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前期设计家群体身份转换研究

2018-10-22谢欣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谢欣

摘 要:民国前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家群体迅速变化,诸如装帧工匠、画师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家开始被新兴的设计家群体所替代,这些新兴设计家群体提出的各种观念、方法以及很多卓有成效的设计实践,都对当时以及后来中国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书籍封面设计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关键词:民国前期 书籍封面 设计家群体 身份转换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非常稳定却又异常封闭的文化形态,尽管在此期间也不乏与外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尽管文化领域中的冲突也时有发生,但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结构的完整性,外来文化无一例外地被强大的中国文化或消解、或吸收、或改造。到了20世纪初期,这种封闭的状态逐渐被消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书籍封面设计领域也不例外,与其它各个领域一样,这种变化的发生首先从设计家群体的身份转换开始。

一、传统设计家群体的消隐

在传统的文化框架下,书籍封面设计领域的设计家多是由传统的装帧工匠和传统画师来担当,他们在当时历史情境下设计制作出很多优质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把传统文化的设计限度用到了极致,缓慢却卓有成效的推动着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然而,他们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和尝试是无法超越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框架,当中国文化领域的变革激烈而迅速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家开始显得不合时宜,他们以往那些看似合理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开始遭遇到普遍的质疑和挑战。

1.传统装帧工匠的出现与消隐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制了大量的书籍,“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献的多产性、连续性和普遍性最为突出。中国典籍数量的庞大,时间的久远,传播的广泛和记录的详细,在17世纪结束以前,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1}从北宋开始,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科举考试的需要、商业出版的推动以及民间的出版诉求,书籍出版已经非常繁荣了。这些书籍的编订和制作最开始多是由作者本人完成,随着书籍出版发行量的加大,专门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出现了,他们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无名设计家,不过,对于这些工匠而言,书籍的装帧更多的是一门手艺,还远没有上升到设计的层面。虽然这些工匠负责整本书的加工制作,但书籍封面的制作一般都需要作者本人或者书法家的参与,由文人题写的书名成为书籍封面中最主要的设计元素。

明朝中叶之后,文人的手写字体被一种新出现的“匠字体”所取代,这种字体虽然缺乏手写字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却便于模仿和复制,很快得到推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书籍封面制作都由这些负责书籍装帧的工匠一手包办。

清末民初,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书籍出版发行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这种单调、缺乏变化的封面设计样式,传统的装帧工匠逐渐被新出现的设计群体所取代。

2.传统画师的出现与消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无暇顾及中国,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赢得了迅速发展的契机,”{2}中国商业美术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不仅继承了传统艺术中的一些观念和方法,而且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藝术成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在这一时期的商业美术领域出现了“月份牌”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西方设计家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在广告设计中运用富有中国特点的题材和画面构成形式,在题材上多采用中国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在表现方式上多采用中国人较为熟悉的人物画法和工笔仕女画法,由于这种设计表现形式更符合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欣赏水平,得到广泛的推广,这种做法又反过来对中国画师造成了影响,随着商业美术市场的繁荣,很多专门从事月份牌设计的中国画师成长起来了。

民国时期从事月份牌设计的画师很多是土山湾画馆和商务印书馆培养出来的,这些画师对清末民初商业美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在西方设计作品的启发下,不少画师开始尝试把自己学到的西洋绘画技巧运用在商业设计之中。这些活跃在商业设计领域的新型美术人才既精于传统绘画,同时也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大量的广告、舞台布景、照相布景等商业美术作品,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商业艺术设计家。

正是这些从事月份牌绘制的画师成为清末民初书籍封面的主要设计群体。“由于当时从事书籍封面装帧工作的新美术工作者很少,大部分设计工作仍由旧式画家承担,他们常用文房四宝、花卉鸟兽、香炉如意、火车轮船等古板的图案来装饰书的封面和封底,有的书甚至照搬西洋人物来绘制封面。”{3}这些画师对于西方艺术手法的普遍运用很大程度是出于迎合世风的需求,但是其中也不乏他们在修正传统艺术形式乃至价值观念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尝试。

然而,时代的车轮不可阻挡,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社会出现了全新的文化氛围,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月份牌”这种商业气息太浓、艺术表现方法过于艳俗的设计方式遭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指责,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新的文化形式与之相适应,这些充满了鲜艳色彩和世俗题材的封面设计作品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影响力,并且被很多人指责为病态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老一辈的画师逐渐没落,新一代的设计家逐渐成长起来。

二、新兴设计家群体的崛起

在新文化运动语境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自由、开放、求是、创新的精神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观念变革和文化变迁必然对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新思想、新观念,强调个性解放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意识,使得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逐渐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在书籍封面设计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在中西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诸如鲁迅、陶元庆、钱君匋、闻一多、叶灵凤等文化先锋很快成为书籍封面设计领域的主力军,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为书籍封面设计的转变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动力。{4}

1.新文化运动语境中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参与书籍封面设计是民国前期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一方面,由于传统书籍封面没有太多设计的要求,多是由负责装帧的工匠制作完成;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普遍受到“君子不器”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不屑于从事这种在当时看来自降身份的工作。

即使到了今天,也很少会有知识分子参与到书籍封面设计之中,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市场上已经有了细致专业的分工,有大批设计家从事封面设计工作;二是由于学科分类日益细化,很多知识分子只精通于某个领域的技能,缺少掌握诗书画印等全方位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三是当前传输信息的途径很多,知识分子完全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书籍已经不必然成为知识分子的首选。

