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病毒病的传播、诱因、前兆、症状及防控措施
2018-10-22梁新民侯天栋
梁新民 侯天栋 明 飞 文 / 图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深受消费者青睐,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南美白对虾受疾病的危害愈发严重,“偷死”现象频繁发生,尤其是养殖3年以上的池塘,对虾感病概率更高,致使虾农实现高产高效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南美白对虾病毒病所致,该病一旦暴发,治愈概率微乎其微。因此,掌握该病传播途径、找准诱发原因、了解病前征兆、熟悉临床症状,从而及早采取预防与减损措施,是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重中之重。
一、传播途径
1. 虾苗携带传播
不达标不规范的虾苗生产企业生产的虾苗,由于受亲虾的垂直传播或受虾苗培育环境的影响,导致虾苗携带病毒。通常虾农在采购时虾苗体色、游动表现正常,这是由于病毒尚未发作,还处于 “潜伏”状态。一旦进入大塘养殖,随着季节变换、水温增高、个体增长、池塘总载虾量增大、水质理化因子变化,病毒极易被激活,造成病毒病的暴发,导致南美白对虾大量“偷死”于池底。虾苗携带病毒,不仅会对养殖当期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对池水、池底产生污染,使池塘存留病毒,为以后的养殖埋下隐患。
2. 水源输入传播
一是采用地表水源的池塘,尤其是使用流域较短的小河沟和临近的坑塘水作为水源时,由于该种水源平时交换量较小,自净能力较差,本身含有许多有害微生物,加之其中的野杂鱼虾也携带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甚至还有患病池塘的池水排入其中。因此,采用地表水源,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极易发生病毒病 “串联式感染”。二是进排水渠道不分时,当池塘发生病毒病,在下茬养殖前,即便池塘消毒工作做得十分到位,进排水共用渠道也会藏匿病毒,从而导致病毒病“回头感染”。之前没有发生病毒病的池塘,比如初次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池塘,有的虾苗即使携带病毒,也未见虾病发生,但这并不表明池水没有病毒,只是因为池塘初始环境优良,当期病毒未被激活,或由于病毒数量少、在塘时间短,尚未构成威胁。在下茬养殖中,当进排水渠道内的病毒进入池塘,再投放同样质量的虾苗,由于病毒进入池塘要比虾苗携带病毒进入池塘时间早,这样就会因池塘环境稍差、病毒数量增加、病毒在塘时间加长等多因素的集合而暴发病毒病。
3. 鸟类活动传播
水产养殖池塘是鸟类垂青光顾的场所。鸟类在此不仅可以吃鱼饲料,捕食鱼虾幼体,还可以饮用池水解渴。鸟类作为长距离飞行动物,由于其动态的不确定性落点,以及粪便排泄、饮水过程、足部触地等均会对养殖池塘散播病毒。
4. 渔具连带传播
使用过的抄网、渔船、排水及增氧设备等渔用工具,不经消毒或相关处理就进入其他池塘作业,也会将病毒带入池塘。
5. 虾尸乱扔传播
有些养殖场未按规范处理病死虾体,将其乱扔乱放于养殖区内,一旦遭遇风雨天气,虾体极易被风雨直接刮进或冲入池塘,浸泡过虾体的雨水也会流入池塘,致使池塘感染病毒。
6. 塘间客串传播
雨季汛期,地势较低并带有病毒的池塘,由于雨水的涌入,造成池水漫塘,当外溢池水流入其他池塘时也会将病毒带入。此外,在池塘密集连片的规模养殖区内,进行清塘、拉网、进排水等养殖操作时,容易造成塘泥飞溅、池水溅起,使泥点、水珠落入其他池塘,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途径。
二、诱发原因
虾体携带病毒与发病,在时间上并非完全一致,只要池塘生态稳定,携带病毒的虾体不会发病。只有在水体环境条件适宜病毒繁殖、激活其毒性,并超过虾体免疫能力时,才会诱发虾体生病导致死亡。
1. 水质突变诱发
7~8月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突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即会诱发水质突变。一是池塘短时接纳温差较大的雨水,导致池水水温迅速下降,使浮游植物(藻类)大量死亡,发生“转水”“ 倒藻”现象。二是即便存活的少量浮游植物,由于数量少、光照差,光合放氧、二氧化碳吸收的速率急剧下降。此外,在池水溶氧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藻尸的分解会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在低溶氧、温差大、有毒有害物质的侵袭下,虾体免疫能力迅速下降,从而诱发病毒病的暴发。
