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2018-10-21杨岚

摘 要:当代中华美学精神是个复杂系统,至少包含五个层面:有文化上承前启后的精英层面,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流层面,市场主导大众追捧的时尚层面,具有超稳定结构体现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的民间层面,有强大整合、辐射、传播效应的多元文化层面等等。其中精英层面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导向功能,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

关键词:中华美学精神;精英层面;理论建构;中国现代化;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1-0024-06

Abstract:The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is a complex system, including at least five aspects: the elite layer linked tradition and modern culture, the mainstream layer of ideology,the fashion layer leaded by market and pursued by mass culture, the folk layer with super stable structure reflecting the subconscious mentality of nation culture, the multicultural layer with powerful function of integration, radiation and transmission.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the elite layer, with cultural orientation function,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The elite layer; Theory construc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Culture strategy

中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入中高级阶段获得了主动权,开始在世界范围强势传播,文化传播的先锋是艺术,艺术文化中渗透着美学精神。美学在精神文化系统中指向理想层面,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粹所在。中华美学精神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层面的本真表达,也是中华文明至高价值的精彩呈现,因其与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关联,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关联,与国家文化形象和民族精神感性形态关联,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往往有引领作用。在全球化时代,各文化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广泛交流,碰撞融合,此际对中华美学精神作系统研究,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进行层次分析的意义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不断生成发展中的活精神,传统美学精神与农耕文明基础、宗法统治结构、一元正统的文化控制、祥和淡静的艺术追求息息相关;现代美学精神则与工商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匹配,渗透审美民主意识,高扬文化批判旗帜,导引艺术创新方向,促进世界文化融汇,传播中式價值观念,构筑现代中国的崭新文化形象。

中华美学精神是个客观的精神存在,而引起国人重视和热议,是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概念。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由政治核心人物提出的文化概念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对其解读和落实影响着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和发展速度,理论界高度重视。北京大学及文联作协哲学社科领域纷纷举行专题研讨会,美学文艺学刊物和相关网站开辟专栏讨论,虽然政治表态多于研究论证,但大家分明都意识到了“中华美学精神”这一概念在意识形态之外的文化意味。

中华美学精神是个复杂系统,至少包含五个层面:有文化上承前启后的精英层面,意识形态主导的主流层面,市场主导大众追捧的时尚层面,具有超稳定结构体现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的民间层面,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趣味层面等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美学理念在艺术形式和审美文化中表现出来,构成现实和理想交织的中国文化真实形象,是中国深度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重要环节,是人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层次分析,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有效传播。

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层次分析一方面可细化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全面研究,另一方面,也利于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倡导不同审美标准,宽容不同审美趣味,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阳春白雪的高雅不碍下里巴人的亲和,各种艺术风格在各种艺术消费群体和各类艺术市场中均能找到知音和价值体现形式,白云不遮青山势,青山不碍白云飞。

二、 中华美学精神的传统文化根基

本文重点论述多层次的中华美学精神系统中的精英文化层面建构,主要是指文化专业人士的理论建构,是审美意识具备精致的理论形式的部分。首先进入研究视野的就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

当代美学精神的精英层面总是与传统文化精髓、艺术经典和杰出代表人物相关联,体现为美学精神的精粹和高端品位。

中国古典美学在农耕文明的悠缓节奏中形成的尚中和、崇雅正、重气韵的审美标准,在生活趣味、宫廷趣味、文人趣味、宗教趣味和民间趣味中均有体现,其植根于艺术品评,滥觞于日常生活,徘徊于经验形态,聚焦于语言艺术,于社会现实生活中追求散淡诗意,在世界美学之林独具特色。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百姓日用中见文化之道,形成传统审美品味的沃土根基。

