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道内超前小导管长度确定探讨

2018-10-22陈志广

铁道勘察 2018年5期
关键词:进尺钢架台阶

陈志广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55)

在隧道施工中,超前支护作为隧道内稳定拱部及开挖面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破碎不稳定围岩中,超前小导管作为经济实用的措施,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超前小导管支护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很多。

孙亚朋分析了超前支护的梁、拱作用[1]。王建鹏在理论分析及模型验证的基础上,研究了隧道超前小导管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超前小导管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棚架”作用[3]。刘运生研究了超前小导管管径和长度对其超前支护“棚架”效应的影响规律[2]。

目前,国内关于超前小导管的设计多按工作面垂直考虑,实际施工中,为了保证工作面的稳定,工作面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倾角,导致设计给出的超前小导管长度与实际不符,“棚架”效应大打折扣。典型的超前小导管设计如图1所示。

以下基于开挖工作面稳定的前提条件,对隧道内超前小导管的设置参数进行分析探讨,为细化超前支护的设计提供借鉴。

图1 典型超前小导管设计

1 规范规定

1.1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其正文提出,超前小导管可用于自稳时间短的软弱破碎带或浅埋、偏压等地段。①超前小导管采用直径42~50 mm的无缝钢管制作。②注浆小导管壁上交错设置直径6~8 mm注浆孔,孔间距20~30 cm,前端制成锥形,尾部预留不小于1 m的无孔止浆段。③超前锚杆和小导管两环间纵向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 m,且要与钢架配合使用,共同组成预支护系统。

其条文说明如下。

(1)超前锚杆和小导管的长度视施工机具而定。超前支护中锚杆和小导管须有一定倾角,孔深过大会增加施工难度,并增加钻孔时间,较经济的深度为2倍的循环进尺加1 m的叠加长度,多为3~5 m。

(2)超前锚杆和小导管的环向间距一般为30~50 cm。选取超前锚杆或小导管间距时,在岩体较完整地段,锚杆或小导管中心间距可适当加大;岩体较破碎-破碎地段,应进行加密。

(3)超前锚杆和小导管的外插角一般为10°~30°。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锚杆或小导管承受工作面上方松弛荷载,其外插角要尽量小;在岩体相对较完整地段,锚杆材料既有承担岩块自重的作用,又有抗剪的作用。为更好的发挥抗剪作用,需要加大外插角。

1.2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①沿隧道拱部均匀布设,环向间距需符合设计要求,宜为30~50 cm,外插角宜为10°~15°;②小导管应按设计长度施作,应大于2倍循环进尺,宜为3.5~5.0 m,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 m;③应与钢架构成联合支护。

由以上分析可知,现行规范对小导管长度的确定考虑了循环开挖进尺及搭接长度等因素,未考虑工作面自行稳定等因素的影响。

2 超前小导管长度的确定

超前小导管的设置如图2所示。

图2 超前小导管设置示意(单位:cm)

由图2可知,第一循环开挖完成后,超前小导管一端由钢架支撑,另外一端需要伸入到潜在滑动面以外的稳定岩体中。在第二循环开挖时,拱部岩体由于小导管的“棚架”作用才不致塌落,如果小导管一端未伸入至稳定岩体中,将起不到“棚架”的作用。小导管长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潜在滑动面(角度)、小导管的搭接长度、单次循环开挖长度等。

2.1 工作面稳定角度

工作面稳定角度是反映围岩自稳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相关资料,工作面稳定角度β=45°+φ/2,其中φ为各级围岩的计算摩擦角。可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表4.3.3取值(如表1)。

2.2 小导管的搭接长度

按照相关规范,小导管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 m。

2.3 单次循环开挖长度

单次循环开挖长度D与围岩分级、钢架间距密切相关,《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有以下规定。

表1 规范规定各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

(1)在采取有效的超前预加固措施稳定开挖面后,若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Ⅳ、Ⅴ级围岩循环进尺不得大于2 m。

(2)台阶法开挖循环进尺应根据围岩地质条件、自稳能力和初期支护钢架间距合理确定。Ⅲ级围岩循环进尺不宜超过3 m,Ⅳ级软弱围岩“上台阶”进尺不宜超过2榀钢架设计间距,Ⅴ级围岩“上台阶”循环进尺不宜超过1榀钢架设计间距。

2.4 超前小导管长度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超前小导管长度L可按公式(1)近似计算

L=D+B+H×tan(90-β)

(1)

式中D——单次循环开挖长度;

B——小导管伸入稳定围岩长度;

H——台阶高度;