2. 水质不良诱发
南美白对虾养殖进入后期,池塘载虾量基本已处于满负荷状态,需氧量更是大幅提高,加上长期的残饵、虾粪和虾体分泌物的产生和积累,有机物耗氧量不断递增,水体环境压力愈发加大。有机物分解生成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数量增多,如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因虾类属底栖动物,多数时间栖息在池底,一旦造成池塘底部缺氧或水质不良,虾体免疫能力会迅速下降,从而导致病毒病发生。
3. 虾体损伤诱发
在运输、放苗、轮捕及养殖操作时造成虾体受伤,病毒则经伤口侵入机体,引起病毒病发作。或伤口感染导致虾体免疫能力下降,也会引起病毒病的发生。
三、病前征兆
导致南美白对虾发生病毒病的病毒主要有白斑病毒、桃拉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等。发病之初,仔细观察可见个别虾体胸甲有极小的白色斑点,虾须和尾扇发红,体表其他部位正常;虾壳发软;少量虾附在岸边水底或在水体表层缓慢游动。在白斑病毒、桃拉病毒发作初始,会给南美白对虾带来短暂的兴奋期,所以多数对虾摄食速度异常加快、食量陡增;而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的初期征兆是南美白对虾的摄食量突降,这是因为已被感染病毒对虾的肝胰脏受到侵害,消化分泌物大幅减少,引起食欲严重下降。
四、临床症状
南美白对虾病毒病的中后期临床症状:
1. 体外观察
胸甲出现白斑,肝胰脏轮廓模糊,肝脏呈黄白色,腮丝肿大或充血发红,虾壳易剥离,虾足有红色素沉积。
2. 解剖可见
肝胰脏水肿,易碎,无血水;头壳和鳃部连接处肌肉组织水肿;鳃和肠胃充血。
3. 镜检结果
胸甲的白斑中央部位出现暗色斑纹,白斑外围可见雪花状扩散斑;肝脏脂肪液水解,无完整脂肪球。
4. 其他
以上是白斑病毒病和桃拉病毒病的综合临床症状,而肝胰腺细小病毒病与这两种病毒病临床表现不同之处是,无白斑症状;肝胰脏先肿大、模糊,再萎缩;挤压肝胰脏会见红色液体外流。
五、预防方法
1. 虾苗选择
①资质选择。南美白对虾养殖不要投放来源不明的亲虾繁殖土苗和小型养殖场生产的二代苗,要由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资质的规范性养殖场提供,并且是经过检疫的一代苗。
②目测标准。对虾游动活泼,逆水能力强;苗体洁净、透明;在拧干水的湿毛巾内滞留1分钟,放入水中仍游动自如。虾苗规格在0.8厘米以上,整齐度越高越好,不选用规格差异较大的虾苗。
2. 清塘消毒
凡进排水同渠的池塘要进行改造,使进排水渠道分离。清塘消毒的最佳药物是生石灰。方法如下:
①干塘清塘。排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在生石灰吸水溶解生热、碱性峰值达到最高时,立即向四周泼洒。
②带水清塘。每亩平均水深1米,用量120~180千克。水温较低时因药效较差要酌情加量,如早春水温3~5℃时要适当增加用量20%~30%。具体操作:将生石灰装入箩筐,悬于船体两侧,沉入水中,人工摇晃箩筐,使生石灰有效部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同时,池塘堤坡、进排水渠、养殖区内的道路也要用遍泼石灰水,或遍撒生石灰。
③注意事项。一是无论干塘清塘还是带水清塘,生石灰都要泼洒均匀,否则药效难以达到预期。二是清塘时间要选在晴天中午至下午4时以前进行。三是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尽量采用地下水源,因为地下水污染少,也不存在病毒源,但在注入池塘时,最好经过明渠曝气。选择地表水源时,要尽量使用流经区域广(跨县域以上)、自净能力强、没有污染的河道水源,因为大型河道的野杂鱼类相对密度较小,水体交换率高,携带病毒的危险性小。四是池塘入水口必须设置80目网罩,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的幼体、卵粒进入虾塘。
3. 驱避飞鸟
搬运、投喂饲料时尽量不要将饲料遗落在池塘岸边或养殖区地面,以免引来飞鸟,尤其是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效果明显,飞鸟种类和数量增加,即便没有饲料诱惑,许多鸟类也常常“光临”养殖池塘捕食虾体。除采用人工驱赶外,还可在池塘蒙罩防鸟网,或在岸边布置稻草人等,多种方法同时使用效果会更好。
4. 渔具消毒