日常生活审美中百姓福乐人生观居主导地位,吉利祥和成为主要审美诉求,福禄寿喜成为民间艺术主题,各种谐音似形的世俗生活幸福的吉兆祝福,成为实用工艺品的象征意义源头和想象空间框架,与其他文化中的宗教神话主题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侵染,则会发现很多怪诞审美意象,无法解释。如五福捧寿中蝙蝠形象,马上封侯的骑马猴,大吉大利的公鸡荔枝图等等,对于外国人恐怕都是无法以常识和形式规律来推断的审美怪癖。连我们早已习惯的龙的形象,西方语境中也会认为是恶龙和丑陋爬虫,可见审美情趣与文化系统密不可分,尤其在稳定传承的民间工艺中深藏着审美文化基因密码。

民间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还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民间工艺市场、土风艺术风潮等也起到了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作用。

宫廷趣味是放大和精致化的民间趣味,尚华美雍容,丽以壮威,祈国盛民富,长治久安,笃信声与政通,期望文治教化,太平盛世。因而往往对针砭现实敏感,对末世之音反感,对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作纵容,对佐政崇德厚俗,清风之作大加褒奖。国家愈是兴盛太平,文化愈是开放包容;愈是危机四伏,愈是草木皆兵,钳制日紧;到国衰势微反而民间多元风格并起,亡国灭种危机中可能出现国族最强的悲壮之声,所谓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幸诗家幸,审美文化与政治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古今类同。

文人趣味往往是审美文化体系中最精微高尚的品味,与民族文化的最复杂层面相呼应。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精神领域的独特传承系统,文脉不断。

中国古典美学旨趣在文人品味中体现出崇尚自然率性淡泊冲和清秀典雅的特质,独树一帜。

宗教趣味在中国文化中是在高远处的精神超越路径,虽始终未走到政教合一的正统位置,也未能和百姓福乐人生的世俗追求水乳交融,但仍是文化系统中的精萃部分,有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农耕文明的早熟导致中国人很早就相信人定胜天,脚踏实地谋生存,实用理性抑制了理论理性和宗教狂热,艺术的神话主题和对极致理想的追求均乏强劲动力。

朴素的阴阳五行观念中孕育出阴阳和合化生万物的美学理念,易学的生命哲学,道家的朴素自然,佛家的超脱境界,民间宗教巫术的奇诡想象,均对古典美学的气韵、神采、意境等范畴有建构作用,在世俗情怀外开辟出精神超越的开阔空间,对中国文化的理想层面的构建有促进作用。

宗教的精神麻醉功能,往往与文人懦弱地在消极避世退隐中追求精神自由,不期而遇;宗教的精神统治功能,往往与希图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合谋;宗教的慰死抚生功能与百姓的希望长生永生和禳灾祈福的需求汇合;于是宗教趣味会渗透到其他层面,引领精神升华。

中华美学精神在古典文化的四大审美趣味中含蕴而成,又通过生活情趣和艺术品评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中国特色的古典美学系统。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看西方美学能了解美的本质和美感缘由,及艺术发展态势及规律,但其引用的艺术作品却往往找不到——很可能被艺术史淘汰了;而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华美学精神精英层面建构的精神资源。

三、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理论建构

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传承和现代重建,在当代现代化進程中显得格外艰难,全球化背景、新媒体路径、高科技方法、现代化理念、快节奏生活,都在全面阻击传统文化向现代生活的渗透。传统趣味似乎只有在抚慰文化不适应症的时候有奇效。

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环节的落伍,摧毁了大多数国人的文化自信,整个近现代史其实就是一部被动西化史,包括今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西化语境。 好在,我们终于在西化中冲破了传统文化惰性,在改革中实现了现代化,在工商文明基础上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真实现代性。在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可以与世界对话,可以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以自信的中国道路、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亮相,这是现代中国进入文化主动态的重大转折期,此际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命脉和中华美学精神弘扬,确有重大理论导向作用。

一个理论概念的提出,是长期社会文化实践的产物。当代中华美学精神的精英层面的建设中,古典美学精神的传承,古典艺术品味在现代艺术中的复现,成为艺术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以及现代艺术现场的清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胆创新,同样重要。

