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及护理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18-10-22赵浩羽
赵浩羽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苏 苏州 215006)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灶多在颅内,B细胞是其主要病理来源。目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主要化疗药物为甲氨蝶呤,但其临床使用时仍存在不良反应多且严重的问题[1]。采取护理干预是临床中降低不良反应率的一个途径,本研究对我院48例该病患者进行相关对照研究,以了解该病治疗及护理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共收集48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患者均符合疾病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脑组织病理学、CT、细胞形态学等检查明确诊断。
利用抽签法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4例/组。观察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7~71岁,平均(58.93±2.93)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0岁,平均(59.43±3.11)岁。两组各一般资料间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进行化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生命体征检测、环境护理、用药护理、防止感染、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①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等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②肾脏功能保护:对患者皮肤颜色、尿液颜色、状态、量等进行密切关注,对尿液酸碱性及其变化量等进行监测,以了解患者肝肾功能的变化。在化疗期间嘱咐患者多喝水,以保持足量水分摄入。③化疗药物配置与用药护理: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相关药物,滴注药物尽量保持匀速。护士在配置甲氨蝶呤时需要对其性质有熟悉了解,配药时注意手部清洁并穿戴专业配药保护服装及装置[2]。④感染预防:在护理全程中保证无菌操作,做好患者可能发生感染的准备,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⑤心理护理:进行化疗前与患者就疾病相关知识进行交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项问题,列举成功案例,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消除或改善其负面心理及情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完全缓解:病灶完全消失且4周内未出现;部分缓解:病灶面积减少超过50%,但未完全消失;稳定:病灶面积减少25%~50%之间;进展:病灶面积减少低于25%甚至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部分缓解+完全缓解)例数/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比对照组的75.00%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低于对照组的54.1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药物治疗、化疗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最主要的两种方式,但由于一般治疗药物难以越过机体血-脑脊液屏障,因此无法或难以发挥作用,导致治疗效率较低。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是目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常用治疗方案,该药物可越过血脑屏障且可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行抑制,从而发挥对肿瘤细胞生长与繁殖进行阻碍的效果[3]。但是,甲氨蝶呤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在较长周期的化疗中应用,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危害健康。有研究指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时应用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剂量大小呈正比,因此需要引起必要的临床重视。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是临床上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患者用药耐受性的一个策略[4]。有研究显示,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时,保持匀速滴注速度,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以及对患者治疗情况行密切观察等措施均可对患者耐受性进行提高[5],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能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对患者的负性心理和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建立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需要关注患者口腔卫生,监督其勤漱口,并对相关症状行密切观察[6~7]。甲氨蝶呤静脉持续输入时会给患者血管带来很大的刺激,护理时要加强皮肤及外周血管护理。化疗全程需要严格保持无菌环境,以避免发生感染[8]。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中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的效果明显,配合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