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格高 独语风雅
—— 读沈鸿根先生《砚边独语》有感
2018-10-22靳新山东临沂
◆靳新(山东 临沂)
恩师沈鸿根先生新著《砚边独语》将由中西书局出版,我自乙未年始为先生整理文稿并分辑分享于新浪拙博,有幸先睹为快,藉此以陈愚见。
沈师乃当今书坛之名家,集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而称雄艺坛,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近七十种数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蜚声四海,艺苑耕耘五十多载,艺术成就有目共睹。然沈师不以书艺自矜,广涉国学、诗文、鉴赏等。大概十多年前,沈师挥毫之余,常将自己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成为“砚边独语”,与学生、朋友分享后受到广泛盛赞。《砚边独语》立意高远而又极富新意,涉猎文史哲艺内容,并涵盖国事、家事、情感、修养、艺术、感悟等,文辞简练明隽、对仗工整、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极具哲理,有明清小品文之雅逸,亦有《菜根谭》之儒道智慧,寓书卷之雅韵,合古人之文心,显示出一位学者和书家通达的才识。
《砚边独语》阐托幽情,绘呈万象,造句构辞妙处层出。采苍宇之正气,倡国学之复兴,融哲理之精华,蕴诗意之风雅。读而品之,文辞驰丽,对仗工整,融经冶史,鞭辟入里,清致峻拔,义理精深,崇论闳议,兼采雅俗。源自沈师的哲学、历史、美学、评论、鉴赏、诗词、楹联、文字等丰厚学养。这些彼此关联、相互助益的领域构成了他胸涵千古思、腕具纵横势的学术格局。沈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珍惜之心、弘扬之志一寓于书,对话古今,抒写情怀,让人获得人生哲思和艺术审美的通感,品读之际,兴味盎然。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左转•襄公二十四年》中写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此“三立”乃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亦是修养美的品性、建立大的业绩、确立独到的理论体系,即做人、做事、做学问。人生能企及此三境界之一即为不易,达到人生修为高度的沈师,年愈古稀仍报以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创作激情,令人感佩之至,余曾拙句赠师:“藏书八千卷,精研文史哲,砚生云海,醉心诗书画,名震四海;秃笔五百支,学贯儒释道,笔走龙蛇,寄情松竹梅,墨润九州。”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因为他们也从来不考虑哲学问题。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沈师“天地同心,何愁山不青水不绿?上下同德,何愁国不泰民不安?”“文化复兴比经济复兴还重要,道德滑坡比山体滑坡更可怕。”“信仰是梦中的图腾,志向是心上的神灯。”“人乃家之根,人和则家兴;民为国之本,民富则国强。”“用知识圣水清洗心灵,用文化钙质营养风骨,用民族大义高尚情怀。”这些“独语”的赤子情溢于言表,扬主旋律,颂真善美,若滚滚奔腾的长江大河,充满豪迈之情。我们分明感受到作为艺术家所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作为当代文人所表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这种高尚情怀、深情大爱,就是联系国家好、民族好与人民好之间的血脉纽带。
沈师运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诠释深刻的道理,有嘉惠后学之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与其浏览十本杂书,不如精读一卷经典。”“善学者每多得,善思者每多悟,善行者每多为。”“品高若冲 霄之鹤,心闲如映水之梅。”“读史读文读哲,无非修其身养其性;敬天敬地敬人,只愿和其光同其尘。”这些“独语”则代表着文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是哲人心迹的流淌,智慧的结晶。以哲理之语,闪耀智慧之光芒;以诗意之笔,体现艺术之妙境。
近作一首 书法 沈鸿根