以现代治学方法对中国美学史的梳理研究,开先河的是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在万籁俱寂中吹起文化号角,吸引了众多目光。改革开放之初的北京大学主编中国美学资料选编和叶朗主编的历代美学文库(2009)奠定了研究基础,宗白华、李泽厚、刘纲纪、叶朗、朱良志、张法、王振复等的研究勾画出了大致轮廓,不断涌现的断代史研究和艺术类型美学史研究及审美文化史研究,则不断细化深化,展开中国美学图景的丰富细节。

在这些研究中,中华美学精神的传统底蕴渐渐清晰,儒家正統的“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兴观群怨的艺术功能论;道家的“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美丑相互依存转化论;佛家的慈悲庄严清静空灵的精神境界审美,佛教造型艺术的民间影响,讲经活动和经变文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启示,均在中华美学精神系统中支撑起一片独具个性的天地。

丰富细致的艺术品评专著,则在文学艺术、绘画书法艺术、建筑园林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戏曲艺术、装饰艺术、生活艺术等领域,提炼总结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形式和独特美学范畴,在世界美学系统中独树一帜。比如诗画一体、情景交融,书画同源、笔墨意趣; 与自然协和,与造化同工; 声与政通,戏入人生;祥和清秀,怡情养生。与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哲学根基、精神等级、写实精确、结构严整、领域分离、各臻其极、现实力作、理想倾向等等特征大异其趣。

中国现代艺术探索的精神内涵和现代形式,也在丰富和转变着中华美学精神。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始,处于亡国灭种危机中的中国文化开始全面反思,文化批判意识格外锐利,文化自信尽失,在美学方面,“打破污浊之中和”,借用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成为时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全面贯彻,附带效应是导致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传统品味及孤芳自赏的文人品味边缘化而至萎靡,民间趣味和民间艺术进入美学中心舞台。八台样板戏探索传统综合艺术形式——京剧的艺术新突破,在一片文化低迷背景中孤军突起,成为人人能哼出几段的普及性艺术,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时代审美标杆。一批以农民起义、革命队伍英雄人物成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者形象为主题的小说电影出现,在中华美学精神系统中注入硝烟、泥土、草根和长风的元素,粗粝而劲健,霸蛮而清新,对传统民族审美情趣的冲击和改变毋庸置疑。

底层趣味升华与传统精英品位的跌落同时发生,中华审美文化的平面化平民化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大众文化迅速成为主流文化。劳动人民成为统治阶层的时代,歌颂劳动光荣,工农兵健猛形象、革命运动的摧枯拉朽成为艺术焦点,但极端反传统反精英也导致文化的高度深度和精度跌落,结果是轰轰烈烈的风潮过后,能在艺术史上留痕的精品甚少,对中华美学精神系统的实质性长久性的影响也就大打折扣。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在美学和艺术领域,李泽厚领军的翻译运动起到了美学的现代新启蒙作用,一批美学史建构力作以西方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处理中国资料,很快在形容词构筑的诗性艺术品评海洋中理出了中国美学体系大纲,朦胧诗寻求语言艺术接续唐诗宋词余韵并与现代性融合,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仿作在诗歌小说戏剧领域蔚然成风,美术领域“85新潮”开辟了中国现代视觉文化的疆场,影视领域和流行音乐流域从港台风、日韩风、欧美印风后终于到了本土化的西北风、东北味、高粱红、新长征摇滚,建筑和时装领域也出现中国风,城市规划中体现“文化立市”中国神韵,成为新时尚。

在广泛学习借鉴后,中国的本土文化自我生长,滋养出了现代中国艺术和现代美学品味的百花园,这是“中华美学精神”概念能够提出的坚实基础。

四、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内涵

中华美学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根系。

意识形态是显性的精神取向,随着政治形势大幅度变化,审美情趣是隐性的潜意识层面的精神趋向,深入到文化深层结构中,更真实更稳定更持久。在时代风云变幻中花果飘零枝叶摇摆中,审美文化根植于民族心理,在时代的淘汰和累积中,形成民族文化的精萃和精华,代表一种文化的精神高度,中华美学精神就是这个高度的一种标识和旗帜,在世界文化之林彰显出步入主动态的自信满满的中华文化精神风貌和性情姿容。

