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派建筑与不同地域传统民居之比较(上)

2018-10-22洪铁城

建筑 2018年19期
关键词:正房厢房天井

文 / 洪铁城

中国地域大,作为古代居住的宅院建筑,很多地方都有。但由于民族不同、立地条件差异,它们呈现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本文选几个省外民居和省内民居跟婺派建筑作对比研究,目的是为了弄清各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异同之处。这样一比较,才能进一步认知婺派建筑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1 传统民居案例

1.1 北京四合院民居

1.1.1 简介

北京四合院特别有名,规模大小有别。现拿北京普通四合院为例,将其倒座部分拆开,里面就是三合院。从垂花进入院落,上房三间,一层,有外廊;两侧厢房各三间,一层,无廊;上房两端耳房各两间,一层,为了突岀上房的主角性,檐口与屋脊均比上房略低,前置小天井,名为“跨院”。

1.1.2 比较

平面。北京四合院的倒座、上房、厢房不粘连,没有连廊,总平面呈离卦形,建筑密度不高,虽然是大院子,但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呈阴阳二爻平面全然不同。

外形。北京四合院清水墙,一层,卷棚顶,硬山不高出屋面,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硬山马头墙高出瓦顶,属两种做法。

出入口。北京四合院不设侧门与后门,好像不考虑突发事件疏散需要;婺派建筑“十三间头”旁门左道多,应急使用极为便捷。

装修。北京四合院內部彩画、木雕,住着皇亲国戚,显现的是京城住宅文化特色;婺派建筑粉墙黛瓦,清水木装修,住着读书人后裔,发散着一派儒家文化气质。

1.2 云南三合院民居

1.2.1 简介

云南白族的三合院,当地称“三坊一照壁”民居。上房三间,两层,重檐,有外廊;两侧厢房各三间,两层,重檐,有外廊;上房两端称“漏角”位各有两间附房,一层,前设小天井。用前方大照壁围合成院落,在左前方设岀入口大门,有华丽的木雕门罩。上房外廊与两侧厢房外廊以斜角銜接。

1.2.2 比较

粗看平面图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很相似,但细加比较有以下不同之处:

平面。婺派建筑“十三间头”走廊端头均设防火用的“水门”,岀入口多,白族三合院只有一个设于左前方的岀入口,有消防需要时会显得欠方便。

外形。白族“三坊一照壁”三合院为悬山顶,婺派建筑“十三间头”是硬山五花马头墙。

色彩。白族“三坊一照壁”三合院木雕门窗刷了彩色油潻,跟婺派建筑木雕门窗白坯为不同风格。

文化特点。白族三合院住的是白族人,处处显示着白族文化的光彩;婺派建筑住的是汉族人,处处显示着汉文化的特点。

1.3 江西小天井民居

1.3.1 简介

江西最常见的传统天井式民居,基本上不存在纯粹的三合院结构形式,因此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三合院没有什么可比性。

黄浩生生把天井式民居作为“基本单元”推出,他说这是“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平面格局,有一点点像四合院。前一进,明间是大门和下堂,两次间叫下正房;后一进,明间称上堂,左右次间谓上正房。前后两进之间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天井,小天井两端有进深很浅的小厢房。紧贴上堂背是后堂,紧贴上正房背是后房,然后在后堂之后有一个更为狭小的小天井。两层。有前门和两个侧门。所有屋顶均坡向前后两个小天井,雨水集之小天井后再排出住家,谓“四水归堂”。

1.3.2 比较

平面。天井式民居平面对称,很规矩,但实多虚少,显得有些闷,而且3个出入口处于前半,后半部分略显出入不便。

外形。这是江西最常见的传统民居,体量较大,白色马头墙与屏风墙结合,看起来既有婺派建筑的样子,也有徽派建筑的特征。

基本单元。但作为“基本单元”,首先觉得采光通风欠佳,不像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大多数房间可以直接采光;二是整个建筑单元偏深,两边扩建方便,但往后扩建取得衔接不易。

1.4 四川三合头民居

1.4.1 简介

李先逵教授在《四川民居》一书中归纳四川是多民族地区民居,有10多个平面形式,还有很多巨宅。

他说就三合院而言,又称“三合头”“撮箕口”,为一正两厢形制。三合院有的正房五间,左右各带“抹角房”一间,厢房间数根据地形出现多寡,例如达县福善乡柏家院子,东厢房四间住分家的子女,西侧五间与正房同时做成“吊脚楼”,上层卧室,下层为猪牛圈(因为风水师认为西南为“鬼方”,应以凶压邪)。李先逵谓之“不对称的形态”。这是山区地形原因造成的。但也有完全对称的例子,如永川县大安乡某宅,正房三间,左右抹角房各一间,两侧厢房各三间,前院墙中辟大门。一层。