β——工作面稳定角度。

3 小导管长度分析

一般需要设置超前小导管的地层为Ⅳ、Ⅴ级围岩,以某250 km/h双线隧道为例,分析Ⅳ、Ⅴ级围岩下超前小导管的长度设置。

3.1 Ⅳ级围岩

(1)台阶法开挖

钢架设计间距为1.0 m,“上台阶”高度为5.1 m,计算摩擦角取规范的中间值(55°),开挖工作面稳定角度β=45°+φ/2=72.5°,按规范规定,单循环开挖进尺不得大于2 m。另外,超前小导管一端伸入稳定基岩长度为1 m,超前小导管设置见图3。

图3 Ⅳ级围岩台阶法开挖超前小导管设置(单位:cm)

从图3中可以看出,按单次循环开挖2 m,由于工作面倾斜,在开挖进尺满足要求时,超前小导管长度为4.90 m,且每循环开挖均需安装超前小导管,小导管搭接长度为2.86 m(远大于设计规定的不小于1 m)。如果两次循环安装一次超前小导管,小导管的长度接近7 m,采用普通凿岩机械施工难以满足要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数据安全形势,目前主流的安全解决方法包括:经典的文件访问控制技术、设备加密技术、匿名保护技术、加密保护技术、数据水印技术等。同时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本身用作大数据安全防护的实现方法,增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防护性能。

(2)全断面法开挖

如果采用凿岩台车等大型机械化配套作业,按相关规范规定,在做好超前加固措施后,可以采取全断面法施工,相较于台阶法施工,其超前支护的长度会大大增加(见图4)。

图4 Ⅳ级围岩超前支护设置(一)(单位:cm)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全断面施工前提下,如果满足工作面及拱顶围岩的加固稳定性要求,每循环均需要打设超前小导管,小导管长度为6.6 m(搭接长4.6 m);如果两个循环安装一次,在小导管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无法满足工作面及拱部围岩稳定要求(见图5),如果每4个循环安装一次超前小导管,则小导管的长度应为12.6 m(见图6)。

图5 Ⅳ级围岩超前支护设置(二)(单位:cm)

图6 Ⅳ级围岩全断面开挖超前支护设置(单位:cm)

3.2 Ⅴ级围岩

钢架设计间距为0.6 m(按Ⅴ级加强),“上台阶”高度为3.6 m,计算摩擦角取规范的中间值(45°),β=67.5°,按规范规定,台阶法开挖单循环进尺不得大于1 m,全断面法开挖单循环进尺不得大于2 m(超前小导管一端架设在钢架上,一端伸入稳定基岩1 m)。

(1)三台阶法隧道超前支护

超前小导管设置见图7。

图7 Ⅴ级三台阶法开挖超前支护设置(单位:cm)

虽然台阶高度较小(高度为3.6 m),但由于工作面的倾斜角度较大,为了形成“棚架”效应,需要的最短小导管长度为3.28 m,搭接长度为2.65 m,利用率较低。

(2)台阶法隧道超前支护

超前小导管设置见图8。

图8 Ⅴ级台阶法开挖超前支护设置(单位:cm)

台阶高度为5.05 m,但由于工作面的倾斜度较大,为了形成“棚架”效应,需要的最短小导管长度为4.03 m,搭接长度为3.43 m,利用率也较低。

工作面倾斜角度为β=45°+φ/2的情况下,超前小导管设置需要的长度及搭接长度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Ⅳ、Ⅴ级围岩超前小导管设置长度

从表2可以看出,围岩等级越差,工作面倾斜角度越大,造成小导管利用率也就越低。

4 结论

(1)为了发挥超前小导管的“棚架”效应,应充分考虑工作面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工作面稳定性较差的破碎围岩中,小导管长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工作面的稳定角度。

(2)软弱围岩隧道内超前小导管的长度和台阶高度、开挖面稳定角度、钢架间距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其中,工作面的稳定角度对小导管的长度及搭接长度有直接影响,超前小导管长度(L)可按公式L=D+B+H×tan(90-β)近似计算。

(3)本次探讨分析是基于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实际隧道施工过程中,工作面的稳定情况千差万别,与围岩岩性、岩层和结构面的产状、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地下水发育情况等因素均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猜你喜欢

进尺钢架台阶
中国钢架雪车队备战北京冬奥会
大断面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钢架雪车项目文化交流研究
上跨公路钢架拱桥的拆除方案选择
基于极限分析的进尺对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影响
小修液压转盘在高升油田的应用及认识
基于销轴连接的承力钢架强度校核
基于销轴连接的承力钢架强度校核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