当代中华美学精神的各个层面均在迅猛发育中,而植根传统精粹的中华美学精神的精英层面则起着引领作用。

风物长宜放眼量,审美是渗透式的熏染过程,品味上升需数代陶冶,需规避和纠正一些偏差:如主流层面的政治短视,时尚层面的轻浅功利,民间层面的素朴粗陋,多元文化的驳杂迷乱。

我们这几代人经历了破多于立的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大转型,品味上往往尚刚健清新,对优雅细腻高深玄奥的趣味绝缘,免不了粗陋鄙俗。在艺术上很多领域是在经历清场重建,左锋所向,往往空了前也绝了后。本土现代化模式在探索中,中国现代艺术也在萌生期,成功崛起的中华当代艺术的几座孤峰往往是汲取了传统文化精华的乳汁。进入21世纪后,成功走上世界艺术舞台的无不彰显出浓郁的中国风,从电影奖项到时装风尚,从孔子学院到功夫热,从留学移民潮到中国城遍布,从海外华人文艺到国人获得国际奖项,中国风席卷世界,中华美学精神从生活层面到精神层面,撒播到全世界。

中国美学家在学习译介西方美学、整理耙梳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理论创造,在世界美学交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一定反响。除了美学大讨论中涌现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客观派、主观派、主客体统一派、社会实践派之外,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情感本体论美学、艺术人类学、意象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文化美学、生态美学、生活美学等均有所建树。随着艺术学学科的独立和发展,各艺术门类美学体系纷纷建立。随着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发展,实用美学兴盛,如设计美学、广告美学、工业美学、商业美学、消费美学、时尚哲学等等深入到各行各业。新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兴盛起来后,科学美学、技术美学、数字美学、信息美学、网络文化美学等等方兴未艾。近年来在反思审美文化领域的乱象基础之上,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再度深入美学领地,文艺美学、生态美学、文化美学、生活美学、政治美学、经济美学、比较美学、传播美学、旅游美学等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日渐成熟,培养的硕士博士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影响着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走向。

五、中华美学精神精英层面的理论建设对文化发展的导向

美学精神通过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在现代文化多元的社会是更加有效的形式。中国在经历西化而走入现代化之后,开始以主动姿态和平姿态走向世界,在信息时代,文艺美学和艺术走在文化交流的最前沿。

艺术是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美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传承的最佳形式。传统艺术经典文本在博物馆和教科书系列中成为全民精神滋养物,现代艺术经典作品则在艺术消费和艺术市场中为大众熟知。电影票房、电视收视率、网络热点、书画收藏、畅销书排行版、国际文艺评奖、国内文艺批评,都在不断推出新经典。

文艺领域的代表人物是文化趣味和审美标准的代言人,并通过其作品和活动传播美学精神。艺术作品在微博微信领域的传播格外有效,在普及高雅艺术的同时,也带动一批网红明星出世。中国新民俗文化,新时尚先锋文化在大众中具有强大号召力,有些影视明星和网络红人的文化推广作用甚至超出精英文化代表。游走国际的跨界文化人往往成为中国精英文化的代言人,在国际获奖的艺人也有强大的号召力,成为艺界风向标,如张艺谋、李安、王澍、莫言、高行健、谭盾、郎朗等等,他们在获得西方世界承认的同时,也成功将中国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推向世界舞台,成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里程碑式的存在。

在文化传播中,流行文化代表的作用有时甚至超出精英文化的代言人,这也不奇怪,想想唐诗宋词的时代,有多少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大家,拿着他们的诗词奔走于当时的豪门名流座下,希图得到赏识引荐,而今那些昔日名流早已湮灭无闻,而怀才不遇郁闷终身的诗人却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地标,真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这一现象在众声喧嚣盖过精英品位的网络文化时代更为突出,以至大众接受美学和消费美学冲击了艺术和美学领地,终结论的哀叹遍及精神高地,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层面在困境中委顿不前,或在象牙塔的冷板凳上自赏,或在网络适应中放下身段,走向娱乐化、商业化和技术化,消散了精神力度或精神高度的热诚追求。这就不免尴尬和悲哀了。