沈师虽已书法名世,但书家本色是诗人。他从年轻时就喜欢写诗,这些年写了近千首诗,书法作品大都是自作诗词联句,保持了传统文人特有的风雅。从“艺术没有学术支撑,难成参天大树;学术缺乏艺术涵养,则成隆冬荒山。”“诗之佳,重意象,重意趣,更重意境;书之妙,求风骨,求风姿,更求风神。”“没有人文的积淀,传统将失去了长度,历史也缺少了厚度,思想更减低了高度。”这些所表达的是文化对涵养书法之重要的观点。将诗意融入艺术创作,避免了书法的独立性和单薄感,增添了文人情愫、书卷气息和格调,使审美价值更趋多元。
沈师精研八法,诸体皆能,软硬兼擅,被世人称赞为“江鸟体”的行草书最具代表性,雄放而高古,清雅而流畅,内蕴古朴,外显精神,潇洒中见风神,有一种傲岸的气度和令人肃然起敬的风骨。与其接触,亦能感受到他浩然正气和睿智的气场,这大概是沈师恒定的心灵坚守。“风骨潜藏于笔端,霜竹傲三秋;孤神独逸于云外,墨龙游九天。”“正气在身,决不趋炎附势;清气在心,决不同流合污。”“是志士,当乘长风破万里浪;是学人,应燃青灯读五车书。”这些妙语哲言中反映了沈师爱憎分明和刚正不阿之品格,就连他书斋都取名“松竹轩”,尊松竹节操坚贞之意以自励。他拒绝丑、摒弃怪、远离俗的艺术主张明确,对学生在品格、学问上也是从严要求。从“无黑则无白,黑白共存,应当知白守黑;有得则有失,得失相依,何必求得患失”这则“独语”可感知沈师深谙老子的“见素抱朴、知白守黑”的高华之美。从上世纪90年代初,沈师历经十余载,有 9部200余万字的书法名家作品鉴赏系列专著先后行世,辨良莠、明优劣,既鉴又赏,客观公允,言之有理,其辩证的学术观点、文人风骨、求真精神,既为艺术品格之坚守,又彰显文化本质之神圣,为艺坛共鉴。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以及人文意向和人格旨趣。沈师数十年寻找古雅意趣和现代审美的契合点,求“气韵”,重“精神”,无疑与其亦诗亦联亦语的“书画从来求气韵,人文自古重精神”之意境是高度契合的。艺术上的禅境近乎古人所说的“无意之意”和“无言之美”的灵境。品读让人产生物我两忘特殊美感的“独语”,如“开启禅意之山门,始入妙悟之境;点燃神性之火花,乍闪灵感之光。”“达情与景交融之境,乃诗之境;成物与我相会之意,乃禅之意。”“空能纳万境,妙在以虚为大;静能生百慧,贵在以智为上。”这些对禅理的彻悟,以及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无不体现着人生智慧和空灵之美、淡远之趣。以此对照沈师独创的简隶书,近年来赢得书法业内盛赞,亦为世人所重。其简隶书亦楷亦隶亦行亦简,笔简、意长、势展,自成风貌且已臻妙境。尤其将禅意与现代审美意趣进行完美融合,显得空灵而又古意盎然,优雅而又逸神超然,独有的禅境韵味,恰如诗人王维所喜欢描写的萧散清寒之画境。就格调和气息而言,沈师的简隶书应不在行草书之下。
《砚边独语》出语吐词化情思为景物,虚实相生,是高洁道心之外射、淡泊情怀之外化,如清澈小溪、潺潺流水,充满浪漫气息。哲思之深邃、理趣之丰饶,负荷着无限诗意、无边的深情,令人回味无穷。像“寻梅访竹,寄清雅之情怀;登山临海,存高远之志向。”“梅花以松竹为友,羞与桃李争春;仙鹤与云霞作伴,难与燕雀言志。”“康桥上,对着夕阳挥挥手,作别天上晚霞;雨巷中,撑着布伞缓缓走,寻找梦中丁香”等富有韵律的嘉言,浪漫而充满激情的诗意,自然浸润读者之心灵。“高山流水,伯牙弹琴白石上,知音何在?皓月清风,东坡泛舟赤壁下,妙赋幸存。”“枕上听秋雨,引我梦境;案头焚檀香,启我遐思;灯下临古帖,消我杂念;窗前望明月,诱我诗情。”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到“焚香抚琴”的诗意,庄严而浪漫,给人以仙风迎面、尘心尽洗之感,是对理想的憧憬、人生的感叹、诗意的抒发,亦是对挚爱真情的吟唱,是灵感聚集绽放的艺术之花!无疑将读者带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砚边格高妙韵仁者意,独语风雅凝香天地心。灯下赏读《砚边独语》,深感明朗、剔透,仿佛一轮明月映射内心,一股纯净、一丝清凉,似谛听一曲梵音,使人顿然开悟,进入醍醐境界。一直很欣赏北宋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还有弘一大师的《清凉歌》……哲人所言及的心灵之月与天边之月的相应和容含,道出了人生感知之妙。沈师何尝不是用自己敏感的内心领悟并以此形式体现“心中之月”的境界呢?
喧嚣淹没了古代风情,融文学价值和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砚边独语》如一溪清泉,涤荡内心的浮躁、心灵的尘埃,又如一盏清香四溢的佳茗,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沈师《砚边独语》付梓之际,略陈区区,抛砖引玉,文不尽言,言未称意,敬乞方家指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