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锅”火眼金睛 再次捕捉到“来自星星”的讯息
2018-10-22张轩中
张轩中
2018年4月2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了毫秒脉冲星,并且这个结果得到了国际认证。这一重要成果,引起科学界及媒体广泛关注,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FAST射电望远镜,就像一台黑白电视机
不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讲过他们小时候家里的黑白电视机,那时候没有有线电视,接受电视信号主要靠家外面的那根毛竹天线。黑白电视机上经常会出现很多雪花,这些雪花其实就是射电信号。
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其实本质上就好像一台黑白电视机,它也可以接收到很多“雪花”——这些信号来自遥远的外太空。
FAST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总投资额在10亿元左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相当于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天眼”,其意义非同小可。除了接收宇宙天体发射来的射电信号,其实只要稍加改造,它还可以当雷达用,天上的隐形飞机反射的雷达信号也是可以被它“看到”的。
脉冲星,如同游乐场里规律扫射的探照灯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FAST射电望远镜担负的一个重要科研目标是探测更多的脉冲星。
那么,什么是脉冲星呢?
顾名思义,这里“脉冲”的含义可理解成如脉搏一样的冲击,只不过我们人类的脉搏一般固定在每秒跳1次左右,而大部分脉冲星的“脉搏”比人类的脉搏要快得多。脉冲星就是指不断发出电磁脉冲信号的星体。
脉冲星的脉搏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因为它与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的“地磁偏角”有相似点。
地磁的北极与地理的南极并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的夹角就是地磁偏角。当地球自转的时候,地球的磁场也会跟着旋转。
对于脉冲星来说,情况也是类似的。只不过脉;中星其实是一种中子星。脉冲星就是自转轴方向与磁轴方向有交角的中子星(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
中子星与地球一样,也有磁偏角,因此中子星转起来会发出电磁脉冲——从中子星磁场的南北极射出来,角度如果正好对准地球的话,中子星每自转1周,这个辐射就会扫到地球1次。这种情况非常像是一个放在游乐场摩天轮上的探照灯,摩天轮旋转起来的时候,探照灯发出的光会不停扫过摩天轮边上的海盗船,每次扫过海盗船的时间间隔就被称为周期。
毫秒脉冲星,上演比芭蕾舞演员更厉害的旋转
前面已经说到,脉冲星其实是中子星,而中子星的质量不能太大——太大了就会变成黑洞。根据美国的“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等人的计算,中子星的质量一般是2倍太阳质量左右。中子星绝大部分是中子,中子与中子就好像乒乓球一样堆在一个房间里,中间没有什么空隙。所以,中子星的密度非常大,这使得中子星的半径很小,一般只有20千米。那么小的一个中子星,自转起来的角速度便可以非常大。
但中子星也不能转得太快,因为转得再快也不会超过光速,这样就给出了中子星的角速度上限。根据牛顿万有引力以及圆周运动的公式,就可以估算出中子星最快能旋转的周期是0.5毫秒——也就是大概每秒自转2000转。一个芭蕾舞演员每秒能原地转3圈,而一个中子星最快每秒能转2000转,所以这是很厉害的了。
也正因为如此,在太空中存在大量的脉冲星,它们以相当快的速度自转,大概每秒转1000转,也就是说周期是1毫秒——因此,这样的脉冲星就被称为“毫秒脉冲星”。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脉冲星不可能一直辐射能量而不损失能量。脉冲星损失的正是它的自转动能,这也将导致它的周期逐渐变长,最终进入脉冲星“坟墓区”。进入坟墓之前,脉;中星的辐射会变得时有时无,最终进入坟墓“死去”,不再发出辐射。不过“坟墓区”仅仅只是理论研究结果,实际上也有“僵尸”脉冲星存在(处在坟墓中但仍然发出信号)。
有一部分脉冲星比较幸运,它们边上有另外一颗恒星。这就是双星中的脉冲星。这些脉冲星,当距离边上的恒星足够近时,可以通过吸收对方的物质来“抵抗衰老”。在吸收物质的过程中,这些脉冲星的自转速度会越来越快,脉冲信号的周期随之变短,它们的周期变化率也会变小,即周期更加稳定。它们就这样靠着他星的能量,慢慢地从“正常脉冲星”,最终演变成为一颗毫秒脉冲星。
FAST是中国拥有的探测宇宙的最好仪器,发现毫秒脉冲星这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这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发现毫秒脉冲星是非常重要的进展,因为我们中国之前有口径为5米、20米、100米射电望遠镜,但都没有发现过毫秒脉冲星,这展示了FAST在脉冲星搜寻方面的重大潜力。这颗毫秒脉冲星J0318+0253的周期为5.19亳秒,它的发现,相当于我们在天空中找到了一个精确的时钟。同时,此次发现还大幅度提高了脉冲星阵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为进一步探测引力波提供更多可能。
FAST目前还在调试阶段,还没有正式服役,就能有此突破可喜可贺,希望FAST能有更多新的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