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新兴工业大省的战略抉择

2018-10-22夏自钊

决策 2018年5期
关键词:安徽制造业工业

夏自钊

对智能制造的重点关注,彰显了安徽在新一轮发展风口上的机遇意识和拼抢意识。主攻智能制造是安徽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王宗义是哈尔滨行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5年,一次偶然的投资考察之行,坚定了他在2300公里之外的芜湖机器人产业园设立分公司的决心。与王宗义一样,日趋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政策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落户安徽。

就在王宗义们准备扩大投资的同时,安徽省经信委装备处处长沈忠林也在忙着接待省外考察团。2017年5月,安徽出台了一个在业内被称为“53号文”的《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此后一年里,10多个省市的考察团专门到安徽学习“取经”。“这份文件力度之大是安徽历史上所没有的,其简单直接、便于操作、易于为企业所理解,是吸引外地前来学习的主要原因。”沈忠林告诉《决策》。

王宗义的投资热情和外地政府的考察热情,是近年来安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缩影。自2015年“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后,安徽在发展智能制造上,展现出极强的战略眼光和机遇意识。

安徽对智能制造强烈热情背后是怎样的战略考量?智能制造对安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先进制造业为焦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安徽能扮演何种角色?

区域坐标系上的智造大势

考虑到发达省份的庞大基数,工业机器人普遍50%以上的增速,让人真切感受到区域竞争的“烈度”和“马太效应”。

“对于安徽来说,此次大会意义之大前所未有、规格之高前所未有、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是具有全局意义的一件大事。”4月18日,安徽在京举行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安徽省委相关领导用了三个“前所未有”,由此可见世界制造业大会对于安徽的战略意义。

2018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主题紧扣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前沿热点,其中,智能制造不仅是《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排在首位的主攻方向,也是2017年安徽重磅政策《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某种程度上说,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安徽制造强省战略的核心关键词,也是安徽抢抓区域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

“对智能制造的重点关注,彰显了安徽在新一轮发展风口上的机遇意识和拼抢意识。主攻智能制造不仅是对国际国内大势的主动顺应,也是安徽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沈忠林对《决策》分析说。

那么,安徽“瞄准”智能制造顺应了什么样的时代大潮?

《中国制造2025》开篇对国内外发展大势有一段颇有“历史感”的分析,“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在这一历史性交汇中,智能制造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于是,在《中國制造2025》开出的诸多路径选项中,智能制造成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首先,从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智能制造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投身机器人行业十余年,对产业发展大势感受颇深,他对《决策》分析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环保能耗刚性要求以及柔性制造时代的到来,制造业企业大规模应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是大势所趋,这也是近年来埃夫特赢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从区域发展动力塑造来看,制造业强,则区域兴。梳理2017年各省统计公报发现,东部沿海四大强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而传统制造业均为个位数增长,反映四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动力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在各地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共同关注的两个焦点,也是衡量地方智能制造水平的两大重要指标。

2017年,江苏工业机器人增长99.6%,山东增长60.7%,广东增长47.8%,浙江工业机器人使用量约占全国的11%,居全国第一位,同期安徽增长33.2%。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量,2017年山东新能源汽车增长300%,江苏增长56.6%,安徽增长38.5%。比较发现,安徽两项指标的增速均在30%以上,纵向来看,势头喜人,但区域竞争的实践一再雄辩地证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考虑到发达省份的庞大基数,两大指标普遍50%以上的增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区域竞争的“烈度”和“马太效应”。

再次,从各地的战略谋划上来看,智能制造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和抓手。

“智能制造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的关键抓手。正是看准了国内外大势和智能制造的战略意义,各地都在竞逐智能制造,在这一轮风口上抢抓机遇,进行战略性布局。”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志峰对《决策》分析说。

以粤苏浙鲁等工业发达省份为例,过去都是在拼世界制造工厂,拼土地价格和廉价劳动力,但当下各省都在拼下一轮谁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各工业大市也在争做“智能制造名城”,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几年,制造业区域版图和竞争格局将发生新变化。这些都在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必须紧紧抓住智能制造,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抢占智造高地的安徽选择

发展的机会窗口不会永远敞开,安徽经济如果要再上一个台阶,必须在这一窗口期大胆作为,实现“动力变革”。

2017年,安徽工业发展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超出预期,创下近三年最高水平,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中部第2位。2018年以来,安徽工业发展延续向好态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亦居全国第6位,较上年同期前进3位。

安徽工业发展的好成绩是如何得来的?采访中了解到,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形态,对安徽工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对于智能制造,安徽可谓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2016年12月,工信部、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后仅三个月,安徽就出台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是全国最早一批专门制定智能制造规划的省份。

“特别是2017年的53号文,基本就是为智能制造量身打造的,如果没有这个文,2017年以及今年一季度,安徽的工业经济不会有这么快速的增长。”沈忠林告诉《决策》。

但在增速居全国第一方阵的背后,仍然面临做大、做优、做强“三重任务”。《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对安徽制造业作了如是分析:“安徽制造业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不强等问题,特别是随着资源和环境等约束增强,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全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那么,针对安徽目前整体发展阶段和制造业发展水平,智能制造对安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智能制造为安徽制造业跨越发展打开了“机会窗口”。2017年1月,安徽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上,安徽省经信委主任牛弩韬分析说,安徽制造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回流”、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分流”、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截留”的“三重挤压”。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安徽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创新资源等诸多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安徽制造业迎来跨越发展的机会窗口。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发展的机会窗口不会永远敞开,安徽经济如果要再上一个台阶,必须在智能制造的窗口期大胆作为,实现“动力变革”。因为智能制造既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也是培育新动能的催化剂。“智能制造应该说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核心的关键点,安徽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先大规模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许礼进对《决策》分析说。