凡养殖生产使用过的渔具,要及时消毒处理,未经消毒前不得“串塘”或“跨塘”使用。具体方法:一是高锰酸钾消毒,每100千克水加入高锰酸钾1~2克;二是漂白粉消毒,每100千克水放入漂白粉3~5克;三是生石灰消毒,每100千克水倒入生石灰1~2千克。三种方法任选其一即可。药液搅拌均匀后将渔具放入其中,浸泡30分钟后使用。
5. 避免体伤
虾苗投放时,要将盛装虾苗的氧气袋先放入水中,待20分钟后打开袋口,将袋内水和虾苗缓慢地倒入池塘。整个操作过程,使虾苗在氧气袋的水体和池塘水体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禁止在岸边或岸上,打开氧气袋,往塘内“撒仍式”投放虾苗。此外,无论是在养殖期内查看虾体生长情况,还是轮捕上市销售,一旦虾体出塘离水,不得再放回原塘。
6. 虾尸处理
病虾、死虾打捞出塘后,要尽量放入专用器皿内,集中送往垃圾场做无害化处理。
7. 建墙隔离
在虾塘密集的养殖区内,塘与塘之间应修建1.5~2米高的简易隔离墙,防止其他虾塘池水或塘泥溅入。
8. 喂糖免疫
内服免疫增强剂是提高南美白对虾抵抗病毒侵袭的重要措施。在投喂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和低聚糖、植物多糖等,可提高对虾免疫能力,其具体用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
9. 水质调节
①施无机肥。虾苗入塘后,要及时施肥培育浮游植物,一是为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提供饵料基础,二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池水溶氧量。虾苗投放3天后,氮、磷、钾按2∶2∶1的比例施入,每亩水面施用无机肥1~2千克。
②开机增氧。凡南美白对虾放养密度达2万尾/亩以上的池塘,叶轮式增氧机配备功率不得低于1千瓦/亩,微孔增氧机不得低于0.3千瓦/亩。养殖前期每天中午开机时间不得低于1~2小时。随着虾体的生长,池塘载虾量加大,以及水温的提高,每天的开机时间和频率要酌情延长;直至虾体生长旺盛的7、8月份,每天开机时间不得低于12小时,阴雨天要24小时开机。
③换注新水。为保障水质优良,稀释并外排有机质,防止水质恶化,在高温季节的7、8月份,每10天左右需换注新水1次。具体方法:先排后注。排水时,要将抽水设备的进水口置于池塘底部,尽量外排底层溶氧低、有机物含量高的水体;注水时,要尽量拉大进水口到水面的距离,使新水曝气充分且提高溶氧量。需要注意的是,在落水处设置接水板,避免注水水柱冲击到池底而溅起底泥;每次换水量不要超过池水总量的1/10,以免换水量过大引发虾体产生应激反应。
④有益菌抑制病毒。利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是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重要措施。有益菌不仅能改善水体微生物种群结构,而且当大量有益微生物群体占据水体空间,病毒病菌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压缩挤占,病毒病发作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光合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以及多菌种复合制剂均可用来改良水质,其用法参照产品说明,高温季节的用量可以是其产品说明的2倍;使用频率为5~7天1次。
⑤底质改良。底质改良剂多为硝化菌制剂。通过硝化菌的作用使池底淤泥中的有机物和积累的残饵、虾体粪便、分泌物质,转化为有益的铵物质。防止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生成而影响虾体免疫力。使用方法同“④有益菌抑制病毒。”
六、控病减损
1. 病情控制
感病死亡的虾体一般沉于池底,不会浮出水面,只有在增氧机运转、上下水体交换时随底层水体上涌而带出死虾。因此,巡塘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增氧机附近有无死虾,若是发现个别死虾也不必过于紧张,一是不一定由病毒病所致,二是即使发生病毒病也属初发阶段,病情尚有控制空间。此时,除及时打捞死虾之外,还要观察虾的摄食情况。如果虾摄食正常,及时往池内投放淡水白鲳或乌鳢(黑鱼)等肉食性鱼类即可,让其寻食病虾、死虾,以减少被健康对虾蚕食而引起病菌、病毒的传播感染。鱼类投放数量5~7尾/亩,投放规格1~2千克/尾。
2. 减损措施
当发现死虾,且活虾摄食量明显大幅度下降,甚至停食时,应立刻中断养殖,将池虾全部捕捞上岸,死虾运往处理厂,活虾上市销售。当遇销售不畅时,可以先冷冻再择机销售。不可存有侥幸心理而贻误捕捞时机,造成死虾数量剧增,造成更大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