1.4.2 比较

平面。上图第6种平面形式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三合院几乎一模一样。但内部无正式连廊,只有一个大门,出入甚为不便。

外形。四川三合院山墙处理多样化,正房三间五间不等,因此显得较为活泼。

层数。四川三合院一层两层混合。山区有的民居利用地形错落做成两层,其底层设猪牛圈。

装修。四川三合院木装修较少。与婺派建筑比较,两者区别明显,都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

1.5 河南院落式民居

1.5.1 简介

《河南民居》一书著者左满常、白宪臣认为,河南院落民居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形式:四合院、三合院、窑房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

他们说,其中四合院与三合院分布最广泛。

三合院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一般由三间正房和两侧各三间厢房围合而成,前设一间小门楼,正房两层,厢房一层,无外廊。

此外可见博爱县寨卜昌村民居,院落很狭窄,两厢房面对面靠得很近,平面布局特别紧凑。当然也有五间正房和五间厢房甚至多条轴线形成的豪门巨宅。青砖外墙勾缝不粉刷。门楼和正房明间作木雕砖雕装修,显示富有和地位。

1.5.2 比较

平面。河南普通三合院正房、厢房各自独立不粘连,九间房子,无走廊,有点儿像北京四合院做法。

院落。三合院安排纵向长方形小天井,与婺派建筑方方正正大院落风格不同。

外形。普通三合院建筑采用清水砖外墙,两层、一层甚至三层混合。

油漆。河南高档的三合院有木雕装饰,施彩色油漆,与婺派建筑的清水白木雕装饰,全然不同风格。

1.6 苏州市井式民居

1.6.1 简介

苏州是2200多年的古城。民居特色一是属城市民居,二多与河道有紧密关系,三与园林有难以分割的缘分。

较为典型的苏州市井民居,以金狮巷沿河某宅为例:沿街巷明间为门厅,配左右耳房;紧靠门厅是对应的小天井,左右是厢房;小天井之后正房由客厅和左右厢房共三间组成,沿河。均为两层。仅一前门供出入。室内梁架和门窗有木雕装饰,出入口上方有极为精致的砖雕门罩和披檐。

1.6.2 比较

平面。江苏“一堂一厢”“一堂两厢”和四合院民居内部无专门的走廊,其两厢只为一间房子。与婺派建筑三间厢房、有系统内廊做法完全不同。

院落。苏州民居院落也大,就空间规模而言有相同之处。但婺派建筑院落无花木与山石,苏州民居院落有花木与山石。表面上看是有与无的一字之别,实质上的区别在于苏州很多民居系文人墨客的住宅,讲究诗情画意;婺派建筑是官宦住宅,认为莳花植树有玩物丧志之虑,不利于子孙培养。

环境。苏州是水乡,几乎家家临水而居,许多民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1.7 福建天井式民居

1.7.1 简介

戴志坚先生在《福建民居》一书中,根据语言条件、外界条件、自然条件不同,将福建民居定位为“闽海系”与“客家系”。

雍振华:《江苏民居》

其中“闽海系”进之又分为闽南区、蒲仙区、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

于是相应地出现了两大系、五个区的六种民居基本单元平面形式,即“一明两暗”型、“四合中庭”型、“三合天井”型、“方圆土楼”型、“土堡围屋”型、“竹筒”型。

其中“方圆土楼”型名气特大。但由于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三合院的形态没有可比性,所以按下不表。

笔者认为福建的“三合天井”型民居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三合院极为相似,故引以为例。

戴志坚:《福建民居》

1.7.2 比较

平面。“三合天井”民居也由十三间房子—上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洞头屋各两间,然后加一个院子而形成,采用了近似于H型的廊道。但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三合院有不少明显的区别,即福建“三合天井式”民居没有正式走廊,仅仅利用挑檐下狭窄空间为通道。

外墙。福建“三合天井”民居采用五行归属的马背山墙。多为单层房子。

公用空间。福建多个“三合天井”基本单元组合时,坚持小堂屋为公用空间。

色彩。福建“三合天井”民居内外装饰,喜用多种色彩。

猜你喜欢

正房厢房天井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昆明“一颗印”
绝 句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寿星(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