其次,主攻智能制造是安徽在区域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必然选择。当前,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各制造业大省和工业大市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抢得先机,谁就能形成发展优势,在区域竞争中成为引领者。因此,各地围绕智能制造纷纷发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反映了各地强烈的机遇意识和紧迫感。

梳理发现,珠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一骑绝尘、领先全国,已经实现从“机器换人”到“数据换人”的“进阶”。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宁波、苏州、无锡等制造业大市,均提出颇有雄心的智能制造计划,尤其是南京,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中国智能制造名城”。2016年、2017年连续两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均在南京举办,也从侧面反映了南京智能制造的实力和影响力。中部省份中,湖南抓住长株潭及衡阳作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示范区的机遇,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并提出将长沙建设成为“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如果从城市坐标系上来分析,更能感受到智造大战给安徽带来的紧迫感。不仅是近邻南京、长沙,从全国城市格局来看,合肥与南通、东莞、泉州的经济总量都在7000亿元到8000亿元之间,四座城市均为工业大市。2017年,南通、东莞、泉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318.4、3316.97、3328.1亿元,增速均在8%以上。2017年,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为2482.4亿元,增速9.4%。比较数据不难发现,南通、东莞、泉州三地的工业发展处于同一水平,而合肥与三地的平均差距近900亿元。

从省会城市来看,西安、合肥、济南、福州经济总量均在7000亿元到7500亿元之间,竞争异常激烈。2017年,福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为2203.3亿元,与合肥最为接近,赶超仅有一步之遥,一个大项目就可以追平甚至超过合肥。虽然西安规上工业增加值仅为1361.77亿元,但当前西安正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大学+”发展模式如火如荼,在“抢人大战”中亦有上佳战绩,可以预见,西安工业将迎来大发展。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发现,合肥在城市竞争中标杆渐远、追兵渐至,要想争先进位,必须在先进制造业上发力。省会城市的发展水平是省域综合实力的反映,与合肥一样,安徽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欲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得优势,也必先发力智能制造。

“各地竞逐智能制造,归根结底是产业分工主导权之争,能否把握机遇,在智能制造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将决定安徽在未来区域竞争格局中有无核心竞争力、有无‘杀手锏。”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张峰对《决策》分析说。

发展风口上的安徽底气

制造强国主要落在东中部地区,安徽居中靠东,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生力军。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安徽的核心优势。

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要素资源的配置上,如果“步步踩在节点上”,区域发展就会渐入佳境,即使是后发地区,也能逆势而上。

随着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焦点,一场更高维度的区域大戏正在精彩上演。在这场大戏中,安徽能扮演何种角色?又能否上演属于自己的精彩戏份?从剧场回到现实,一个区域在发展风口上能有何種作为,首先要看有哪些战略优势。

安徽发展智能制造,最大优势是产业基础。自“十一五”以来,安徽坚持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发展迈上快车道。到“十二五”中后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安徽新兴工业大省和制造大省的地位基本确立并不断巩固。2016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意味着安徽工业乃至全省经济发展都站在新的起点上。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0.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8.5%。

“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为建设新型制造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果制造业很弱或者占比太低,智能制造就会缺乏产业基础。”张峰分析认为。

采访中,相关部门、企业家和专家一致认为,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制造业基础让安徽有了拥抱智能制造的实力和底气。

首先,从企业层面来看,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企业为智能制造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庞大的“用户优势”。

2017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全国共97家企业,安徽入围9家,位居中部地区第1;在长三角地区,也仅次于浙江。智能制造和传统制造业相互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

其次,从产业基础来看,安徽智能装备、智能終端、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和智能语音“五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在部分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在智能装备领域,安徽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全国领先,产量居全国第6位。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在工信部等部委组织的多项评比考核中,多次排名第一。在智能家电领域,合肥、芜湖、滁州等地主流家电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中国声谷已经具有全球影响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形成下一代智能制造,已是世界性趋势。而安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先发优势,将成为安徽智能制造弯道超车的最大潜力之一。

再次,从区域层面来看,安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平台是新兴产业发展最大的“引爆点”。从2013年开始,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创改”、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大战略平台,让安徽创新发展站在了制高点和最前沿。

当安徽的创新优势与长三角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发生“化学反应”时,安徽的智能制造又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安徽是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组成部分,安徽与沪苏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安徽很大的一个优势。从国家来看,制造强国主要落在东中部地区,安徽居中靠东,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生力军。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安徽的核心优势。”张峰对《决策》分析说。

产业基础和战略优势令人振奋,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徽与沪苏浙差距较大,特别是机器人企业数量占比、大数据应用指数、两化融合总指数等核心指标,不仅落后沪苏浙,也落后部分中部省份。

由此可见,安徽智能制造要实现与先发省份的并跑乃至领跑,依然任重道远。只有将短板补齐,安徽才能抓住智能制造的“机会窗口”,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经济迈上新台阶。而如何补齐短板紧抓窗口期,尚需要政、产、学、研各界通力合作、深入谋划,在实践中闯出一条符合安徽资源禀赋的智造之路。

猜你喜欢

安徽制造业工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工业人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