在大众用口袋里的钱来投票决定艺术种类和艺术风格兴衰成败的今天,国家层面在文化政策上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在促进文化产业在文化艺术市场海洋中奋进的同时,也在扶持和关注不赚钱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弘扬,对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推动,对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的支持,对电影院线和剧场运营的资金支持和文化规范,均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华美学精神系统的精英文化层面的建构。而国家支持带来的精神依附性和惰性,也加剧了精英文化层面的困境,既有超越升华叛逆冲动,又离不开主流文化推动和意识形态支持,工具论和喉舌论也时时笼罩理论工作者和灵魂工程师群体。

对精英文化层面的管理,更需要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超越政治经济功利尺度的世界文化布局方案,才能脱出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文化短期政策泥潭。

文艺和审美意识形态有其文化自律性。美学艺术家群体和艺术作品质量在艺术史上还是会有公正客观的评价,脱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有色眼镜及经济凹凸镜的左右,尘埃落定,文化坐标系上群星定位,基本还是能趋于稳定有序的。因此在精英文化层面的美学精神建设,应着重考察艺术史文学史的写作的美学根基,审定各类文艺评奖活动的审美标准,关注学院派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系统梳理,汲取评论家对万花筒般流变不息的现代新文艺形式的冷静的审美解析,等等。

在鼓励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世界艺术走向中国的同时,在发挥国际获奖作品对国内艺术发展的导向和提升功能的同时,中国作为主办方,组织各类国际艺术文化评奖活动,也应提上日程。

中华美学精神的建构和弘扬,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在世界艺术文化系统中的推广,有利于现代化的中国起到一个大国的文化引领作用,这对于目前的世界文化生态平衡,对于在文化冲突和文化迷茫的复杂背景中确立中国文化自信和美学自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美学精神不是想当然的自封,而是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在这个文艺共和国和文艺共同体的内部,自有其法度和伦理,甚或是类似审美宗教的虔诚和执迷,难以为外人道。精英文化层面的美学精神应具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不必紧追时代大潮,也不必迫切迎合民众需求。审美标准比政治标准更远视和公正,艺术和民众间拉开一定距离才有提升功效。

中华美学精神系统中精英文化层面的建设是承前启后的文化主脉所在,也是面向未来的大势所趋,还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是中国文化大国形象的高端体现,必须在充分尊重文化發展自身规律和遵循艺术发展独立自律性的基础上,才能有实质性的推进。如果无视美学精神在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之间、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之间的弥合功能与升华性质,以工具论粗暴介入,则用力越勤,戕害越烈,反不如提供开放空间,任其自由发展,让精英层面的美学精神与高雅艺术升腾到民族文化系统的高端,建构文化理想,再由教育系统承接地气,培养理想受众,从而广范围大幅度提升民族文化素质,提升民众审美品位。

对中华美学精神系统进行层次分析,在五个层面中突出精英文化层面的建设,就是要在这个审美民主化的时代,在大众文化趣味全面替代贵族品味而占居主导地位的时代,留出中华文化的涵蕴升腾空间,给审美乌托邦一个立足点,从而保证了在整体文化战略上,中华文化的精萃精华和最精致形式,在社会现代转型的沧桑巨变中,能稳定传承,不断创新,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高峰地带。

参考文献:

[1]黄柏青.多维的美学史——当代中国传统美学史著作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2]邓晓芒.20世纪中国美学之回顾与反省[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8).

[3]杨岚.文化美学形成的五条路径[C]//全国美学大会(第7届)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李媛媛.美学的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贡献——访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J].东方丛刊,2010(3).

[5]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徐碧辉.探析“中华美学精神”[J].中国文学批评,2016(4).

[7]王德胜.“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品格[N].人民日报,2015-02-27.

(责任编辑:方英敏)