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及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观察
2018-10-22黄秀兰
黄秀兰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痉挛、血管堵塞以及狭窄引发脑供血不足或者血流中断导致脑功能发生障碍[1],肢体瘫痪、头痛、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目前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措施,但给予适当护理也十分重要。现报道诊治的66例行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结局。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涉及的66例样本均选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的行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模式,将33例纳入参照组,男女比例为16:17,中位年龄数值(64.21±3.02)岁;将33例纳入实验组,男女比例为17:16,中位年龄数值(65.28±4.36)岁。统计验证两组一般资料,P>0.05,统计学数据无显著差异形成。
1.2 方法
入院之后给予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给予局部麻醉,常规消毒患者双侧腹股沟
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关,了解患者血管栓塞、侧支循环等情况后实施溶栓干预。采取Seldinger 技术进行穿刺,利用导管注入25~100U单位5000 U/ml的尿激酶。治疗中观察充盈血管的程度,以1ml/min速度进行注入,直到再通血管,但是不可超过100万U。完成注入后予以造影干预,1小时实施再次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用药前后影像学情况,待恢复意识以及肌力之后给予颅部CT。将常规护理应用在参照组,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实验组,涵盖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并发症护理、病情观察以及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超过90%视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在46~90%之间视为有效;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低于46%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涉及的66例患者资料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对两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计算值以率(%)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住院时间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学呈现出显著对比差异。
2 结 果
2.1 统计研究参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计算值
数据提示,实验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计算值96.97%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计算值78.78%,P<0.05,统计学呈现出显著对比差异。
表1 参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计算值对比
2.2 统计研究参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住院时间
数据提示,实验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24±2.22)分、住院时间(7.21±0.23)d,参照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29±3.29)分、住院时间(14.36±4.21)d,t为13.0987/9.7416,P<0.05,统计学呈现出显著对比差异。
3 讨 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狭窄或者血栓栓塞血管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或者血流中断引发肢体瘫痪、头痛、意识障碍等病症,给予患者尽早介入性溶栓干预,可再通血管,对于改善脑部缺血情况具有显著作用。在对患者介入治疗基础上实行对症护理干预对于康复护理十分重要[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的特点,且容易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改变患者日常生活模式[3],容易发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更多同情,告知患者发病机制、护理效果、护理方案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病情,告知患者以最佳状态面对疾病,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将相关准备做好[4],询问出血史,检查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术中辅助医师对体位进行合理选择,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向主治医师汇报患者情况。提醒术后患者尽可能食用丰富维生素、低脂肪、低糖等食物,保持呼吸道同城,及时清洁会阴部与口腔,定期进行翻背,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发生压疮[5]。
综上,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采取综合护理相比较常规干预更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