由此可见,民国前期出现大批知识分子从事书籍封面设计的状况与当时的时代语境密切相关。书籍封面是当时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知识分子不仅关注书籍的内容,作为书籍重要信息窗口的封面必然会引起他们的重视,由于当时的设计家极其缺乏,一般匠人或传统画师的设计水准很难让这些挑剔的文人满意。而且,书籍封面设计毕竟不同于书籍装帧,装帧更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和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而封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领域,“当时书籍封面设计强调的并不是传统的技艺,而是‘艺术和美学,思想和意识”。{5}只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就能够进行设计,从这个角度而言,封面设计不太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而是更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多是兼通诗书画印的通才,他们既然有意愿参与到书籍封面中来,自然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对他们而言,以题字作画的方式设计书籍封面并非难事。这也是为什么在民国前期,大多书籍封面设计的优秀作品不是出自专业的设计家之手,而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一展身手的领地。

2.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观念转变

“20 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由‘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以儒家的修齐治平理想为核心的‘士文化属于大传统或精英文化。‘士往往通过与政治的直接结合来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和价值……然而,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往昔與政治结合的通道与身份荣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选择。”{6}

民国前期,中国的文化领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代的重担赋予知识分子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必须在民族文化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上作出抉择。而且,身处激烈变革的时局之中,当时普遍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也对这些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时的知识精英看来,开始于‘戊戌变法、进而由‘五四运动推进的是一场将社会革命、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性革命。这样的背景使得我们很容易理解当时那些在政治、文化以及思想领域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参与到艺术变革的讨论中去。”{7} 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亲自参与其中,很多知识分子采用西方的观念、艺术手法去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陈旧的模式已经成为没落、腐朽的象征。

在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中,鲁迅起到非常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鲁迅对于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大量引入西方的艺术、设计类书籍,拓宽了国内设计家的视野,还亲自参与到书籍封面设计之中,对书籍艺术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知识分子投身到书籍封面设计领域之中。

在人们以往传统的观念中,从事设计理应是匠人做的事情,知识分子应该去做一些更有建设性、更具创造性的工作。1923年,在文化领域已经极具影响力的鲁迅亲自设计书籍封面,他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君子不器”的传统观念,在鲁迅的带动下,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到书籍封面设计中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陶元庆、钱君匋、孙福熙、司徒乔等,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也开始设计书籍封面,如丰子恺、陈之佛、倪贻德、关良、林风眠等,到了三、四十年代,张光宇、郑川谷、莫志恒、曹辛之、叶浅予、丁聪、廖冰兄等人也加入其中,书籍封面设计领域人才济济。

这些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既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中国与西方设计文化之间的对话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而不断得以推进的,当时很多书籍封面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与设计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密不可分,这些知识分子的全面参与,无疑为书籍封面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书籍封面的艺术品位和文化气息。

3.文艺类书籍封面设计领风气之先

书籍封面设计的变革始于文学类书籍,这与晚清以来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时的文学界迫切希望摆脱固有的传统羁绊,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的文学话语系统,20 世纪初,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界大力鼓吹“文学革命”,现代文学逐渐兴起,“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一直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都反映了文学界破旧立新的强烈诉求”。{8}

在文化艺术领域,一些敏锐的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的引介西方的哲学、美学观念以及不同的文艺理论,他们或是大量翻译西方的各类文艺书籍,或是开辟专栏介绍西方学者的观念和主张,不断对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进行讨论和传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西方文学观念很快在中国文学界流传开来,文学作品的内容自然而然出现了明显的西化倾向,作为书籍内文的外在体现,书籍封面的设计也需要有新的变化。

与其它种类的书籍相比,文学类书籍更具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这些因素无形中对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把握封面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需要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与之相对应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也给予设计家更多发挥想象的空间,这些因素共同促成民国前期的文学书籍封面设计普遍呈现出思想自由、观念开放的文化特征。

三、设计家群体身份的转换对书籍封面设计的意义

中国书籍封面设计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不是自然而然演进的结果,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各种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书籍封面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设计家主体作用的发挥。

民国前期,存在于书籍封面设计领域的特殊现象在于,参与书籍封面的设计家远远超出了职业设计家的范畴,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专门从事书籍装帧设计的相关工作,大部分是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以及不同领域的知识精英,如此广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参与到书籍封面设计中来,这是在其它任何历史时期未曾有过的,这些设计家在东西文化激烈碰撞和交锋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主动的选择和积极的回应,从民国初期时装美女封面的出现,到1915年《新青年》呈现出焕然一新的设计形象,再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书籍封面设计领域中“百花齐放”繁荣景象的出现,此番演进的历程清晰的展现出设计家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態度上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回应的全过程,他们提出的各种观念、方法以及很多卓有成效的设计实践,都对当时以及后来中国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设计主体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中国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和转型也无从谈起。

注释:

{1}钱存训.书于竹帛[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15.

{2}蒋萍.论我国企业文化百年来艰难发展历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54.

{3}朱红红.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M].无锡:江南大学,2007:23.

{4}张潇.书装百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72.

{5}杭间.“开卷”——中国古代书籍艺术的审美形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9.

{6}郭战涛.民国时期开明书店的文学书籍出版取向[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55-57.

{7}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8}(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民国史1912-1949年(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6.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视域中的民国前期(1915-1937)设计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YJC760104);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晚清民国设计思想研究(1840-1949)”(项目编号:15BG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