徐渭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优越的地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正是能够在吴越一带接触到文学艺术的气息,才更有利于徐渭对绘画艺术的接触,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铺下了垫脚石。

谈到徐渭的出身,前面提到,极其不幸,可谓一生坎坷,家庭境遇,人生仕途通通如此。父亲在他刚出生不久便离开人世,童年只得由苗宜人关照成长,并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入仕,光耀门楣。十岁那年,他的长兄徐淮经商亏所,导致破产,苗宜人便遣散所有家丁,包括他的生母。这样的事情一发生,徐渭对又爱又敬的苗宜人,不免多了一份痛恨之情。然而养育之恩也不敢忘却,只能将这些又爱又恨的压制于心底,这样长期的积压终将造成徐渭在性感与情感方面多了几分狂躁与偏激。这样的内心积郁,我们从他的艺术作品中经常可见。

狷狂的个性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是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而对于一位画家来讲,却是可以摆脱物质世界,寻求内心深处的创作源流。

徐渭的疯狂个性不仅来自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更多的是他狂放、躁动的自我性格。同时人对他的评论,认为他“嵚崎历落,于州县一席,实不相宜”(郑方坤);“喜事”,“不与有钱人面作计”,“施于有政,有所不足”(法坤宏);“恃才玩物,以是去官”(戴延年)。{4}他的人生,可以说步步受挫,大部分人在折磨与痛苦之下会选择消沉、懈怠,然而徐渭却能在这种特殊的情感状态下迸发出无数的艺术创作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他的内心情感,宣泄着内心的纠结。徐渭是一个不甘于堕落,不愿被世界遗弃的人,他既渴求在浊世中独树一帜,又希图自己能够不与丑恶的现实同流合污。他用冲突的眼光看待自己,在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下,顽强的向世人展示着他的才华。

对于徐渭来说,人格上的癫狂并不是精神上的发疯,这样的癫狂蕴含着内心的反抗与叛逆意识。这就造成其绘画风格呈现出怪异畸形的独特风格。这种直抒胸臆、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在明代前期的艺术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徐渭的绘画艺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在他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成功地汲取了前人画家的写意画法之长处,同时又摒弃了前人艺术创作中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既能够笔法自然的在纸上挥洒自如,又表达了抒写主观感受,融以真情的创作思想,进而表现出水墨写意技法更加纯熟精练,主观感情展露的淋漓尽致的新风貌。徐渭的艺术成就代表着一个时代性的觉醒。从他的艺术作品中,可以感知到他的心境,融入了自身的主观感受,即艺术创作从之前的“无我之境”转向了“有我之境”。

注释:

{1}李祥林,李磬.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2}廖国伟.水墨丹青里的艺術世界与文化意蕴:中国古代绘画及其明清文人画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97.

{3}【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

{4}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6.

参考文献:

[1]廖国伟.水墨丹青里的艺术世界与文化意蕴[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2]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李祥林,李磬.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渭[M],2005.

猜你喜欢

徐渭
徐渭的“逆挽诗”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风莺图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善于思考的徐渭
徐渭《畸谱》考
论徐渭《玉禅师翠乡一梦》的书写策略
徐渭南腔北调
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